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足跟痛

足跟痛

  • 别名:脚跟痛、跟痛症
  • 患病部位:下肢,足
  • 所属科室:外科、内科、中医科,骨外科、肾内科
  • 细分症状:气滞血瘀型足跟痛、肝肾亏虚型足跟痛、寒凝血瘀型足跟痛
  • 相关疾病:疼痛性脂肪疝、跟骨骨刺综合症、强直性脊柱炎、跖管综合征
  • 相关检查:血常规、尿常规、B型超声波检查、夫欧契试验、骨关节及软组织CT检查
  • 相关药品:头孢克洛颗粒、藤黄健骨丸、通络生骨胶囊、肾骨胶囊、珍牡肾骨胶囊
  • 相关症状:感觉障碍、肌肉酸痛、臀部疼痛、乏力、臀部疼痛

1足跟痛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足跟痛,也称跟痛症,是以足跟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体型肥胖更易患此病。它包括跖筋膜炎、跟骨下脂肪垫炎、足跟滑囊炎、跟骨骨刺等疾病。本病起病缓慢,少数可急性发作,多发于一侧,主要症状是足跟底部疼痛,以行走、站立时明显,部分患者踏地时局部有刺痛感,患处不红不肿,在跟部前方偏内侧常有局限性压痛,50%以上患者跟骨摄片有骨刺存在,其与劳损和退变有密切关系。

大家都知道,想要尽快恢复健康,除了及时对症治疗并不够,在治疗的同时,建议患者一定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情绪波动也会影响到此病的治疗,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要重视饮食合理,一定要明白该病患者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食用。最后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

来源地址:http://www.39kf.com/healthy/older/2010-03-24-646471.shtml

2足跟痛症状起因

   引起足跟痛的原因

  一是退行性改变,二是慢性劳损。中老年人常有足跟部软组织萎缩和组织功能退化,使得局部保护能力降低,而且足跟部是承重较大的部位,容易发生慢性劳损,使得局部出现损伤性病变。

  走路时,足跟踩着硬物或足跟部着地过猛等都可导致足跟部的组织损伤,引起疼痛。长期负荷过重或韧带松弛会使跟骨的受力点发生变化,在受力点发生新的损伤和产生无菌性炎症时出现疼痛。骨质增生使跟骨骨刺形成时,反复挤压和刺激可造成局部炎症反应。通常,足跟部的软组织劳损和骨刺的形成并不一定就会引起足跟痛发生。许多时候是在劳累、寒冷、潮湿、久站、奔跑、身体超重、走不平的路、穿不合适的鞋等诱因作用下,肌腱韧带即会发生慢性反复损伤而产生无菌性炎症,出现渗出、水肿、粘连或滑囊形成,局部压力增加,于是引起疼痛、跛行。

  造成足跟痛的其他原因还有:跟骨骨折、跟腱滑膜炎、跟骨骨膜炎、跟骨下脂肪垫损伤、跗骨窦软组织劳损、跟骨结核、肿瘤等。

来源地址:http://www.100md.com/html/paper/1007-2950/2009/09/10.htm

3足跟痛症状诊断/鉴别

 足跟痛的诊断要点:

  1.跟骨下脂肪垫炎:站立或行走时跟骨下方疼痛,有僵硬肿胀感,压痛明显,压痛点在跟下负重区及其内侧。X线片可见跟骨负重区下方的软组织影像密度增高。

  2.跖筋膜炎与跟骨骨刺:站立或走路时,足底或跟骨前下方疼痛,尤其在早晨起床后或休息后刚开始走路时疼痛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反而减轻。检查时,跟骨结节前下方压痛明显,牵扯患者跖筋膜可使其疼痛加重。有跟骨骨刺者,X线片可见增生,骨刺较大时还可摸到骨性隆起。

  但有跟骨骨剌的患者,并不一定会发生跟痛症;而跟痛症在经过治疗疼痛消失后,跟骨骨刺仍然存在。跟骨骨刺的大小与跟部疼痛程度不成正比,跟骨骨刺是老年人骨与关节发生退行性变的特征性表现。

  3.跟腱止点滑囊炎:跟腱附着处疼痛、肿胀,压痛明显。有的跟腱增粗变大,有摩擦感。踝关节背伸、跖屈时疼痛加重,不能踮脚。走路多时可因鞋的摩擦而加重疼痛。部分患者的X线片可见局部钙化影。

  4.肾虚性跟痛:站立或行走时双侧足跟部酸痛、隐痛、乏力,但局部无明显压痛。 X线片显示,跟骨本身稍有骨质疏松外,无明显异常。

  5.跟骨骨骺炎:足跟后下部疼痛,走路可见跛行,运动后疼痛加剧,跟骨后下部压痛,有轻微肿胀。X线片可见跟骨骨骺变扁平,密度呈不均匀的增高,外形不规则,呈波浪状或虫蚀状,骺线增宽。

  6.其他:跟骨高压症与跟骨周围筋膜炎的跟部疼痛范围较广泛,久走久站会加重症状。

 

来源地址:http://www.100md.com/html/201004/2187/1211.htm

4足跟痛症状检查

  足跟痛是一种骨科常见病,虽然足跟痛的确切病因尚未清楚,根部脂肪垫的蜕变随着胶原的老化、水分与胶原纤维逐渐减少。为了明确足跟痛的病因,必须详细、细致的检查患者,并且与跟骨裂纹骨折、肿瘤、感染、脂肪垫紊乱、跟腱周围炎、跖侧纤维瘤病、以及胫神经卡压综合症等进行鉴别诊断。

来源资料:《国内社区医师》2013年 第44期 足跟痛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

5足跟痛治疗/预防

  足跟痛的治疗方法

  1.注意休息。跟骨骨刺及滑囊炎所致者,应减少站立及行走,少承重,一般卧床休息后,可减少局部的挤压刺激,症状会随之缓解。

  2.理筋按摩。可在痛点及其周围作按摩推揉,以松解肌肉痉挛,调理气血流行,减轻患部疼痛。

  3.针灸治疗。针刺昆仑、太溪、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取补法,隔日一次;药艾外灸(或隔姜灸),取阿是穴,药艾距穴位的间距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灸至患处皮色发红,每次灸20~30分钟,每日二次。本法能宣通气血,逐瘀止痛。据临床报道,约80%患者经灸后疼痛明显减轻。一般2~3周为一疗程。

  4.封闭疗法。疼痛较重者,可用强的松龙混悬液0.5毫升,加1%普鲁卡因3毫升,在无菌操作下作痛点局封,局封后应休息1~2天。本法对重症患者具有较快的止痛效果。

  5.手术治疗。个别症状较重,经各种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跟骨骨刺及滑囊切除术。

  6.中医药治疗。以肝肾不足,筋脉失养为主,可选用六味地黄丸或当归鸡血藤汤(当归12克、熟地12克、淮山20克、山萸肉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黄芪20克、鸡血藤15克、川牛膝10克、杜仲10克、生甘草6克)补益肝肾,强筋健骨。

  足跟痛的预防方法

  1.增强体质,延缓衰老。老年人应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以便增强体质,延缓骨骼退变,减少骨刺的发生,避免跟痛症。

  2.穿用软底鞋。老年人宜穿用软底鞋,使之上下楼梯及行走保证平稳,避免足跟急性损伤的发生。或穿后跟不高的鞋子、抬高足跟可使承重力线前移,减轻足跟受压引起的慢性劳损产生跟痛症。

  3.避免久立负重。老年患者不宜长途跋涉及做剧烈的运动,不宜久站负重,使跖腱膜长期受牵拉,脂肪垫受压,由此导致跟痛症发生。

来源地址: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laonianbaibingfangzhi12/143-14-11.html#m0-0

6足跟痛营养防治及食疗

  1、补充维生素B6 ,可帮助钙质吸收和预防骨刺的形成。

  2、补充维生素 C。

  3、多食含钙的食物。

  4、多食含镁的食物,如蔬菜、谷类、肉类、豆类及豆制品。

  5、避免食用酒精、咖啡、糖类食品,以防止机体恢复过程中发生的障碍,保护体内矿物质的平衡。

  6、川芎、当归猪脚汤:川芎、当归各15克,猪后脚一只。将猪脚与二味中药炖一小时,喝汤和肉。通经活血,濡养经络。

  营养食谱

  米仁根赤豆汁

  [ 用料 ] 生米仁根、赤小豆各 30 克,土牛膝 12 克,木瓜、牡丹皮各 9 克。

  [ 制作 ] 将上述材料加水煎服。

  [ 功效 ] 舒筋活络,可用于足眼痛。

  葡萄根饮

  [ 用料 ] 鲜葡萄根 60 克。

  [ 制作 ] 将葡萄根加水煎服。

  [ 功效 ] 祛湿止痛,补充微量元素。

  外用小偏方

  白芷白术防风液

  [ 用料 ] 白芷 l0 克,白术 10 克,防风 10 克。

  [ 制作 ] 上药用 1 块棉布包好,放入清水中浸泡 10 分钟。另取砖头 1 块,在其上拓出 1 个凹窝,放到炉火中烧热,热后向砖内的凹窝内倒食醋 100 毫升,再把药袋放到醋内,随即将患部踏在药袋上约 20 分即可。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足跟痛症状描述
2足跟痛症状起因
3足跟痛症状诊断/鉴别
4足跟痛症状检查
5足跟痛治疗/预防
6足跟痛营养防治及食疗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