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皮肤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防御能力降低、代谢紊乱、微循环代谢障碍、神经病变等因素易导致的皮肤损害,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同一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皮肤病变,可出现的症状包括红色面孔、皮肤疱疹、颈部毛囊炎,有人调查150例糖尿病患者,大多数面色较红。皮肤疱疹酷似灼伤性水疱,壁薄,内含透明浆液,疱周无红晕,好发于指、趾、手足的背部或底部边缘。单个或多个出现,数周内自愈,但可反复出现。后颈枕部出现脓头痱子样的炎症,触痛,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小疖子或蜂窝织炎。脓液排除后可愈合,但常此起彼伏,反复发生。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来源资料:《家庭医药》 2003年 第4期
糖尿病皮肤病变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较高,皮肤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皮肤的感染,包括细菌,真菌的感染,而感染后又不易愈合,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给病人带来痛苦,因此糖尿病人要预防皮肤的感染。糖尿病皮肤病变的发病机理是以微血管病变为主的多因素的病理过程,而高血糖不过是多种代谢紊乱中的明显标志之一。从以下两个方面讨论:
(1)血管病变 多数糖尿病性皮肤病的发病机理可归纳为微血管病和组织局部缺血。许多学者对全身小血管,特别是视网膜和肾脏的小血管的研究表明,微血管的严重程度与血糖升高的程度、病程的长短及临床严重程度并无直接关系,这被认为是多种因素的作用。
(2)生化反应 皮表的生化变化对皮肤易发生多种感染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有人观察糖尿病患者皮肤上的细菌数并不比正常人高,相反,有些细菌还明显减少,因而认为糖尿病患者易受细菌感染主要由于菌群平衡失调,而不是组织中糖分增加之故。
来源资料:《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3年 第1期
糖尿病皮肤病变可以通过临床变现来诊断,糖尿病的皮肤感染是一方面,糖尿病患者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感染比非糖尿病者为多。其中 20%为败血症性皮损;皮肤癣菌感染较常见,特别是有严重神经血管并发症者易被真菌感染;念珠菌感染,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口、甲皱、生殖器念珠菌感染较多而严重,念珠菌性口角炎是糖尿病儿童的典型并发症。念珠菌性龟头炎和外阴炎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症状。此外,还有以下临床表现。
(1)糖尿病性皮病 为糖尿病最常见的皮肤损害。发生在小腿前部,开始为圆形或椭圆形暗红色,扁平丘疹,直径1cm或略小些。非对称分布,呈疏散或聚集分布。本病也可发于别处,进展缓慢,最后遗留小的、色素性凹陷性疤痕,常伴有糖尿病性微血管病。本病为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
(2)黄皮肤 这是糖尿病性胡萝卜素血症。半数以上糖尿病患者有胡萝卜素血症,而胡萝卜素沉着可使掌跖和面部皮肤发黄,而巩膜不黄染。减少食物中的胡萝卜素的摄入量,皮肤的色素可慢慢消退。
(3)糖尿病性大疱 有特征性,但少见。无任何先兆,水疱突然发于四肢末端,以足,趾最多。水疱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壁薄,透明,内含澄清液体。一般3~6周不治自愈,不留疤痕,极少复发。
糖尿病皮肤病变需与青红肤色、全身皮肤充血、青红丘疹、肤色赤红鉴别诊断进行区别治疗。
青红肤色:青红可能由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由于虾、蟹、鳝鱼等动物死后,体内蛋白质迅速分解,产生大量的组胺。食用这些水产品,会使人体血液中的组胺含量增加,食用不当或过敏者面部甚至周身肤色就会呈现青红色,周身不适,有时还伴有头痛和奇痒。
全身皮肤充血:全身皮肤充血指全身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扩张的血管多为小静脉或小动脉,在皮肤上出现红丝状、网状或星状损害。使得全身皮肤充血,红肿。
青红丘疹:卡波西肉瘤皮肤损害为红色、紫红色、淡蓝黑、青红丘疹或斑块,逐渐增大融合成大的斑块、结节,结节质硬如橡皮。
肤色赤红:人的肤色是由种族、遗传等先天因素决定的,与毛细血管的分布、色素的多少、皮下脂肪的薄厚密切相关。正常人的肤色应是红润而有光泽的。但血液循环不好,或心脏、肝脏及肠出现问题,饮食不当会使人肤色赤红。
来源资料:《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8年 第5期
糖尿病皮肤病变的检查包括尿常规、血浆凝血酶、皮肤真菌镜检、皮肤病的物理检查。尿常规是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对于某些全身性病变以及身体其他脏器影响尿液改变的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疾患、流行性出血热等的诊断,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活性测定是对人体内的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进行活性测定,诊断是否缺失。凝血酶调节蛋白又称血栓调节蛋白,是维持血管内膜完整的内皮细胞表面分子,也是由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凝血酶(thrombin)受体之一。
皮肤真菌镜检是通过直接镜检的方法,找到菌丝和孢子,以供初步诊断。而培养的方法,则根据菌落的特征和镜下形态,结构以确定菌种。
皮肤病的物理检查是对皮肤进行物理方面的检查方法,如皮肤划痕试验、玻片压诊法等,来确定皮肤病变的种类。
来源资料:《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年 第9期
糖尿病皮肤病变根据病变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糖尿病性硬肿病患者常自诉面胀、颈厚、凝肩、头部转动受限。中医认为多因腠理不密、卫外失固、风寒湿邪乘隙侵入,与气血相搏,以致营卫失和,经络痹阻而发病。病程久者,可出现阳气不足,寒湿凝滞,可应用葛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加减。
1、糖尿病瘙痒症:中医认为产生与湿、热、毒有关,采用内服法与外洗法相结合治疗。内服药,全身皮肤瘙痒用当归10克、白芍10克、赤芍15克、丹皮10克、防风10克、威灵仙10克、白鲜皮30克、苦参10克、黄柏10克、土鳖虫10克、水蛭3克;外阴瘙痒用苦参10克、黄柏1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20克、竹叶15克、车前草30克,若白带多加椿根白皮30克。把药材加水适量煎取15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
外用药是将苦参30克、黄柏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20克装入纱布袋后煎煮,全身皮肤瘙痒者取汁500毫升,用棉纱布涂患处,每天2-3次,一天一剂。或者采用泡澡的方式,将煎好的药汁倒入浴池,再加入适量温水,注意水的温度不要太热以免烫伤,水量不要太多,要保持药物的浓度,每天泡20分钟左右。外阴瘙痒者煎汁适量局部先熏再洗。
2、糖尿病性大疱:以灼伤样水疱或大疱为特征。中医认为多属脾气虚弱,水湿不化,蕴阻肌肤,并常伴气虚血淤,可应用参苓白术丸加丹参、桂枝、鸡血藤治疗。
3、糖尿病足:由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高血糖和细菌感染等共同作用引起的,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具有很强的致残性和致死性。中医辨证多为脾肾两虚,血脉闭阻,肢端失养。早期应用益气温阳活血方法有一定防治作用。常用方剂有阳和汤、独活寄生汤、当归四逆汤、真武汤、金匮肾气丸、托里透脓汤、四妙勇安汤等。
4、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约1/3病例可发生穿凿性溃疡。中医辨证属气血两虚、络脉淤阻,可用益气、养血、活血方法治疗,如八珍汤加减。
5、颜面潮红:表现为面颊、腮及下颌皮肤持续性发红,呈玫瑰红色,但局部不发热。中医认为是津精亏损,虚火内生而致,常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
糖尿病皮肤病变的预防措施:
1、注意卫生
夏季,炎热而潮湿,是病菌生长繁殖的旺季,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在这个时候发生皮肤感染,最常见的就是疖肿、脓肿和癣,是由细菌、真菌等病原菌感染引起的,所以夏季注意卫生非常重要,应保持皮肤清洁,保证居住环境的卫生,避免沾染各种病菌。
2、饮食节制
注意饮食虽然皮肤病变对饮食没有特殊的要求,但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注意饮食禁忌的话,很容易引起血糖升高,引起皮肤病变或影响已有皮肤病变的愈合。夏季水果较多,过量食用也会导致血糖骤升,这种波动会使病情恶化。因此,夏季有些糖尿病患者虽然血糖会比平时有所降低,但也不能麻痹大意,要严格遵照糖尿病饮食原则。
3、防止外伤
夏季是衣着最少的时候,四肢暴露在外,一不小心就会引起各种外伤。一般人对小小的外伤可能并不在意,但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外伤,就很难愈合,甚至感染反复发作。所以,预防是关键,尽量避免各种磕磕碰碰,出行更应小心提防。糖尿病患者局部外伤后应及时消毒、注意保护好伤口,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以防小病酿成大祸。
4、提高免疫力
糖尿病患者大多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起病菌感染,所以提高免疫力也是预防皮肤损害的重点。可以从饮食、运动等各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来源资料:《中华医学杂志》 2008年 第18期
皮肤的真菌感染
皮肤的化脓性感染
皮肤瘙痒症
糖尿病性坏疽
神经-血管性溃疡
胫前色素斑
糖尿病水泡病
糖尿病常见皮肤病变的临床表现
皮肤细菌感染:表现为疖,痈,毛囊炎等。
皮肤真菌感染:表现为褶烂,真菌性女性阴道炎与外阴炎,体癣,股癣及手足癣。
皮肤瘙痒症:可分为泛发性和局限性瘙痒症。
糖尿病性水疱病:http://www.tnb999.org.cn/常突发起病,可无任何症状,多见与四肢末端,大小不等,酷似烫伤水疱。
糖尿病性坏疽:常见与下肢尤其是足趾,偶见于外生殖器。初期局部皮肤麻刺感,以后逐渐或突然发生坏疽。
湿疹:多发生于外阴等摩擦处及皮脂分泌较多的部位,表现为小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
胫前色素斑:早期可发生胫前部位红斑,水疱或紫癜,以后渐形成不规则褐色萎缩斑,数目不等,或孤立或群集,分布于两侧。
胡罗卜素沉着疹:常见于手心和脚心等角质层较厚的部位,呈黄色或桔黄色。
糖尿病的皮肤损害可分为原发性糖尿病皮损、继发性糖尿病皮损、特发性糖尿病皮损三组症群。
(1)原发性糖尿病皮肤损害。原发性皮肤损害包括:
①糖代谢紊乱所致的透明细胞汗管瘤。
②脂肪代谢紊乱所致的糖尿病性黄色瘤、其他黄色瘤。
③结缔组织代谢障碍所致的糖尿病性浮肿性硬化病、淀粉样变性苔癣、粘液水肿性苔癣。
④血管病变所致的糖尿病性坏疽,糖尿病性类脂性渐进性坏死,泛发性丘疹性环状肉芽肿,胫骨前部色素斑,糖尿病性水泡,糖尿病性颜面潮红。
⑤末梢神经障碍所致的糖尿病性无汗症。
⑥皮肤感染。皮肤真菌感染的阴道炎、口角炎、甲癣;皮肤化脓感染的疖、痈、毛囊炎、汗腺炎、带状疱疹。
⑦反应性皮肤病。湿疹、皮肤炎症、皮肤瘙痒症。
(2)继发性糖尿病皮肤损害。继发性糖尿病皮肤损害包括:
①胰腺病变的青铜色糖尿病、胰高血糖素瘤。
②肝脏病变引起的迟发性皮肤吡喀紫质。
③脑垂体病变引起的肢端肥大症、柯兴氏综合征。
④肾上腺皮质病变引起的柯兴氏综合征。
⑤药物引起的类固醇性糖尿病。
(3)特发性糖尿病,指糖尿病和特征性皮肤表现,是原因不明系统性疾患的一部分,如良性黑棘皮症、沃奈综合征、类脂质蛋白沉积病、硬皮病、出血性多发性特发性肉瘤(卡浦西肉瘤) 、肥胖多毛额骨肥厚综合征等。
(4)治疗糖尿病药物引起的皮肤损害。如注射胰岛素引起的皮下脂肪萎缩、磺脲类降血糖药引起的荨麻疹或泛发性轻度红斑等。
保持皮肤的清洁,要勤洗澡,勤更换内衣。
内衣要以棉质为好,要宽松,透气性好。
皮肤瘙痒的患者要避免搔抓皮肤,以免抓伤皮肤。戒酒,勿用浓茶及辛辣食物。
洗澡的时候要注意水的温度,不可过热,温热水即可,香皂要选用中性的,不可碱性太强。
要勤剪指甲,以免伤到皮肤,剪指甲时不要剪的太深,避免伤到皮肤。
如果皮肤出现真菌感染,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以抗真菌的药物。
如果出现皮肤的化脓性感染,如:痈,疖等,不能自己挤压,要在医院就诊,进行换药,以免感染扩散。
皮肤如果出现水泡,面积较小,可以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面积较大的,可以到医院在无菌技术操作下,穿刺水泡减压后再包扎。
多数糖尿病性皮肤病的发病机理可归纳为微血管病和组织局部缺血。许多学者对全身小血管,特别是视网膜和肾脏的小血管的研究表明,微血管的严重程度与血糖升高的程度、病程的长短及临床严重程度并无直接关系,这被认为是多种因素的作用。
皮表的生化变化对皮肤易发生多种感染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有人观察糖尿病患者皮肤上的细菌数并不比正常人高,相反,有些细菌还明显减少,因而认为糖尿病患者易受细菌感染主要由于菌群平衡失调,而不是组织中糖分增加之故。
糖尿病患者每克皮组织中葡萄糖量高于每毫升血液中糖含量,因此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皮肤问题。
我们将糖尿病患者发生的皮肤病统称为"糖尿病性皮肤病",包括许多种疾病,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
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的异常中间代谢产物引起的皮肤病,如皮肤感染、皮肤瘙痒、皮肤黄瘤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和糖尿病产生的高糖血症以及高脂血症有直接关系,当糖尿病得到控制后这些病变随之缓解。
第二类
与糖尿病的慢性退行性变有关,如糖尿病性皮病、红斑与坏死、糖尿病性皮肤大疱、硬化性水肿、糖尿病性神经疾病等,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糖尿病引起微小血管病变,造成皮肤血供减少,伴同血管疾病的真皮结缔组织受损和其他附属器受损。这类疾病的发生过程很缓慢,治疗起来也很困难。
第三类
是伴发于糖尿病但与代谢障碍或退行性病无关的皮肤病,如糖尿病性类脂渐进性坏死、环状肉芽肿、白癜风等,这些疾病在患有糖尿病的人中更加常见,它们与糖尿病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至今仍然不完全清楚。
补充微量元素硒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治疗的过程是长久而又繁杂的。并且,根据病人机体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同时进行适量微量元素的摄入,特别是硒的摄入,为糖尿病人带来极大的福音。
硒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抗氧化,消除自由基,补充适当的硒有助于改善胰岛素自由基防御系统和内分泌细胞的代谢功能,这为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提供了新依据。另外,硒也可以通过改善糖尿病血液粘滞性增高状态,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改善糖尿病预后。
硒是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成分,它能防止胰岛β细胞氧化破坏,使其功能正常,促进糖份代谢、降低血糖和尿糖。医生通过让糖尿病人定量服硒,可以起到保护和恢复胰岛功能的作用,有利于改善糖尿病的症状,降低尿中的葡萄糖和血红蛋白水平。
此外,硒除了产生胰岛素样作用以外,还有与胰岛素协同的作用,这使得硒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更为引人注目。
那么在日常饮食中,糖尿病人吃什么补硒呢?
富含硒的食物有蛋、花生、麦芽、肝脏、大蒜、蘑菇等,糖尿病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用。但是最好的补硒方法还是服用适合糖尿病人的补硒制剂,体恒健硒维康口嚼片富含的硒麦芽成份可以充分发挥硒在体内应有的作用。并且,天然成份对于糖尿病人的治疗无任何毒副作用。因此,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是最好的补硒制剂。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