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长脉

长脉

  • 患病部位:全身,血液血管
  • 所属科室:中医科,中医内科
  • 细分症状:阳证型长脉、实证型长脉、热证型长脉
  • 相关疾病:脉痿、脉溢、脉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相关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血管彩超检查、血常规检查
  • 相关药品: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华法林钠片、双嘧达莫片
  • 相关症状:沉脉、紧脉、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压痛、静脉出血、迟脉

1长脉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长脉是脉象的一种,其脉象表现为首尾端长,超过本位。长脉(long pulse)脉体超过正常的寸关尺三部位置,首尾端直的脉象。若脉来和缓均匀为平脉;若脉来长而弦硬为病脉。长脉亦见于正常人,《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长则气治",治者,盛满、调平之意。正常人气血旺盛,精气盛满,脉气盈余,故搏击之势过于本位,可见到长而柔和之脉,为强壮之象征。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辽宁中医杂志》 2008年 第3期

2长脉症状起因

  长脉主阳证、实证、热证。多由邪气盛实,正气不衰,邪正搏击所致。脉长而洪数为阳毒内蕴;长而洪大为热深、癫狂;长而搏结为阳明热伏;长而弦为肝气上逆,气滞化火或肝火挟痰。细长而不鼓者为虚寒败证。老年人两尺脉长而滑实多长寿。故长脉亦是气血充盛,气机条畅的反映。

大家都知道,想要尽快恢复健康,除了及时对症治疗并不够,在治疗的同时,建议患者一定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情绪波动也会影响到此病的治疗,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要重视饮食合理,一定要明白该病患者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食用。最后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

来源资料:《中医杂志》 2008年 第9期

3长脉症状诊断/鉴别

  临床上长脉常与实脉滑脉紧脉弦脉症状相混淆,所以在诊断时,应相鉴别诊断。长脉其具体特点是脉搏的搏动范围显示较长,超过寸、关、尺三部。而实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滑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滚动流畅,可见于寸关尺三部或某一部。紧脉其具体特点是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指,脉管的紧张度、力度均比弦脉高,其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且有旋转绞动或左右弹指的感觉,但脉体较弦脉柔软。弦脉其具体特点是脉形端直而长,脉势较强、脉管较硬,切脉时有指下挺然,有直起直落的感觉。

大家都知道,想要尽快恢复健康,除了及时对症治疗并不够,在治疗的同时,建议患者一定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情绪波动也会影响到此病的治疗,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要重视饮食合理,一定要明白该病患者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食用。最后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

来源资料:《中医诊断学》

4长脉症状检查

  长脉的检查主要是通过查体而诊断,没有相应的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的相关检查。脉动应指的范围超过寸、关、尺三部,脉体较长。向前超逾寸部至鱼际者称为溢脉,向后超逾尺部者又称履脉。如果脉体超过正常的寸关尺三部位置,首尾端直的脉象,则可诊断长脉。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资料:《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1995年 第1期

5长脉治疗/预防

  长脉的出现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正常人出现长脉提示身体强壮,并没有病理性的改变,可以不予以处理;另一种情况则是由体内邪气盛实,正气不衰,邪正搏击所致,这种情况是体内常会感到不适感,可以通过中医调理。平时注意合理饮食和合理锻炼。食用蕨菜的幼叶,可以治疗长脉。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资料:《吉林中医药》 2007年 第3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长脉症状描述
2长脉症状起因
3长脉症状诊断/鉴别
4长脉症状检查
5长脉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