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是完全没有心绞痛的发作,但在安静时或运动时的心电图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即ST段下降和T波的改变,称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虽无心绞痛发作,但有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的表现,称为症状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如果只有心电图的波形异常,而毫无症状,称为无症状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亦称隐性冠心病。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来源资料:《心电学杂志》2003年 第1期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只是由于程度较轻,尚未引起症状而已,因此容易造成动脉硬化的诱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都与本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来源资料:《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年 第13期
由于患者无心绞痛等症状,往往是在手术前或体格检查时,经过精密的检查,多数是通过心电图检查而发现。大部分患者是中年以上的病人,男性较多。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鉴别诊断如下:
1.心脏神经官能症:病人常诉心前区疼痛,位于心尖部或乳头下,位置局限,表现为针刺样,持续仅数秒钟,含用硝酸甘油无效或立即"见效"、或10分钟以上才"见效";患者常有叹息状呼吸、手心和腋下多汗、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
2.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的疼痛特点与心绞痛十分相似,但有如下区别:①急性心肌梗塞的疼痛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硝酸甘油不能使之缓解;②胸痛的发作通常与劳力无关;③病人辗转不安,而典型心绞痛发作时,病人大都被迫停止活动;④急性心肌梗塞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功能不全、低血压甚至休克、心律失常等。
3.主动脉瓣疾病:较明显的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均可引起心绞痛,根据体检不难作出鉴别。若年龄在40岁以上,主动脉瓣病变较轻但有心绞痛者则应考虑伴有冠心病。此类病人如考虑施行主动脉瓣手术,应常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尚应指出,这类病人进行运动负荷试验时有可能诱发晕厥或严重心律失常,所以应严格禁止。
4.二尖瓣脱垂:本病可能有胸痛症状,但往往缺乏典型心绞痛的特点,常规导联心电图检查时有1/3病人显示下侧壁心肌缺血性ST-T改变,25%病人踏车试验阳性;冠状动脉造影除少数病人可见冠状动脉痉挛外,无狭窄表现,超声心动图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5.肥厚性心肌病:由于心肌肥厚而增加对氧的需求,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即可诱发心绞痛。超声心动图可对本病作出明确诊断。
6.肺血栓栓塞:系肺血管因血栓栓塞,使所支配肺组织供血阻断的病理和临床状态。创伤、长期卧床、静脉插管所致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各类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为常见原因。患者可有胸骨后疼痛,酷似心肌梗塞,临床常有呼吸困难及咯血,应用硝酸甘油无效。X线摄片及肺动脉造影可助确诊。
由于患者无心绞痛等症状,往往是在手术前或体格检查时,经过精密的检查,多数是通过心电图检查而发现。大部分患者是中年以上的病人,男性较多。
来源资料:《实用心电学杂志》2003年 第5期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检查心电图最重要,安静或者给予一定运动量时做的心电图,有典型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主要是ST段下降和T波倒置。心电图在数小时或数日内有动态变化时,血沉增快、CPK、GOT、 LDH等血清酶的浓度增加,则说明病情在向心肌梗塞方面发展。
冠状动脉造影法,可以直接对冠状动脉的血流通畅情况进行检查。通过特殊的导管测量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并能对血流阻塞的部位,作出确切的诊断。
此外,常规检查有无高脂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合并症,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在症状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可有下肢浮肿和呼吸困难,上阶梯时有呼吸急促和心悸等心功能不全的症状。此外常常由于心律失常而感到心悸。起病缓慢,容易误诊。
来源资料:《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7年 第1期
左冠状动脉主干有50%阻塞,或冠状动脉2支以上阻塞,临床上有心绞痛发作。左心室造影示左心室功能正常或无严重障碍者,可考虑冠状动脉架桥手术。
饮食上掌握几点原则,注意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多吃红薯、西红柿、胡萝卜等蔬菜,这些都是能提高患者身体抵抗能力的食物。喝些绿茶,茶叶中含有少量的茶碱,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对患者的心肌缺血治疗有一定的帮助,茶叶中还有维生素C,能起到一个很好的防治动脉硬化的作用,但不宜过浓。每天坚持吃些黑木耳,能有助于降低血粘度,改善心肌缺血。
预防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应该适度运动,促进心肌侧枝循环的建立。情绪上要注意不要大喜大悲,保持充足睡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定时排便,不能过度劳累。
来源资料:《综合临床医学》1995年 第1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