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骨痹

骨痹

  • 患病部位:骨,关节
  • 所属科室:外科,骨外科
  • 细分症状:物理性骨痹、病理性骨痹
  • 相关疾病:风湿病、湿痹、关节炎、关节积液
  • 相关检查:四肢透视检查、血常规检查、骨与关节MRI检查
  • 相关药品:双氯芬酸钠凝胶、壮骨麝香止痛膏、伤湿止痛膏
  • 相关症状:剧烈疼痛、风寒湿痹、食欲不振、关节疼痛

1骨痹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骨痹是指气血不足,寒湿之邪伤于骨髓的病症。骨痹属于五体痹之一。凡由六淫之邪侵扰人体筋骨关节,闭阻经脉气血,出现肢体沉重、关节剧痛,甚至发生肢体拘挛屈曲,或强直畸形者谓之骨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于周围关节者以女性居多。发于中枢关节者以青年男性居多。本病与痛痹、历节、痛风、热痹、鹤膝风等的某些证型可能有所交错,如果出现关节剧痛、肢节拘挛屈曲、强直畸形者均可列入本病范畴。本病与肾痹的关系甚为密切,可以是肾痹的初期或中期的发展阶段。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来源资料:《中医杂志》 1994年 第5期

2骨痹症状起因

  骨痹的起因:

  病因是人到中年后,肝肾开始虚衰,气血有所不足,人的活动量减少,气血有所不足,加之外受寒邪湿气,客于骨髓,发面为痹。劳伤筋骨者,肝肾自伤。因此,越是青壮年时期运动量大的人和干重体力劳动的人,进入中老年后如不坚持活动,越容易患此病。

来源资料:《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年 第7期

3骨痹症状诊断/鉴别

  骨痹的诊断/鉴别:

  1、风寒湿痹证

  证候:四肢关节疼痛,或有肿胀,疼痛固定,痛如刀割,屈伸不利,昼轻夜重,怕风冷,阴雨天易加重,肢体酸胀沉重。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象弦紧。以关节疼痛、肢体疫胀沉重、怕风冷、阴雨天易加重为辨证要点。

  2、湿热蕴结证

  证候:关节红肿,灼热痛,或有积液,或有水肿,肢节屈伸不利,身热不扬,汗出烦心,口苦粘腻,食欲不振,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以关节红肿热痛、口苦粘腻、纳呆、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3、肝肾亏损证

  证候:腰尻疼痛,上连项背,下达髋膝,僵硬拘紧,转侧不利,俯仰艰难。腹股之间,牵动则痛,或有骨蒸潮热,自汗盗汗。舌质尖红,苔白少津,脉象沉细或细数。以腰髋疼痛,脊柱僵硬拘紧,腹股之间牵动则痛为辨证要点。

  4、痰瘀互结证

  证候:关节疼痛肿胀明显,甚则变形,难以屈伸转动,动则痛剧,或寒或热,寒热错杂,全身乏力,两手时有震颤,四肢常有抽动。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多白腻,脉象沉细或涩。以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全身乏力、动则痛剧、难以屈伸、舌质紫暗为辨证要点。

来源资料:《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4年 第3期

4骨痹症状检查

  骨痹的检查:

  1.关节或肌肉疼痛剧烈。

  2.肢体酸胀重着。

  3.关节浮肿,甚则变形。

  4.肢体僵硬,屈曲难伸。

  5.汗出烦心。

  针对历节、痛风、热痹、鹤膝风等病的某些证候与骨痹相似之点,可参考以下内容作出诊断。

  (一)病史

  1.发病前多有受寒、受潮或外伤史。

  2.有长时间的腰背部僵硬疼痛或四肢大小关节的肿痛史。

  (二)全身症状

  1.全身乏力、沉重酸胀。

  2.低热或怕风冷。

  3.多汗、心烦。

  (三)关节症状

  1.腰背或四肢大小关节固定性剧烈疼痛。

  2.四肢大小关节肿胀,或有积液。

  3.关节屈曲难伸,或有僵直、畸形。

来源资料:《四川中医》 2003年 第4期

5骨痹治疗/预防

  骨痹的治疗:

  风寒湿痹证

  证候:四肢关节疼痛,或有肿胀,疼痛固定,痛如刀割,屈伸不利,昼轻夜重,怕风冷,阴雨天易加重,肢体酸胀沉重。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象弦紧。以关节疼痛、肢体疫胀沉重、怕风冷、阴雨天易加重为辨证要点。

  治法:散寒除湿,祛风通络。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薏苡仁30g 川芎12g 当归12g 麻黄9g 桂枝12g 羌活15g 独活20g 防风12g制川乌(先煎)10g 川牛膝20g

  方解:方中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川牛膝活血通络。

  加减法:如关节肿胀或有积液,可加茯苓、泽泻、车前草;如上肢痛甚加细辛、片姜黄;下肢痛甚加松节、钻地风;如服药后有咽干、咽痛等症出现,可酌加麦冬、生地、玄参。

  湿热蕴结证

  证候:关节红肿,灼热焮痛,或有积液,或有水肿,肢节屈伸不利,身热不扬,汗出烦心,口苦粘腻,食欲不振,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以关节红肿热痛、口苦粘腻、纳呆、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治法:清热解毒,祛风利湿。

  方药:除湿解毒汤合羌活胜湿汤加减。

  庄薏米30g 土茯苓30g 山栀子10g 金银花20g 连翘15g 川牛膝20g 木通6g羌活15g 独活20g 防风12g 川芎12g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山栀子清热除烦;生薏米、土茯苓、木通清热除湿;羌活、独活、防风祛风除湿;川芎、川牛膝活血通络。

  加减法:如发热、关节红肿明显者加黄柏、板蓝根;如关节积液或有浮肿者加车前草、泽泻、防己;如关节僵硬、疼痛剧烈者加炮山甲、全蝎、白花蛇。

  肝肾亏损证

  证候:腰尻疼痛,上连项背,下达髋膝,僵硬拘紧,转侧不利,俯仰艰难。腹股之间,牵动则痛,或有骨蒸潮热,自汗盗汗。舌质尖红,苔白少津,脉象沉细或细数。以腰髋疼痛,脊柱僵硬拘紧,腹股之间牵动则痛为辨证要点。

  治法:补益肝肾,活血通络。

  方药:大补元煎合身痛逐瘀汤加减。

  熟地黄20g 葛根30g 羌活12g 杜仲12g 枸杞子15g 秦艽12g 土鳖虫10g 桃仁10g 红花10g 乳香10g 川牛膝20g

  方解:方中熟地、杜仲、枸杞子补益肝肾;秦艽、葛根、羌活散风强督;土鳖虫、桃仁、红花、乳香活血化瘀;川牛膝活血通络。

  加减法:如有骨蒸潮热,自汗盗汗、腰髋灼痛者,加金银花、丹皮、知母;熟地黄改用生地黄:如恶寒、肢冷,得热痛减,加桂枝、川椒、熟附子。

  痰瘀互结证

  证候:关节疼痛肿胀明显,甚则变形,难以屈伸转动,动则痛剧,或寒或热,寒热错杂,全身乏力,两手时有震颤,四肢常有抽动。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多白腻,脉象沉细或涩。以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全身乏力、动则痛剧、难以屈伸、舌质紫暗为辨证要点。

  治法:补益气血,化痰破瘀。

  方药:趁痛散合圣愈汤加减。

  黄芪30g 党参2g 当归15g 川芎12g 桃仁10g 红花10g 制乳香6g 制没药6g 炮山甲9g 土鳖虫10g 白芥子10g 全蝎6g(研冲)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当归补益气血;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山甲、土鳖虫、川芎活血化瘀;全蝎祛风解痉;白芥子化痰散结。

  加减法:关节红肿疼痛或有低热者加金银花、板蓝根、虎杖;关节冷痛,得热痛减者加桂枝、川椒。

  骨痹的预防:

  1、减少摄入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禽肉、豆类等,多饮水,促进体内尿酸的排出。

  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如保健体操、练气功、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散步等,大有好处。凡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身体就强壮,抗病能力强,很少患病。

  3、注意劳逸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是强身保健的主要措施。

来源资料:《陕西中医》 1998年 第11期

6骨痹原因机理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病因与病机

  引起股骨头坏死的病机有几下几种:

  1.暴力所伤 由于外界暴力、创伤造成轻者皮肉受损,重者组织结构破坏骨折,使气血骤然瘀滞,气机不利,阻遏脉络,脉络不通,气滞血瘀,股骨头局部血液供给受阻,从而发生股骨头坏死。暴力所伤日久不愈,累及肝肾,肝肾亏虚,精血不足,骨失所养,久之发生股骨头坏死。

  2.六淫所伤 风寒湿邪所伤,主要是感受寒湿邪,寒湿之邪内敛,肾阳不足,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外邪侵袭所致。阳气受阻,气血鼓动无力,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痹阻不通,骨失所养,而气滞血瘀,筋脉失养,阳气不足,阴寒内胜,气血凝滞,不温煦四肢,发为股骨头坏死。肾阳不足。

  3.邪毒所伤 邪毒乃药物之毒,毒邪内侵,肝肾脾受损,脏腑功能紊乱,导致气机升降功能失调,久之肝肾亏损。肝主筋,肾主骨,筋骨相连,是肝肾之外合,肝血充盈,筋骨得养则关节功能正常。久病肾脏受累,肾阳不足,脾失于温煦,气血生化乏源,骨生长不利。由于阴阳互根互生,肾阳不足,阴精化生无由,致使肝肾阴精亏虚,故气血两虚,肝肾不足,髓海空虚,肾虚则骨枯槁而不用,久之骨质疏松。脾气不足,气血生化无源,肌肉挛缩,屈伸不利,久之则发生股骨头坏死。研究证实,长期大量使用激素可导致体内免疫功能低下,造成肾阳虚,易于诱发本病。

  4.先天禀赋不足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股骨头骨骺发育不良,易于坏死,或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包容不足,均可导致股骨头坏死。

  5.后天失养 后天之本在于脾,先天之本在于肾,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谷精微不生,无以濡养机体,先天肾精得不到后天水谷精微充养,则肾精不足,肾主骨生髓,肾精不足骨失所养,易发生股骨头坏死。

  6.劳伤过度劳伤过度,伤及气血,气血不足,筋脉骨骼失养,四肢百骸及关节功能活动都赖于气血的温煦濡养,股骨头得不到充分血液供应,亦可造成骨质疏松,易发股骨头坏死.

  经云:《素问·五脏生成篇》载:“肾之合骨也”,“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素问·痹论篇》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痹在于骨则重”。《素问·痿论篇》说:“肾气热,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肾之合骨也”是指肾脏与骨关系密切,肾病及骨,骨病及肾。肾痹临床表现为骨萎弱不能行走,身蜷不能伸直。“骨萎,足不任身”是指两足不能支持身体,行走不利。“骨蚀”、“骨痹”、“骨萎”及“阴疽”所描述的症状多和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症状相似,所以可将股骨头坏死病归属“骨蚀”、“骨痹”、“骨萎”、“阴疽”等范畴。


7骨痹治疗实例

  温肾通督解骨痹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是中医理论对于疼痛机制的经典表述,意即遍布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七窍的经络内外运行的人体气血,如受到阻滞,不能畅达,甚至瘀塞不通,就可能发生阻塞部位的疼痛。止痛的方法便是针锋相对地疏导气血,化瘀通络,以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导致气血瘀阻既有外来的因素,如感受外邪、跌打损伤、心情抑郁、饮食积滞等均可影响气血运行,引起经络阻滞;又有内在因素,主要是正气不足。一则,“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滞”,血液在经络中运行的动力不足,而致瘀滞;再则,由于正气不足,脏腑机能下降,易致水湿、痰浊、瘀血、宿食等病理性代谢产物的形成,这些病理产物又可使经络阻塞,气血不畅,出现瘀阻;三则,“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易招致外邪入侵,闭阻经络。

  由此可见,气血瘀阻、经络不畅是许多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中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对于分析各种疼痛症状的产生及其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治疗的一强直性脊柱炎病患即是一个典型案例。

  患者王某,男性,25岁,农民。全身多个关节疼痛,以腰骶、髋、膝关节为甚,已5年。于2009年2月13日来诊。患者5年前因劳累汗出继而受凉逐渐出现腰、髋、膝等部位的酸胀疼痛,有时也涉及上肢的大关节,之后多由上述同样的原因而使症状诱发或加重。近两年,渐感腰脊僵硬,前屈后伸和向两侧侧屈均有困难,并出现驼背和颈项部牵强不舒。当地乡镇医院以“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诊治,给予芬必得、扶他林等消炎止痛药物,收效甚微。目前上述部位的疼痛仍较明显,且有晨僵现象,稍事活动之后反有所减轻。

  接诊后查体,患者脊柱僵直前倾、驼背,腰部各方向活动受限,双侧髋关节活动也受限,双侧骶髂关节处有叩击痛和压痛。舌质淡而暗,苔薄白,脉象细涩。化验显示,血沉96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阴性,抗“0”正常。腰椎正侧位与骨盆正位X线照片发现,腰椎生理曲度变直,并呈竹节样改变,双侧骶髂关节有骨质侵蚀破坏,关节间隙几近消失。

  根据以上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可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称之为“肾痹”或“骨痹”。辨证属于寒凝血瘀、督脉闭阻,治宜驱寒化瘀,温肾通督。

  督脉贯注于人体脊柱正中,故《内经》称:“督脉为病,脊强及折”,而且“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根据该患者的临床表现,不难推断其病机从中医角度关乎肾与督脉。

  处方:丹参、当归、乳香、没药、鸡血藤、桂枝、熟附片、炮山甲、独活、桑寄生、狗脊、香附、黄芪、川牛膝、白芍、甘草。因患者居处偏僻,加之行动不便,故嘱先服10剂,如有进步,可原方再续10剂。20天后患者如期前来复诊,欣喜告知腰髋等处的疼痛已明显减轻,活动度增加,晨僵时间缩短。遂嘱仍以上方进服20剂。谁料患者因病情日见改善,竟一气连服40剂方来复诊。其时除腰部还有些僵硬外,疼痛已基本缓解,行走姿势与常人无明显差异。乃于上方加蜈蚣、皂角剌、巴戟天、川断,按原方药物剂量比例放大,共研细末,水蜜为丸,以供长期连续服用。又过了4个多月,该患者又陪同他人找我看病,只见其前后判若两人,谓病情已完全缓解,可从事一般农活。遂再三叮嘱避免过劳和受凉,适当进行关节的功能锻炼。

  强直性脊柱炎是好发于青、中年男性致残率很高的风湿免疫性疾病。当前,要控制病情尚且不易,更遑论根治了。综观所用之方,紧扣活血化瘀、疏经通络之主旨,方中丹参、乳香、没药为活血化瘀之品;当归、鸡血藤兼具活血养血之功;炮山甲、蜈蚣、皂角刺走窜攻逐、搜剔络脉、深达病所;川牛膝活血兼能引经,使药物的作用到达腰和下肢;黄芪补气、香附理气,气行则血行;川断、桑寄生、狗脊、巴戟天补肾通督且壮骨续筋、疏经通络;独活、桂枝、附片袪风化湿、温经散寒,取“血遇寒则凝,得温则行”之义;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养肝舒筋,使强直之关节得以柔韧。足见只有谨守病机,袪邪与扶正均围绕化瘀通络这一主题进行,方能取得通则不痛、病情缓解的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此属个案,不宜印定眼目,依样画瓢,希望其他医患不要盲目效仿,以免贻误。而且方中药物剂量孰轻孰重也有讲究。总之,刻舟求剑,终将无果,勿谓言之不预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骨痹症状描述
2骨痹症状起因
3骨痹症状诊断/鉴别
4骨痹症状检查
5骨痹治疗/预防
6骨痹原因机理
7骨痹治疗实例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