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小腿肌肉萎缩

小腿肌肉萎缩

  • 患病部位:下肢,小腿
  • 所属科室:外科,普外科
  • 细分症状:生理性小腿肌肉萎缩、病理性小腿肌肉萎缩
  • 相关疾病:先天性腹壁肌肉发育不良、肌肉萎缩、梨状肌症候群
  • 相关检查:常规体检检查、肌电图、肌张力检查
  • 相关药品: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力如太、妙纳
  • 相关症状:肌肉体积缩小、肌纤维变细、脊神经损伤

1小腿肌肉萎缩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小腿肌肉萎缩指小腿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不良,肌肉体积较正常缩小,肌纤维变细甚至消失。腿肌肉萎缩的出现会造成周围神经的损伤,如,脊神经的撕裂伤、挫伤,神经的缩窄性压迫神经电击伤,压迫臂丛的产伤,放射损伤及烧伤等。这是属于小腿肌肉萎缩的危害之一。

  小腿肌肉萎缩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补充,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以增强肌力、增长肌肉。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积极配合药膳,如山药、苡米、莲子心、陈皮、太子参、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适当增加粗纤维素、水果的摄入,预防便秘,鼓励多饮水,预防泌尿系感染。如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可给予糊状流质或半流质小口慢慢喂食,必要时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来源资料:《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年 第21期

2小腿肌肉萎缩症状起因

症状起因

  小腿肌肉萎缩症的的病因有很多,多数是因为不运动或很少运动,导致肌肉很少收缩,则退化,还有就是因为营养不良,导致肌组织蛋白被分解,引起萎缩。

  1、受伤后卧床,肌肉长时间休息,没有适量的收缩运动导致,另外就是神经损伤导致肌肉无法收缩。

  2、一般为营养摄入不足或营养结构不平衡导致机体蛋白供应不足,引起萎缩。

  3、多发性硬化:此为退行性病变,慢性、进行性肌无力可导致上肢和下肢肌萎缩,也可发生肌痉挛和肌肉挛缩。典型的相关症状和体征有复视和视物模糊、眼球震颤、腱反射亢进、感觉缺失或感觉异常、发音困难、吞咽困难、运动失调、共济失调步态、意向性震颤、情绪不稳、阳痿和泌尿系统功能障碍。

  4、周围神经损伤:周围神经损伤或长期受压可导致肌无力和萎缩。相关表现包括受累神经所引起的疼痛、感觉异常或感觉丧失、反射消失,也可发生麻痹。

  5、周围神经病变:在这种疾病,肌无力缓慢进展到弛缓性麻痹,最终肌肉萎缩,病变常首先发生在肢体远端。相关表现包括振动觉缺失、感觉异常、感觉过敏或手和脚发麻、缓和的至急剧的皮肤烧灼样痛、无汗、皮肤发亮发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6、蛋白质缺乏:慢性蛋白缺乏可引起肌无力和萎缩。其他表现包括慢性乏力,情感淡漠,食欲减退,皮肤干燥,外周性水肿,呆滞,头发干燥、稀疏。

  7、神经根病:脊髓神经根损伤可引起肌肉萎缩和肌无力、麻痹、剧痛,有时可引起受累神经感觉丧失。

来源资料:《天津中医》 1992年 第3期

3小腿肌肉萎缩症状诊断/鉴别

症状诊断/鉴别

  医生对小腿肌肉萎缩的诊断非常简单,一般医生根据患者的体征、触诊、视诊、病史以及检查结果,就可以对患者进行检查,项目是小腿肌肉萎缩的诊断方法:

  一、病史

  对于肌肉萎缩应注意年龄发病部位,起病快慢病程长短等;急性发病还是慢性发病,是逐渐进展还是迅速发展,有无感觉,是局限性还是全身性,肌力如何?肌肉无力与肌肉萎缩的关系。有无肌肉跳动和疼痛活动后是加重还是减轻的既往史,应注意有无伴发全身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消耗性疾病、糖尿病尿毒症、外伤、饮酒、椎间盘脱出、脊髓炎、视神经炎、药物应用史及中毒史等有无特殊的遗传性家族病史等,注意感染史和预防接种史。

  二、体格检查

  1、注意肌肉体积和外观,临床上肌肉萎缩的诊断应两侧对比,即肌肉萎缩的范围分布程度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有无肌束颤动。

  2、肌力和肌张力,肌肉萎缩多伴有肌力低下,所以应注意肌容积与肌力的比较注意肌肉萎缩部位的肌力肌张力,检查时应在温暖的环境和舒适的体位下进行。应让患者尽量放松,可通过触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动伸屈患者的肢体时所感知的阻力来判断肌张力减低时肌肉松弛。被动运动时阻力减低或消失,关节的运动范围扩大,多见于运动神经元病变、某些肌病如废用性肌肉萎缩等。

  3、肌萎缩的伴发症,如骨关节的变形,皮肤症状沿神经行走有无压痛及肿物等,注意有无感觉障碍,及感觉障碍的分布范围和性质,如深浅感觉障碍或复合感觉障碍感觉分离等,萎缩肌肉有无自发性疼痛和压痛等。

  4、注意有无全身性疾病,如肿瘤,糖尿病,恶性病变等。

  鉴别诊断

  1、由全身营养障碍,内分泌异常而引起的肌肉变性,肌肉结构异常等病因产生的肌肉萎缩。

  2、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变态反应等引起的肌肉萎缩,此种分类临床意义不大,因病因一时难以明确。

  3、全身弥漫性肌肉萎缩。

  4、头面部肌肉萎缩。

  5、头和上肢或上下肢近端肌肉萎缩。

  6、上下肢远端肌肉萎缩。

  7、限局性肌肉萎缩。

  8、神经原性肌肉萎缩。

  9、肌原性肌肉萎缩。

  10、废用性肌肉萎缩。神经原性肌肉萎缩主要指脊髓前角细胞及末梢神经等下运动神经元的病变,属于原发性神经原性肌肉萎缩。三者又彼此互相关连,而上运动神经元性病变虽也出现肌肉萎缩,有人将其列为继发性,晚期为废用性萎缩。肌原性肌肉萎缩是指肌肉本身病变引起的。废用性肌肉萎缩尚可邮于全身消耗性疾病。

来源资料:《国内中医急症》 2009年 第5期

4小腿肌肉萎缩症状检查

  小腿肌肉萎缩是指小腿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不良,肌肉体积较正常缩小,肌纤维变细甚至消失。小腿肌肉萎缩患者会进行各种的检查项目,以便医生可以更准确的进行诊断,小腿肌肉萎缩的具体检查如下:

  生化检查

  血液中乳酸脱氢酶、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醛缩酶、肌酸磷酸激酶(CPK)以及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电泳等,在肌源性萎缩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而神经元性肌肉萎缩则无明显改变。以CPK最为敏感,目前常以乳酸脱氢酶及CPK二者配合,作为最常用的生化诊断手段。

  尿中肌酸的排泄量

  在肌源性疾病中,因肌酸代谢的障碍尿中肌酸排泄量显著增加,神经元性肌肉萎缩则无此改变。

  脑脊液检查

  对肌肉疾病诊断无任何价值,但神经元性肌肉萎缩,特别是由脊膜神经根的肿瘤、炎症及脊髓压迫症等所引起者,常有脑脊液蛋白质或白细胞的增加等改变。

  电生理检查

  特别是肌电图检查是鉴别神经源性和肌源性萎缩的重要方法。神经源性肌萎缩常有失神经支配的肌颤动电位和多相运动电位等特征性的改变。肌源性萎缩常出现低电压,无肌纤维颤动电位和多相运动电位。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亦能用作鉴别神经源性和肌源性萎缩。

  肌肉活组织检查

  一般讲神经源性肌萎缩在组织学上示肌纤维结构清楚,细胞核增多,肌质网浓缩,肌纤维破坏不叫显。肌源性萎缩,在组织学上见肌纤维溶解破坏。代以脂肪空泡、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和脂肪变性。多发性肌炎病例中有肌质块溶解、液化,细胞核变大、空泡形成和核仁胡显等特点。

  肌张力检查

  肌张力检查是检查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的一种方法。在病人肌肉松弛时,医生的双手握住病人肢体,用不同的速度和幅度,反复作被动的伸屈和旋转运动,感到的轻度阻力就是这一肢体有关肌肉的张力。检查前几天不要做过度剧烈的运动,防止肌肉酸痛而影响检查结果。在病人肌肉松弛时,医生的双手握住病人肢体,用不同的速度和幅度,反复作被动的伸屈和旋转运动,感到的轻度阻力就是这一肢体有关肌肉的张力。以同样方法进行各个肢体及关节的被动运动,并作两侧比较。其次用手触摸肌肉,从其硬度中亦可测知其肌张力。

来源资料:《内蒙古中医药》 2015年 第5期

5小腿肌肉萎缩治疗/预防

  患有小腿肌肉萎缩,一般常见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治疗,在做完手术开始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小腿乏力、酸疼的症状。而且,这种症状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做完肌肉萎缩手术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手术后的保养。

  小腿肌肉萎缩的预防方法如下: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较强烈的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变化,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和遏制过程的平衡失调,使肌跳加重,使肌萎缩发展。

  2、合理调配饮食结构,肌萎缩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补充,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以增强肌力、增长肌肉,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积极配合药膳,如山药、苡米、莲子心、陈皮、太子参、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

  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营养、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为主,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维护患者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3、劳逸结合,忌强行性功能锻炼,因为强行性功能锻炼会因骨骼肌疲劳,而不利于骨骼肌功能的恢复、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4、严格预防感冒、胃肠炎,肌萎缩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机能低下,或者存在着某种免疫缺陷,肌萎缩患者一旦感冒 ,病情加重,病程延长,肌萎无力、肌跳加重,特别是球麻痹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如不及时防治,预后不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5、胃肠炎可导致肠道菌种功能紊乱,尤其病毒性胃肠炎对脊髓前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使肌萎缩患者肌跳加重、肌力下降、病情反复或加重。肌萎缩患者维持消化功能正常,是康复的基础。

来源资料:《国内针灸》 1989年 第6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小腿肌肉萎缩症状描述
2小腿肌肉萎缩症状起因
3小腿肌肉萎缩症状诊断/鉴别
4小腿肌肉萎缩症状检查
5小腿肌肉萎缩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