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呼吸急促

呼吸急促

  • 别名:气促
  • 患病部位:胸部,肺
  • 所属科室:内科、急诊科、中医科、儿科,呼吸内科、急诊科、中医内科、小儿内科
  • 细分症状:生理性呼吸急促、病理性呼吸急促
  • 相关疾病:急性上颌窦炎、婴儿闷热综合症、鼻疽假单胞菌肺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肺炎、鼠疫耶尔森菌肺炎
  • 相关检查:胸部X片、血常规检查、血生化检查、血气分析、过敏原检查
  • 相关药品:二十五味肺病丸、平喘益气颗粒、六味锦鸡儿汤散、沙丁胺醇 、特布他林、氨茶碱、异丙托溴铵、糖皮质激素
  • 相关症状:头痛、发热、呼吸急促、鼻溢液、鼻脓涕、呼吸不规则、高热寒战、咳嗽、胸痛、脓肿、皮肤干燥、紫绀

1呼吸急促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呼吸急促,也称气促,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症状,分为生理性呼吸急促与病理性呼吸急促。正常成人在静息状态下,呼吸频率约为16~18次/min,如频率超过24次/min,称为呼吸急促。常见于发热、疼痛、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心力衰竭等疾病。

  病理性呼吸急促往往因呼吸系统疾病或控制、影响呼吸的器官或组织病变导致呼吸功能不全的早期症状,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呼吸窘迫或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而危急生命。婴儿因呼吸系统解剖和生理的特点,一旦疾病影响呼吸更易发生气促和呼吸窘迫。生理性呼吸急促多见于剧烈运动以后或婴幼儿。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呼吸急促

2呼吸急促症状起因

  引起呼吸急促的原因多样,生理性的呼吸急促是在剧烈运动后人体进行内环境调节的正常反应,病理性呼吸急促可以是呼吸系统本身疾病所致,也可以是中枢神经、心血管、腹腔、胃肠道、代谢、内分泌和血液等系统疾病导致。中医将呼吸急促称为气促,表现为呼吸短促,因邪、水饮等所致。《类证治裁·喘症》谓呼吸促而不能续,似喘而无痰声。

  病理性呼吸急促的常见病因: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呼吸急促、烦躁是这一威胁生命疾病的最早期症状。当液体在患者肺部聚积,使肺脏硬化后.呼吸急促这一症状会更加严重。伴随有辅助肌群使用、呼吸相呼噜音、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凹陷、干湿性啰音等体征。ARDS会引起低氧血症、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发绀,最终引起呼吸衰竭和休克。

  (二)酒精戒断综合征

  在此综合征的急牲期的晚期会出现典型的呼吸急促并伴有厌食、失眠、心动过速、发热及多汗。患者还会出现情绪焦虑、易怒、视物畸形及幻视等症状。

  (三)过敏性休克

  这是一种可以威胁生命的休克,患者在接触过敏原(如青霉素、昆虫体液)数分钟内就可出现呼吸急促的症状。伴随的症状及体征有焦虑、剧烈头痛、皮肤发红、严重瘙痒,可能还会出现散在荨麻疹。患者还会出现眼睑、口唇、舌头、手足及生殖器的广泛水肿。其他症状还包括皮肤潮湿、皮温降低、脉搏浅快、咳嗽、呼吸困难、喘鸣,当喉头水肿时还会有声音的改变或失音。

  (四)贫血

  呼吸急促也会在贫血时发生,主要取决于贫血的病程长短及严重程度。伴随症状及体征包括疲劳、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脉搏跳跃、房性奔马律及颈动脉收缩期杂音。

  (五)焦虑

  情绪高度焦虑时町出现呼吸急促。其他伴随症状及体征包括心动过速、焦躁不安、胸痛、恶心、头晕,当焦虑状态好转后上述症状均会好转。

  (六)气管异物

  当吸入的异物造成上气道堵塞时通常会威胁生命,当异物对气道造成部分堵塞时患者会突然出现发作性干咳、呼吸浅快。其他伴随症状及体征包括呼吸困难、窒息性呕吐、肋间凹陷、鼻翼扇动、发绀、呼吸音减低或消失、声音嘶哑及喘鸣、呼吸粗熏。患者还舍出现典型的害怕及悲伤的情绪。气道完全堵塞可迅速引起窒息及死亡。

  (七)哮喘

  当威胁生命的哮喘发生时通常会出现呼吸急促,此种哮喘通常发生在夜间。此病通常以轻度的喘息及干咳、有黏液样痰等症状起病,最终,患者会出现呼气相延长、吸气时肋间及锁骨上凹陷、辅助肌群使用、可闻及满肺喘息音、干啰音、鼻翼扇动、心动过速、大汗、面色潮红及发绀。

  (八)支气管扩张

  尽管此疾病会出现呼吸急促,但典型症状是慢性咳嗽,偶有咯血,而慢性咳嗽能从患者体内排出黏液样、带臭味的痰液,故对患者是有益的。相关的症状有吸气相可闻及粗湿啰音、呼吸困难、干啰音及口臭。患者还会出现发热、萎靡不振、体重减轻、疲劳、虚弱等症状。晚期时会出现杵状指,

  (九)支气管炎(慢性)

  尽管轻度的呼吸急促在COPD的病程中会出现,但不是主要症状。慢性支气管炎的通常以干咳、大量痰液等症状起病。其他伴随症状及体征包括呼吸困难、呼气相延长、喘息、散在的干啰音、辅助肌群的使用及发绀。晚期会出现杵状指及桶状胸。

  (十)心律失常

  呼吸急促可伴随血压降低、眩晕、心悸、虚弱、疲乏,以上症状的出现取决于患者的心率变化。同时患者的意识水平也可能降低。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呼吸急促

3呼吸急促症状诊断/鉴别

  呼吸急促的诊断通过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通常能提供病变可能部位和病因,首选通过患者是否剧烈运动等病史可排除生理性呼吸急促,在病理性呼吸急促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思维过程中,要注重综合判断,既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相应的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后再做出恰当的诊断。尽管当今医学检查手段丰富,然而仍需特别关注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特点,它为我们正确诊断 提供了大量关键的信息。各种辅助检查技术的日臻完善也为我们快速鉴别诊断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呼吸急促的鉴别诊断:

  大多数呼吸急促明显的患者,均可伴有轻重不等的呼吸窘迫或呼吸困难。而呼吸窘迫患者可不伴有呼吸急促,此多见于严重中枢感染或低温、创伤、中毒等所致中枢神经抑制时,可表现为呼吸浅慢、不规则。呼吸窘迫、气促需鉴别。

  ①心原性呼吸困难:可以见于各类心脏病引起的心功能衰竭,也见于大量心包积液。

  ②肺原性呼吸困难:主要是由呼吸道、肺循环、胸廓及 呼吸肌的各种疾病引起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

  ③中毒性呼吸困难:由呼吸中枢受毒物刺激或药物抑制所致。

  ④血液原性呼吸困难:由红细胞携带氧减少或大出血休克刺激呼吸中枢等所致,见于重症贫血、休克等。

  ⑤神经精神性与肌肉性呼吸困难:常因颅内压升高和脑供血减少而使呼吸 中枢抑制,或神经肌肉麻痹致呼吸肌无力而致的通气不足。

  ⑥其他疾病所致呼吸困难:如大量腹水、腹内巨大肿瘤、妊娠后期、急性传染性疾病伴高热等。

来源地址: http://www.a-hospital.com/w/呼吸急促

4呼吸急促症状检查

  呼吸急促病因中,心原性和肺原性占75% 左右,其他原因所致的呼吸急促占25% 左右。仅凭临床症状和病史特点等往往鉴别诊断困难。而各种影像学、功能学、检验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呼吸急促的鉴别诊断提供了客观、可靠的依据。因此合理选择并适当评估相应检查对于鉴别诊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呼吸急促的检查:

  呼吸急促的检查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表现及病因选择不同检查项目,如考虑呼吸系统炎症可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考虑肺部炎症可拍摄X线片。体检评估包括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对称性、呼吸费力(呼吸肌作功)程度和肺部听诊。此外,还需要检查呼吸急促患者的一般反应、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心率、脉搏、血压、体温等)和体循环灌注。

  心电图:对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常较为敏感,因此由这类疾病诱发心功能不全导致的呼吸急促,心电图可以为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X 线胸片:在鉴别心肺疾病引起的呼吸急促中仍是比较简便、快捷的方法,能够清楚地显示心脏大小、形态、肺部及胸部病变情况,尤其在肺淤血、肺水肿、肺炎、气胸、胸水等疾病快速 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血清利钠肽(BNP)、N 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研究表明血清 B N P/ NT-pro BNP 水平升高是快速诊断患者发生心原性呼吸急促的标记物。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呼吸急促

5呼吸急促治疗/预防

  虽然呼吸急促的病因各异,但初始的积极治疗是相同的,即开放气道、改善通气和供氧。在治疗急救中应采取正确的措施,呼吸道必须保持通畅,吸氧浓度不宜过高。

  呼吸急促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机械通气,选用呼气终末正压通气(PEEP)。脱水以减轻肺水肿。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缓解某些致病因素对肺的损伤。应用氧气疗法和机械呼吸器,以维持肌体生命功能,以便为治疗疾病赢得宝贵的时间,输血输液切忌过量。一旦患者出现病理性呼吸急促,需要即开放气道、改善通气和供氧。

  预防呼吸急促的方法:

  预防呼吸急促的发生在于积极预防原发病,常见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要建立起完善的体育锻炼、饮食调理、睡眠休息机制,一旦发现身体不适要到医院进行检查。

  日常注意慎风寒,戒烟酒,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及甜粘肥腻之品。平素宜调畅情志,因情志致喘者,尤须怡情悦志,避免不良刺激。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等有助于预防呼吸急促的发生。

来源地址: http://www.a-hospital.com/w/呼吸急促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呼吸急促症状描述
2呼吸急促症状起因
3呼吸急促症状诊断/鉴别
4呼吸急促症状检查
5呼吸急促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