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阿米巴病重型,起病突然,高热,先有较长时间的剧烈肠绞痛,随之排出粘液血性或血水样大便,每日10舆论额次,伴里急后重,粪便量多,伴有呕吐、失水,甚至虚脱或肠出血、肠穿孔或腹膜炎。阿米巴类感染是由根足虫纲、阿米巴目、内阿米巴科、内阿米巴属下各种内阿米巴所引起的,临床习惯简称阿米巴。其中肠道阿米巴原虫,种类虽多,大多寄生于人体内作为共居生物而无致病能力,唯有溶 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疾病,被认为是有致病力的阿米巴。
大家都知道,想要尽快恢复健康,除了及时对症治疗并不够,在治疗的同时,建议患者一定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情绪波动也会影响到此病的治疗,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要重视饮食合理,一定要明白该病患者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食用。最后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
来源资料:《病毒学报》 1995年 第3期
1、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为粪便中持续排出包囊的人群,包括慢性病人、恢复期及无症状包囊携带者。因为包囊对外环境抵抗力强,在粪便中可存活5周,如污染水和食品,会传播本病。急性期病人常排出大量滋养体,但在外界环境中迅速死亡,故急性期病人不被列入主要传染源。人是溶组织阿米巴的主要宿主和贮存宿主。猿类、猪、犬、鼠等虽均可自然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但其作用的传染源意义不大。
2、传染途径
一般认为阿米巴包囊污染事物和水,经口感染是主要传播途径。水源污染引起地方性流行。生食污染包囊的瓜果蔬菜亦可致病。苍蝇、蟑螂也可起传播作用。男性同性恋中偶可由口—阴部接触受感染。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性别无差异,婴儿与儿童发病机会相对较少。营养不良、免疫低下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发病机会多。人群感染后抗体滴度虽高,但不具保护作用,故重复感染较多见。
4、流行特征
分布遍及全球,以热带与亚热带地区为高发,感染率高低与卫生情况及生活习惯有关。少数不发达国家居民,感染率估计达50%。在世界分为内平均感染率约10%,我国近年来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肝脓肿病例以少见,仅个别地区仍也病例散发。
来源资料:《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5年 第12期
粪便量多的鉴别诊断:
1、轻型:临床症状不明显,间歇出现腹痛、腹泻,粪便中有包囊。常为致病性与非致病性虫主混合感染。肠道病变轻微,有抗体形成,当肌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发生痢疾或肝脓肿症状。
2、普通型:包括急性与慢性两种表现,全身症状轻,无发热,起病缓慢呈间歇性腹泻又称阿米巴痢疾。典型急性表现为粘液血便呈果酱样,每日10余次,便量中等,粪质较多,有腥臭,答辩镜检可发现滋养体。本型的基本表现为结肠直肠炎热,症状轻重与病变程度有关,如病变局限于盲肠、升结肠、粘膜溃疡较轻时有便此次增多,偶血便,溃疡较时表现为典型缓解,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者易复发或转入慢性。慢性者各种症状可交替持续数月或数年,反复迁延发作后可致贫血、乏力、腹胀、排便规律改变或肠道功能紊乱,体检触及结肠增厚与压痛。大便镜检可有滋养体和/包囊。
3、重型:起病突然,高热,先有较长时间的剧烈肠绞痛,随之排出粘液血性或血水样大便,每日10舆论额次,伴里急后重,粪便量多,伴有呕吐、失水,甚至虚脱或肠出血、肠穿孔或腹膜炎。本型少见常发生在感染严重、营养不良,孕妇或接受激素治疗者。
来源资料:《临床儿科杂志》 1994年 第3期
1、慢性腹泻或肠功能紊乱者,疑及肠阿米巴病。
2、典型的痢疾样粘液血便,中毒症状轻,有反复发作倾向,粪便镜检找到吞噬红细胞的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可确诊为肠阿米巴病。
3、有典型症状但粪便未发现病原体时,可借助血清学检查或在谨慎观察下应用特效、窄谱杀阿米巴药,如有效可作出临床诊断。预后 一般良好。无并发症患者及达到有效病原治疗的患者预后良好。有肠外病愈正或暴发型者预后差。
来源资料:《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年 第6期
1、治疗
食物不必过分精细。高粱、玉米多被认为是杂粮,其实面粉、大米乃至各种杂粮所含的营养成分大同小异。小异却有些不同,如果能够都吃一些,则不同谷类中所含的不同营养成分便都有了。即使米、面,也不宜过分精白,过分精白固然细腻爽口,但却丧失了许多营养物质,特别是损失了大量的纤维素B。粗粮之中多含纤维素,还有许多蔬菜如芹菜、韭菜、白菜、萝卜等都含有丰富的纤维素。许多纤维素在人体内并不能被消化吸收,既然不能被消化吸收当然就谈不上营养作用。但是这些纤维素在人的肠道中恰好起到一个扩充粪便的作用,粪便量多了,自然排出就及时。反过来,如若食物过于精细,粪便量少,人们便缺少排大便的感觉,粪便在肠道中积蓄,其中有害物质也被更多地吸收,甚至一些致癌物也因为没能及时排出而增加大肠癌的机会。非洲的土著居民以木薯为主食,其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所以非洲居民的大肠癌发病率很低。
2、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对慢性腹泻者应及时检查,如为肠阿米巴病患者或带包囊者须进行彻底治疗并与肠道隔离。如为餐饮业人员应暂调离工作。大力消灭苍蝇和蟑螂,加强粪便管理亦很重要。平时在生活中注意清洁卫生,避免感染。
来源资料:《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1999年 第3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