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米普利为一前体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在肝脏水解成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遏制剂 雷米普利拉而发挥作用。服用雷米普利可导致血浆肾素活性的升高,和血管紧张素II及醛固酮血浆浓度的下降。因为血管紧张素II的减少,ACE 遏制剂可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和血管阻力下降,从而产生有益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1.以下情况仅在效益明确大于风险,并对有代表性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规律监测后才可使用雷米普利: -临床相关的电解质紊乱 -免疫反应紊乱或结缔组织疾病(如红斑狼疮、硬皮病) -同时全身应用遏制免疫反应的药物(如皮质甾类、细胞遏制剂、抗代谢类),别嘌呤醇,普鲁卡因胺或者锂。 2.在较高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患者,由于ACE的遏制,存在突然明显血压下降和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第一次使用雷米普利或者增加剂量,应严密监测血压,直到预期不会出现进一步的急性血压下降。 下列情况预期可能出现较高的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 -已经服用利尿剂的患者 -盐和/或液体丢失的患者 -严重高血压患者 -心衰患者,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后 -左室流入道、流出道梗阻病人(如主动脉缩窄或者二尖瓣狭窄,肥厚型心肌病) -血液动力学相关的肾动脉狭窄患者(可能有必要停用利尿剂治疗) 3.在治疗开始时,下列患者也应特别仔细地监测: -老年患者(年龄超过65岁) -血压大幅度下降存在危险的患者(如冠状血管或脑供血血管狭窄的患者) 4.在服用本品前,必须检查肾功能。尤其在开始治疗的前几周,推荐监测肾功能。 监测尤其适用于: -心衰患者 -单侧肾动脉狭窄患者(在这种情况下,血清肌苷轻度上升都可能意味着受累肾脏功能的衰竭) -肾功能损害的患者 肾功能损害患者,需要经常检测血清钾浓度 5.服用本品时,进行需要与血液负电荷接触的体外治疗时(如使用特定的透析膜透析、血滤或使用硫酸右旋糖苷进行LDL分离清除),存在严重过敏样反应的危险(如威胁生命的休克)。使用昆虫毒素脱敏治疗也存在该危险。 6.使用聚丙烯腈或甲基烯丙基硫化钠高通量滤膜(如AN69)进行透析或者血滤,使用硫酸右旋糖苷进行LDL(低密度脂蛋白)分离清除或者使用昆虫毒素脱敏治疗期间,不要使用本品治疗(见“ 禁忌”)。 7.如果治疗期间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必须立即停药。由ACE遏制剂触发的血管神经性水肿可能累及喉、咽和/或舌(见“不良反应”)。 用此药治疗需进行定期医学检查。由于个体反应的差异,一些患者的反应可以发生明显的改变,以至于他们驾车、操作机器或者在无扶手或安全支点时工作能力受到损害,在用药初期、增加剂量时或者改变剂型或者同时饮酒时尤其如此。 9.将药品放在儿童难以触及的地方。
下列情况不能给予雷米普利片: -对雷米普利,其他ACE遏制剂或雷米普利片的任何其他成份过敏者 -有血管神经性水肿病史患者(如先前用ACE遏制剂治疗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者)。 -肾动脉狭窄(双侧或单肾患者单侧)。 -肾移植后 -血流动力学相关的主动脉或二尖瓣狭窄,或肥厚性心肌病。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妊娠(开始治疗之前必须排除怀孕的可能性,并采取避孕措施) -哺乳(需要断奶) 当雷米普利片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轻到中度心力衰竭时,有下列额外的禁忌证: -持续的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 -直立性低血压(坐位1分钟后收缩压降低≥20mmHg) -严重心衰(NYHA IV) -不稳定型心绞痛 -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 -肺原性心脏病 由于缺乏治疗经验,雷米普利片不能用于下列情况: -正接受甾体、非甾体抗炎药物,免疫调节剂和/或细胞毒化合物治疗的肾病 -透析 -原发性肝脏疾病或肝功能损害 -未经治疗的、失代偿性心力衰竭 -儿童 因可能存在严重过敏样反应(如威胁生命的休克),故本品或其他ACE遏制剂应避免与需要与血液负电荷接触的体外治疗同时应用。 采用本品治疗时,不能使用聚丙烯腈或甲基烯丙基硫化钠高通量滤膜(如AN69)进行透析或血液过滤,也不能使用硫酸右旋糖苷进行LDL(低密度脂蛋白)分离清除。 若必须进行透析、血液过滤或LDL分离清除,治疗必须换用非ACE遏制剂,或者使其他的透析膜(见“注意事项”)。 服用ACE遏制剂时进行针对昆虫毒素(如蜜蜂或黄蜂)的脱敏治疗,可能触发过敏样反应(如血压下降、气短、呕吐、皮肤过敏反应),有时可能威胁生命。过敏反应也可出现昆虫叮咬后(如蜜蜂或黄蜂叮咬)。 如果必须进行昆虫毒素脱敏治疗,必须临时用其他类型的合适药物替代ACE遏制剂(见“注意事项”)。
在使用雷米普利片或其他ACE遏制剂治疗期间,能够发生下列不良反应: 心血管 偶尔地,尤其是在使用雷米普利治疗的初始阶段和伴有盐和/或体液流失的患者(如已采用利尿剂治疗)、心衰患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和严重高血 压患者,当本品和/或利尿剂的用量增加时,可能会出现血压过度降低(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伴有头晕、头重脚轻(一些患者注意力丧失)、出汗、虚弱、视 觉障碍等症状,罕见意识丧失(晕厥)等症状。 下列不良反应可能与血压明显下降相关:心动过速、心悸、心绞痛、个别心肌梗死、TIA、缺血性脑卒中。可能出现心律失常或者心律失常加重;在用雷米普利治疗期间,由于血管狭窄引起的循环紊乱可能加重。 肾脏 偶而可发生肾损害或者肾损害加重,个别病例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观察发现罕有蛋白尿,有时蛋白尿伴有肾功能恶化。 呼吸道 有时出现干咳无痰,少数可能发生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支气管炎、鼻窦炎或者鼻炎。 对个别患者,ACE遏制剂可引起血管神经性水肿并累及喉、咽和/或舌。推荐采取下列紧急措施: 立即皮下注射0.3-0.5 mg肾上腺素或在监测心电图和血压下缓慢静脉注射0.1 mg肾上腺素(按照稀释说明操作),接着糖皮质激素全身给药。 还可静脉给予抗组胺药物和H2受体拮抗药。除肾上腺素外,在已知C1灭活剂(补体C1酯酶遏制剂)缺乏时,也可以考虑使用C1灭活剂。 患者应住院,并监测至少12-24小时。当症状完全消失后,方可出院。 据报道,黑人ACE遏制剂治疗期间血管水肿的发生率较非黑人高。 胃肠道/肝脏 偶尔出现胃肠道副作用,如胃痛、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一些病例胰酶升高)和消化系统紊乱,很少发生呕吐、腹泻、便秘和食欲丧失。 少见的副作用是口腔粘膜、舌或者消化道炎症,口干和口渴。 在ACE遏制剂治疗期间,曾报道有患者出现以下症状:开始时为胆汁郁积型黄疸,接着发展为肝坏死(有时会致命)。 如果出现黄疸或显著的肝酶升高,必须停止用雷米普利片治疗,并将患者置于医疗监控之下。 在用ACE遏制剂治疗期间,个别病例发生肝功能异常(包括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炎、胰腺炎和肠梗阻(不全梗阻)。 皮肤,血管 偶尔可以发生皮肤或者粘膜反应(如作为过敏反应的表现)和皮疹(个别病例斑丘疹或苔癣样疹或黏膜疹),风疹,搔痒症,或者累及唇、面部和/或肢体的血管神经性水肿,此时需要停用雷米普利片。也可能发生较轻微的非血管神经性的水肿,如踝关节周围。 个别病例发生严重皮肤反应,如多形性红斑、Stevens-Johnson综合征或者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极少观察到天疱疮、银屑病恶化、银屑病样或天疱疮样皮肤或者粘膜病损、皮肤对光过敏、面红、结膜刺激、脱发、甲癣、血管炎及加重或诱发雷诺氏现象。 一些皮肤反应可能伴有发热、肌痛、关节痛/关节炎、血管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或抗核抗体滴度增加。 如果怀疑是严重的皮肤反应,应立即同主治医生联系,如果必要,必须中止雷米普利片的治疗。 在ACE治疗期间,可能发生针对昆虫毒液的过敏或者过敏样反应,并且病情加重。 神经系统 少见的副作用是头痛和疲劳。罕见的不良反应是困倦和嗜睡、忧郁、睡眠紊乱、软弱无力、性欲下降、感觉异常、平衡失调、神志迷乱、焦虑、神经质、疲乏、颤抖、听力障碍(如耳鸣)、视力模糊和味觉紊乱或者短暂丧失。 其它不良反应 个别病例肌肉痉挛、肌痛、关节痛或者出现发热。 血细胞计数的变化,实验室参数 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白细胞或血小板计数可能下降。很少地,尤其是肾功能损害,结缔组织病或同时服用别嘌呤醇、普鲁卡因酰胺或一些遏制免疫 反应的药物的患者,可发生贫血、血小板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个别病例出现粒细胞减少症或全血细胞减少症(如引起骨髓遏制的结 果)。偶尔观察到抗核抗体滴度升高。 有报道个别病例发生同G-6-PDH缺乏相关的溶血/溶血性贫血。 偶尔地,尤其是肾功能损伤的患者,血清尿素氮、肌酐和血钾浓度可能升高(高钾血症),血钠浓度可能下降。在糖尿病患者已观察到血清钾浓度的升高。 可检出尿蛋白排出量增加。 偶尔可能出现胆红素和肝酶浓度的增加。 注: 在用雷米普利片治疗前和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上述实验室指标。 建议短期内检查血清电解质、肌酐浓度和血象(尤其白细胞计数),尤其是在治疗开始时,以及处于危险中的患者(肾功能损害和结缔组织疾病患者),或者使用其他可能引起血象变化药物治疗的患者(如免疫遏制剂、细胞遏制剂、别嘌呤醇、普鲁卡因酰胺)。 用雷米普利片治疗期间,如果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和/或咽喉疼痛症状,必须立即检查白细胞计数
高血压开始时2.5mgqd,根据病人的反应,如有必要,间隔2-3周后将药量加倍。一般维持量为2.5-5mg,最大量为10mg/日,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肌酐清除率为50-20ml/分):最初用量通常为1.25mgqd,最大量为5mg/日。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初药量为1.25mgqd。根据病人的反应,可间隔1-2周后将药量加倍,如果每日需服2.5mg或更大剂量,可分2次服用。最大量为10mg/日。心肌梗塞后最初用量为2.5mgbid。如果病人耐受不了这一初始剂量,可先服1.25mg,bid,连服2日。最大用量为10mg/日。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