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药品 > 别嘌醇片

别嘌醇片创建词条目录

1别嘌醇片药物相互作用编辑本段

别嘌醇片药物相互作用

  (1)饮酒、氯噻酮、依他尼酸、呋塞米、美托拉宗、吡嗪酰胺或噻嗪类利尿剂均可增加血清中尿酸含量。控制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时,应用本品要注意用量的调整。对高血压或肾功能差的患者,本品与噻嗪类利尿剂同用时,有发生肾功能衰竭及出现过敏的报道。

  (2)本品与氨苄西林同用时,皮疹的发生率增多,尤其在高尿酸血症患者。

  (3)本品与抗凝药如双香豆素、茚满二酮衍生物等同用时,抗凝药的效应可加强,应注意调整剂量。

  (4)本品与硫唑嘌呤或巯嘌呤同用时,后者的用量一般要减少1/4~1/3。

  (5)本品与环磷酰胺同用时,对骨髓的遏制可更明显。

  (6)本品与尿酸化药同用时,可增加肾结石形成的可能。

2别嘌醇片用药编辑本段

别嘌醇片用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禁用。

  儿童用药:儿童用药剂量应酌情调整。

  老年患者用药:老年人应谨慎用药,并应减少一日用量。

3别嘌醇片注意事项编辑本段

别嘌醇片注意事项

  (1)本品不能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炎症症状,不能作为抗炎药使用。因为本品促使尿酸结晶重新溶解时可再次诱发并加重关节炎急性期症状。

  (2)本品必须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炎症症状消失后(一般在发作后两周左右)方开始应用。

  (3)服药期间应多饮水,并使尿液呈中性或碱性以利尿酸排泄。

  (4)本品用于血尿酸和24小时尿尿酸过多,或有痛风石、或有泌尿系结石及不宜用促尿酸排出药者。

  (5)本品必须由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至有效量维持正常血尿酸和尿尿酸水平,以后逐渐减量,用最小有效量维持较长时间。

  (6)与排尿酸药合用可加强疗效。不宜与铁剂同服。

  (7)用药前及用药期间要定期检查血尿酸及24小时尿尿酸水平,以此作为调整药物剂量的依据。

  (8)有肾、肝功能损害者及老年人应谨慎用药,并应减少一日用量。

  (9)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及肝肾功能。

4别嘌醇片禁忌症编辑本段

别嘌醇片禁忌症

  对本品过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明显血细胞低下者禁用。

5别嘌醇片不良反应编辑本段

别嘌醇片不良反应

  停药后一般均能恢复正常。(1)皮疹:可呈瘙痒性丘疹或荨麻疹。如皮疹广泛而持久,及经对症处理无效,并有加重趋势时必须停药。(2)胃肠道反应:包括腹泻、恶心、呕吐和腹痛等。(3)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或贫血,或骨髓遏制,均应考虑停药。(4)其他有脱发发热、淋巴结肿大、肝毒性、间质性肾炎及过敏性血管炎等。(5)国外曾报道数例患者在服用本品期间发生原因未明的突然死亡。

6别嘌醇片用法用量 编辑本段

别嘌醇片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常用量:初始剂量一次50mg,一日1~2次,每周可递增50~100mg,至一日200~300mg,分2~3次服。每2周测血和尿尿酸水平,如已达正常水平,则不再增量,如仍高可再递增。但一日最大量不得大于600mg。(2)儿童治疗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常用量:6岁以内每次50mg,一日 1~3次; 6~10岁,一次100mg,一日1~3次。剂量可酌情调整。

7别嘌醇片适应症编辑本段

别嘌醇片适应症

  用于①原发性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尤其是尿酸生成过多而引起的高尿酸血症;②反复发作或慢性痛风者;③痛风石;④尿酸性肾结石和(或)尿酸性肾病;⑤有肾功能不全的高尿酸血症。

8别嘌醇片药代动力学编辑本段

别嘌醇片药代动力学

  本品口服后在胃肠道内吸收完全,2~6小时血药浓度可达峰值,在肝脏内代谢为有活性的氧嘌呤醇,两者都不能和血浆蛋白结合。本品的半衰期为14~28小时,与氧嘌呤醇均由肾脏排出。并用促尿酸排泄药可促进氧嘌呤醇的排泄,但肾功能不全时其排出量减少。

9别嘌醇片药理毒理编辑本段

别嘌醇片药理毒理

  本品是遏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别嘌醇及其代谢产物氧嘌呤醇均能遏制黄嘌呤氧化酶,阻止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为尿酸,从而减少了尿酸的生成。使血和尿中的尿酸含量降低到溶解度以下水平,防止尿酸形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其他组织内,也有助于痛风病人组织内的尿酸结晶重新溶解。别嘌醇亦通过对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酸转换酶的作用遏制体内新的嘌呤的合成。本品口服后24小时血尿酸浓度就开始下降,而在2~4周时下降最为明显。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大鼠经口LD50为6000mg/kg,腹腔注射LD50为750mg/kg;小鼠经口LD50为700mg/kg,腹腔注射LD50为160mg/kg。

词条统计

编辑总次数:8

最新编辑时间:2017-01-12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别嘌醇片药物相互作用
2别嘌醇片用药
3别嘌醇片注意事项
4别嘌醇片禁忌症
5别嘌醇片不良反应
6别嘌醇片用法用量
7别嘌醇片适应症
8别嘌醇片药代动力学
9别嘌醇片药理毒理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