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不稳是指病人走路不稳,或见动作不灵活,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或步行时不能走直线,忽左忽右,或走路时步距短小,两上肢不作前后摆动,初走时缓慢,以后愈来愈快,呈"慌张步态"。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步态不稳
步态不稳分为外伤性与病理性,当脊髓、脑干、前庭、小脑及大脑皮质病变导致反射不能协调完成时,或肌肉病变时即导致步态不稳。病理性步态不稳多见于震颤麻痹及可引起震颤麻痹综合征的疾病。当小儿骨骼发育不良时也会出现步态不稳的症状。
步态不稳的病因:
1、外伤:外伤导致的骨折、肌肉扭伤,会引起步态不稳。
2、骨骼病变:如果孩子智力正常,但走路比正常同年龄小儿晚,且走路呈跛行,有的呈鸭步,臀部隆起,行路无力而步态不稳。
3、肌肉病变:若发现本来走路正常的小儿,在5岁前逐渐出现上楼梯困难,蹲下后不易站起,站立时需用手扶着椅子,再用手的力量支起身体才能站起来。
4、震颤麻痹:导致这一病理改变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震颤麻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此外,脑外伤、吸烟、饮咖啡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或降低罹患PD的危险性。
5、周围神经病变:如各种病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炎。
6、脊髓后索性病变:如脊髓痨,亚急性联合变性等。
7、前庭迷路性病变如前庭迷路炎症。
8、小脑病变:如小脑出血,小脑梗死,小脑肿瘤,小脑炎症等。
9、大脑额叶,颞叶,顶叶,枕叶,胼胝体等部位病变如出血,缺血,炎症,肿瘤等。
来源资料:《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年第3期
步态不稳的诊断可通过检查患者步态及脑部CT、核磁共振等相关的检查结果而判断,观察患者站立、行走时的姿势,以及上下肢与躯干的配合。令患者沿直线向前走、侧行、退行、转弯,用足尖、足跟行走。
步态不稳的鉴别诊断:
步态不稳与'半身不遂'的鉴别,前者是病人能行走,只是步态特殊。而后者是指偏侧上下肢瘫痪,不能随意运动,伴有口眼歪斜,多为中风后遗症。 足跟对足尖直线交替先前直走,共济失调者由于平衡不稳而不能进行。 向前走时令其转变方向走,共济失调者动作困难。
步态异常:步态是指患者步行时的姿势。是一种复杂的运动过程,要求神经系统和肌肉的高度协调同时涉及许多的脊髓反射和大、小脑的调节,以及各种姿势反射的完整、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相互协调。因此观察步态常可提供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线索。不同的疾病可有不同的特殊步态,但是步态并非是确诊的依据,而是对诊断有参考意义。检查时注意排除由骨骼的畸形及骨、关节、肌肉、血管、皮肤及皮下组织等病变引起的步态异常。
慌张步态:起步后小步快速往前,脚掌不离地,擦地而行,且身体向前倾,有一种要扑倒在地的趋势,这是震颤性麻痹患者的典型步态,也称帕金森氏病。
蹒跚步态:是一种典型的异常步态。走路时身体左右摇摆,呈鸭步样。常见于神经系统疾患、佝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
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此指深感觉障碍引起者特点是行走时步幅较大两腿间距较宽,提足较高,足道强打地面双眼注视两足睁眼时可部分缓解,闭眼时不稳甚至不能行走,常伴有感觉障碍Romberg征阳性见于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痨等。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步态不稳
步态不稳患者需做的检查项目有电图检查、颅脑CT检查、脑神经检查、指鼻试验、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等检查。对于儿童步态不稳的检查还要进行骨密度检查、关节X光片检查、关节超声波检查等等。
步态不稳的常见检查:
1.检查脑CT或MRI,以排除小脑肿瘤、转移瘤、结核瘤或脓肿及血管病及小脑变性及萎缩等。
2.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如定位病变位于周围神经应检查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如考虑在后根病变或后索病变应检查肌电图、诱发电位、病变部位的MRI,脑脊液检查,或脊髓造影检查。考虑在丘脑或顶叶时较好检查脑CT或MRI。
3.大脑性共济失调应检查脑CT或MRI、脑电图等。
4.前庭性共济失调可检查电测听、听觉诱发电位、前庭功能检查等。
儿童步态不稳需做的检查:
儿童步态不稳做的检查包括:身体理学检查方面,会注意孩子有无跛行,肢体有无局部疼痛,也会检查背部,注意脊椎或紧邻脊椎附近的皮肤是否有隆起物或凹陷,因为这些皮肤病变可能会合并脊椎或脊髓的潜在异常发育。
神经学检查则包含了肌肉张力、肌肉力量、小脑协调性及深部肌腱反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活动状况及两腿的长度如何也会留意,依病因不同,验血、脑部影像学检查、关节X光片检查、关节超声波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或肌肉切片检查都可能帮助诊断。
此外,父母亲应注意儿童走路是否容易跌倒、跛脚、走路时肚子是否往前挺、上下楼梯有无困难、无法蹲下或蹲下后需要利用手才能爬起来。一定要检查儿童的鞋子,并注意有无发烧、皮肤出疹。
家长最常注意到的是,幼儿初学走路时,易有膝内翻,俗称“O形腿”,长大一点,膝部就开始往外翻,俗称“X形腿”,这时候穿鞋矫正并无太大疗效,只要纠正儿童坐姿,避免跪坐或臀部压着脚,大都会自然痊愈。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步态不稳
步态不稳的治疗要对因治疗,外伤导致的骨折、肌肉扭伤,要注意静养避免二次损伤。儿童步态不稳,可能自然会好,但也可能有潜在性重大毛病,应及早就医找出病因,对症治疗,避免后遗症。帕金森老年人步态不稳要加强原发病的治疗。
儿童小脑炎症步态不稳的治疗:
1、如果病程不长,仍有治疗恢复机会,治疗延误,受累小脑发生器质性病变后,恢复无望。早期治疗激素抗炎蛋白脱髓可控病发展,控病后的小脑神经仍出于麻痹不全状态,故本病出现共济失调而走路不稳,头晕说明,脑干及小脑组织也同时受累。所以治疗必须多方而考虑,从神经出发,中西复合治疗,增强受累神经血供以养神经,并采用神经再生之药兴奋激活神经才有再生修复神经恢复较好的神经功能获得早日康复。
2、加强护理:病程中应加强护理,防止褥疮发生。要供给一定的水分、营养及电解质。对出现精神症状的病儿要防止发生意外,观察是否出现脑疝的先兆。
帕金森老年人步态不稳的治疗:
老年人步态不稳多见于帕金森病人,药物治疗可以分成抗胆碱能药、金刚烷胺、多巴胺替代疗法、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遏制剂、COMT遏制剂六大类。它们通过不同的药理机制实现对帕金森病的治疗。目前帕金森病手术治疗方式包括:⒈立体定向靶点射频毁损术(包括所谓细胞刀);⒉深部脑核团刺激术(DBS);⒊脑组织移植术。
老年人步态不稳的预防:
对老年人步态不稳要有足够的重视,应立足于预防。预防的目的是在于不妨碍老年人日常活动和自主功能的条件下尽量减少步态不稳发生的危险性。由于许多因素与步态不稳发生有关,故预防需从多方面考虑。
1.增加体力锻炼:增加体力活动对老化速率有何影响,尚未定论,但对预防老年人步态不稳则有重要作用。活动多的老年人因步态不稳引起的麻烦明显低于不活动者。大多数老年人最早改变是举步高度降低,常常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步态不稳。部分原因是肢体协调能力呈增龄性减退,而骨盆运动减少则是重要因素。行走时,骨盆必须侧向支持体重的那条腿,才能腾出另一条腿向前行走,如果腿移动太慢,则可能发生步态不稳。因此,增加髋部活动和做平衡体操有助于防止步态不稳。一位比较健康的老年人可能会不知不觉地陷入步态不稳-丧失信心-减少活动-再次步态不稳的恶性循环。预防这种危险的较好办法是坚持体力锻炼和精神鼓励。平衡体操做法如下。每节体操重复做10次。
(1)第一节,①先用一条腿站立,然后用另一条腿站立,可用手指支撑。②重复上述体操,每条腿站立时间为从1数至10。③重复上述体操,每条腿站立时间为从1数至20。
(2)第二节,①坐在餐椅上,向左转然后向右转。②重复上述体操,手臂外展。③用右手碰到左足,然后用左手碰到右足。
(3)第三节,坐着从地上拾物体举起,然后放回到地面。
(4)第四节,①站着从桌上慢慢地拿起物体,放在椅子上,然后再放回到桌子上。②重复上述体操,但是这一次是把物体慢慢地放到地面上。
2.保持精神活动:社交活动多的老年人步态不稳发生率明显低于社会活动少的老年人,提示保持旺盛的精神活动可预防步态不稳的发生。痴呆和抑郁症患者因注意力不集中,纠正不平衡的能力降低,以及对环境产生危险感等原因,往往容易发生步态不稳。动员患者参加保健班和做体操等活动,通过这些新型活动的刺激,能提高患者的注意力,有助于预防步态不稳。
3.治疗相关疾病:虽然预防老年急性病(肺炎、上消化道出血等)所致的步态不稳是困难的,但有效的控制慢性病则是预防步态不稳的重要措施。高血压对小脑和大脑功能产生有害影响,往往在出现共济失调或短小步态前很久,就有平衡功能的损害,因而有效地治疗老年高血压,有利于预防步态不稳的发生。许多老年人控制姿势能力减退都与小脑和基底神经节梗死、灌流不足或变性有关,加强此方面的治疗可减少步态不稳的发生。
4.避免用不适当的药物:凡是能够引起步态不稳的药物,老年人应禁用或慎用,以避免药源性步态不稳的发生。
来源资料:《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年 第21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