您的位置: 首页 > 器械 > 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创建词条目录

1胶囊内镜禁忌症编辑本段

胶囊内镜禁忌症

  经检查证实有消化道畸形、胃肠道硬阻、消化道穿孔、狭窄或瘘管者。

  体内植入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仪器者。

  有严重吞咽因难者。

  各种急性肠炎、严重的缺血性疾病及放射性结肠炎,如细菌性病疾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尤其暴发型者。

  对高分子材料过敏者。

  18 岁以下、70 岁以上患者以及精神病患者。


本段由"shenjingyoubing"编辑

2胶囊内镜适应症编辑本段

胶囊内镜适应症

  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经上下消化道内镜检查无阳性发现者。

  其他检查提示的小肠影像学异常。

  各种炎症性肠病,但不含肠梗阻者及肠狭窄者。

  无法解释的腹痛、腹泻

  小肠肿瘤 (良性、恶性及类癌等) 。

  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


本段由"shenjingyoubing"编辑

3胶囊内镜应用领域编辑本段

胶囊内镜应用领域

  M2A胶囊内镜自2002年进入国内以后,有30多家医院引进了该设备,但是,由于产品功能上的某种局限,尤其是价位过高(在初期,病人一次检查的费用高达8000元到1万元左右),因此,使用数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与进口胶囊内镜相比,国产OMOM胶囊内窥镜在价格上大幅度地降低,一次检查费在4000-7000元左右,同时在技术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所以自OMOM胶囊内镜问世以来,因其价格低、科技含量高迅速占领了市场。目前已在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武警辽宁省总队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成都华西医院、广州南方医院和重庆新桥医院等40多家大型医院投入临床使用。

  胶囊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一直是一个困扰医院与厂家的一个问题。他们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寻求产品价值的定位。最早的时候,以色列的M2A定位于全消化道检查,但是,由于胃腔体过大,且不能对期经过的时间进行控制,所以随机性太强,无法作为胃部检查的选择,加上胃镜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所以M2A选择了差异化的定位,只明确M2A用于小肠的检查。因为长达5-7米的小肠长期以来被称为临床检查的盲区。

  国产OMOM胶囊内镜在临床价值上的定位,生产厂家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思路。他们将OMOM胶囊内镜的临床价值,定位于三个方面:一是舒适检查手段,满足耐受性较差的人群查病和高端人群查体;二是综合诊治手段,与其他消化道检查手段配合,以提高诊断准确率;三是小肠突破手段,在传统检查方法不能达到的小肠内实现真彩图像检查。

  胶囊内镜的诞生,除了对小肠这一盲区具有重大的突破以外,也使胃肠疾病的早期诊断得以实现。国内有句古话,叫“防患于未然”。然而,在临床上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有先进、安全、舒适的医疗器械配合。而目前不少的治疗和检查设备没有做到无痛无创,让患者心理上有一种恐惧和排斥,导致不少疾病不能在早期就发现,以至于“一发现就是晚期”。OMOM胶囊内镜是一种全新的、安全舒适的消化道检查手段,它可以免除病人对检查的恐惧心理,使病人容易接受,从而使OMOM胶囊内镜具有胃肠疾病早期诊断的重要应用价值。

  OMOM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情况已经表明,除了部分患者是因为病痛而接受检查外,还有一半以上的受检者属于体检性质。证明胶囊内镜在体检方面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追求健康已成为一种必然。如果OMOM胶囊内镜能够在体检方面大力推广应用,可以预期国民的消化道疾病的晚期发病率将大大降低。


本段由"shenjingyoubing"编辑

4胶囊内镜生产工艺编辑本段

胶囊内镜生产工艺

  2001年起,重庆金山科技集团展开“胶囊内镜”的自主研发,并于2002年10月列入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同时也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MEMS重大专项给予扶持。经过三年多的艰苦攻关,重庆金山科技集团终于在2004年初完成了胶囊内镜关键技术的开发,拿出了原理样机;经过一系列的动物试验之后,2004年6月实现了第一特需品定型。

  重庆金山科技集团的胶囊内镜被命名为“OMOM”,于2004年3月获得国内SFDA的批准,准予临床应用。它是国内第一个,当然也是世界上第二个用于临床的胶囊内镜。

  OMOM胶囊内镜是集图象处理、信息通讯、光电工程、生物医学等多学科技术为一体的典型的微机电系统(MEMS)高科技产品,由智能胶囊、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计算机和图像分析软件)三个部分组成。可以帮助医生为消化道疾病患者做辅助诊断,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OMOM胶囊内镜的工作原理是:患者像服药一样用水将智能胶囊吞下后,它即随着胃肠肌肉的运动节奏沿着胃→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结肠→直肠的方向运行,同时对经过的腔段连续摄像,并以数字信号传输图像给病人体外携带的图像记录仪进行存储记录,工作时间达6~8小时,在智能胶囊吞服8~72小时后就会随粪便排出体外。医生通过影像工作站分析图像记录仪所记录的图像就可以了解病人整个消化道的情况,从而对病情做出诊断。

  OMOM胶囊内镜的操作十分简便,整个检查仅为吞服胶囊、记录与回放观察三个过程。医生只需在回放观察过程中,通过拍摄到的图片即可对病情做出准确判断。OMOM胶囊内镜在前期研发中,采取了与国外的专利情况完全不同的设计方案和工艺技术,并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突破了一些关键的技术,包括:低功耗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近距宽景非球面镜头设计、双工多通道无线传输设计和封装工艺与结构强度的一致性与可靠性等。

  OMOM胶囊内镜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可控的无线收发方式。国外产品只有发射功能,而图像记录仪只是被动接收,无法实现体外对胶囊的控制;OMOM胶囊内镜的智能胶囊与图像记录仪通过无线双工多通道的方式进行通信,具有接收和控制功能。二是进口胶囊内镜只能在完成拍摄后,在工作站观察传送出来的图像。而国产OMOM胶囊内镜实现了实时真彩图像监测,便于医生在智能胶囊的检测过程中完成对智能胶囊工作状态的控制,同时也建立了一个开放端口,有利于将来实现对胶囊的体外控制。


本段由"shenjingyoubing"编辑

5胶囊内镜发展简史编辑本段

胶囊内镜发展简史

  人类窥探自身体内奥秘的兴趣丝毫不亚于对外部环境的好奇,内窥镜的历史几乎和西方医学史一样长。

  被尊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在古希腊时代就曾描述过一种“直肠诊视器”。自从1806年德国人波兹尼制造了以蜡烛为光源的膀胱直肠镜以来,内窥镜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从硬管式内窥镜、纤维内窥镜,到超声和电子内窥镜,医生利用这些设备已经能够越来越方便、越来越清晰地窥视到人体内部的器官。

  近二十年来,随着当今科学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技术发展是日新月异,尤其内镜介入治疗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已成为消化系疾病诊治中不可缺少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某些消化系疾病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

  1981年,以色列国防部的机械工程师伊丹听一位内科医生聊起内窥镜检查的过程,他联想起自己熟悉的智能导弹上的遥控摄像装置,并由此产生了研制无线内窥镜的最初设想。此后,在伊丹的率领下,以色列专家开始大力开展对无线内窥镜的研究工作,并于上世纪90年代获得了该技术领域最早的专利。2001年,以色列的Given Imaging公司采用伊丹的专利技术,生产了名为M2A的世界上第一个胶囊式内窥镜,并率先进入临床使用,这一产品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胶囊式内镜的诞生开辟了内镜技术医学应用的新领域,且与胃镜和肠镜具有良好的互补性,是消化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此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研究人员纷纷开始了对消化道胶囊式微型诊疗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推动着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朝着无痛、无创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各类智能胶囊产品纷纷亮相,而且在功能上各有各的特长。比如,有能在消化道内完成定点给药的“遥控释放胶囊”;还有能在消化道内进行采样的胶囊;美国Diagnostics公司开发的产品“聪明药丸”(Smart pill)则专门用于探测消化道内部的压力、PH值等指标,这些数据对于“胃食管反流症”等胃肠动力性疾病的诊断很重要;韩国科技部组织研制的“胶囊式机器人”更是能在体外遥控下完成药物释放、图像采集、组织活检和治疗等多种功能,不过,这样的全能胶囊目前还处于样机研究阶段。


本段由"shenjingyoubing"编辑

6胶囊内镜产品概述编辑本段

胶囊内镜产品概述

  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无线内镜”。原理是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胶囊内镜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无导线、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等优点,扩展了消化道检查的视野,克服了传统的插入式内镜所具有的耐受性差、不适用于年老体弱和病情危重等缺陷, 可作为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肠疾病诊断的优选方法。


本段由"shenjingyoubing"编辑

词条统计

编辑总次数:8

最新编辑时间:2014-05-22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胶囊内镜禁忌症
2胶囊内镜适应症
3胶囊内镜应用领域
4胶囊内镜生产工艺
5胶囊内镜发展简史
6胶囊内镜产品概述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