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下肢放射痛

下肢放射痛

  • 患病部位:下肢,大腿、小腿
  • 所属科室:外科,神经外科、骨外科
  • 细分症状:对称性下肢放射痛、非对称性下肢放射痛
  • 相关疾病: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症
  • 相关检查:CT检查、椎间盘造影、MRI检查、实验室检查、X片检查
  • 相关药品:麝香壮骨膏、根痛平胶囊、消炎镇痛膏、依托芬那酯凝胶
  • 相关症状:感觉障碍、大腿刺痛、被迫体位、棘突压痛、神经异常

1下肢放射痛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下肢放射痛的症状一般是沿着下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前或后外侧至足跟。疼痛性质以放射性刺痛为主。下肢放射痛可以先于腰痛发生,亦可能在腰痛症状出现后出现,这两种情况因人而异。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脊柱外科杂志》 2007年 第4期

2下肢放射痛症状起因

  下肢放射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常在腰痛消失或减轻时出现。而外伤、职业性质、遗传因素、腰骶先天异常等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病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下列因素有关:

  (1)外伤:对临床病例的观察表明:外伤是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儿童与青少年的发病,与之密切相关,在脊柱轻度负荷和快速旋转时,可引起纤维环的水平破裂,而压应力主要使软骨终板破裂,亦有人认为,外伤只是引起椎间盘突出的诱因,原始病变在于无痛的髓核突入内层纤维环,而外伤使髓核进一步突出到外面有神经支配的外层纤维环,从而引起下肢放射痛。

  (2)职业:职业与腰椎间盘突(脱)出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汽车和拖拉机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以致在驾驶汽车时,椎间盘内压力较高,可达0.5kPa/cm2。在踩离合器时压力可增加至1kPa/cm2,容易造成腰椎间盘突出。从事重体力劳动和举重运动者因过度负荷更易造成椎间盘退变,因在弯腰状态下,如果提20kg的重物,椎间盘内的压力可增加到30kPa/cm2以上。

  (3)遗传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在国内材料较少。此外,统计数字表明,印第安人、非洲黑种人和因纽特人的发病率较其他民族的发病率明显为低。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4)腰骶先天异常:腰骶段畸形可使发病率增高,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上述因素可使下腰椎承受的应力发生改变,从而构成椎间盘内压升高和易发生退变、损伤、下肢放射痛的因素之一。

来源资料:《颈腰痛杂志》 2007年 第3期

3下肢放射痛症状诊断/鉴别

  下肢放射痛可以沿着下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前或后外侧至足跟。疼痛性质以放射性刺痛为主。下肢放射痛可以先于腰痛发生,亦可能在腰痛症状出现后出现,这两种情况因人而异。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症是引起下肢放射痛症状的常见病因,诊断时需加以注意。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应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和体征,普通X片,脊髓造影不能明确诊断时,临床诊断主要依据CT,椎间盘造影,MRI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方能确诊。

  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症诊断:

  1.病史:约半数以上病例既往有重手法推拿史或外伤风寒史。

  2.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坐骨神经干性痛,压痛点位于坐骨神经出口处,而非椎旁,屈颈试验阳性,下肢旋转试验90%以上为阳性。

  3.X线平片:多无阳性所见。

  4.组织液压测定:坐骨神经出口周围压力测试高于健侧的50%以上即有诊断意义。

  5.其他:可酌情行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测试。

  下肢放射痛的鉴别诊断:

  下肢神经性疼痛,神经性疼痛是指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原发性病变或功能障碍而引起的疼痛综合征。可由外伤或/和疾病致末梢神经、脊髓后根、脊髓及其以上中枢神经某些部位损伤而引发。

  (1)腰痛症状:90%以上的患者均有这种表现。其疼痛范围主要是在下腰部及腰骶部,以持久性的钝痛最为常见。平卧位时疼痛可减轻,站立位及坐位时,这种疼痛可以加重。

  (2)下肢感应痛或放射痛的腰背痛:慢性腰背痛主要以腰背、腰骶和骶髂部的疼痛为主,有单纯性腰背痛和伴有下肢感应痛或放射痛的腰背痛之分。

  (3)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症状:由于神经根的损害,导致了其支配的体感区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常见表现有:皮肤麻木、发凉、皮温下降等等,严重时出现肌肉萎缩甚至肌肉瘫痪。

  (4)马尾神经症状症状:这类症状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排尿无力,排便失禁等。

来源资料:《脊柱外科杂志》 2007年 第4期

4下肢放射痛症状检查

  下肢放射痛的常见检查项目有CT检查、造影检查、肌电图、旋转试验、直腿抬高试验、MRI检查、实验室检查、X片检查等。

  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症引起下肢放射痛的检查

  1.肌电图改变: 如坐骨神经受压引起损伤,变性,肌电图可呈现震颤电位或单纯相等变化。

  2.其他: 如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以判断神经受损的程度;术中探测出口部有无通过性受阻及局部外观有无病理异常等均有助于确诊,腰骶部X线摄片,除中,老年患者显示与年龄,外伤相应的退行性变外,多无明显异常。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下肢放射痛的检查

  1.X线平片

  一般认为X线平片对于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无诊断价值。

  2.脊髓造影

  由于蛛网膜下隙终止于后根神经节,脊髓造影很难显示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因而脊髓造影和X线平片一样,主要用来排除其他病变,因此,当患者存在神经根卡压症状而脊髓造影结果为阴性或与临床表现不符合时,应高度怀疑椎间孔内,外的椎间盘突出,还有人主张行神经根造影,但临床应用较少。

  3.椎间盘造影

  对于椎间盘造影的诊断价值一直存在不少争论,曾有一组77例椎间盘造影,诊断正确率为92.2%,但操作较为复杂,故未普遍应用。

  4.CT检查

  CT检查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和程度,因而随着这一影像学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有关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的报道亦明显增多,呈软组织密度突出的椎间盘髓核与硬膜囊及硬膜外脂肪具有较好的对比度,但当突出物位于椎间孔内或椎间孔外时,其邻近的神经根和(或)后根神经节与之密度大致相等,可能会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甚至误诊为肿瘤,再者,CT检查如未包括椎弓根下方层面,也可能会导致诊断遗漏,因此,应采用包括上,下椎弓根在内的薄层扫描,以免遗漏,必要时还应行冠状面重建,CT椎间盘造影能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可酌情选用。

  梨状肌综合征引起下肢放射痛的检查

  1.直腿抬高试验

  直腿抬高在60°以前出现疼痛为试验阳性。

  2.梨状肌紧张试验

  是检查梨状肌损伤的一种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患者仰卧位于检查床上,将患肢伸直,做内收内旋动作,如坐骨神经有放射性疼痛,再迅速将患肢外展外旋,疼痛随即缓解,即为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是梨状肌综合征的常用检查方法。

来源资料:《实用骨科杂志》 2003年 第5期

5下肢放射痛治疗/预防

  下肢放射痛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类型。其中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药物治疗、牵引疗法、物理治疗、推拿治疗、针灸治疗、封闭疗法、小针刀疗法等。

  下肢放射痛的手术治疗中包括,常规开放性手术(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经腹椎间盘手术)、椎间盘镜手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

  下肢放射痛的微创介入治疗:

  1、胶原酶化学溶解疗法2、臭氧注射疗法3、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4、射频热凝靶点穿刺技术

  (一):物理治疗、推拿治疗、针灸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电疗、三维牵引、中药汽化、热疗等方法,和推拿、针灸等治疗目的基本相同。就是以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为主,而非治疗手段。由于腰突症的病人多数伴随慢性腰肌劳损,梨状肌肉紧张,腰椎间盘突出物压迫的神经随神经走过的部位肌肉痉挛造成腰腿痛,一般医院会用理疗、推拿、针灸等治疗手段来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痉挛。所以做过理疗的病人,在做理疗时会舒服一点。理疗、推拿、针灸等治疗方法,只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配合治疗,如果病情严重,只有另寻其他治疗方法。

  (二):手术治疗

  1、常规开放手术:常规开放手术包括: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经腹椎间盘手术、椎体融合术等。手术的目的是直接切除病变腰椎间盘髓核,解除神经根压迫而达到治疗目的。由于腰椎的特殊生理位置的限制,因此手术破坏了正常的腰椎骨生理结构,造成手术损伤大,易造成腰椎术后失稳,术后瘢痕组织粘连,术中误伤神经根等一系列不良反应,所以多数病人惧怕手术,如何避免手术中造成的以上不良反应呢?这一直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

  2、胶原酶溶解术:人体椎间盘的主要组分就是胶原组织,利用胶原酶对胶原分子的特异溶解性,通过将胶原酶注射到椎间盘突出部位,使突出物中的胶原组分被破坏、溶解,完全可以达到使突出物变小、消失,从而解除神经压迫、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

  3、臭氧溶核术(PIMOI):该疗法采用细针穿刺到椎间盘内,注射少量臭氧气体使髓核组织脱水萎缩,达到使椎间盘减压的目的。主要原理是利用臭氧的瞬间完成的、强大的氧化功能,达到脱水、消炎和镇痛的作用。

  4、经皮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PLDD):利用激光能量使病变的髓核内空洞化,降低椎间盘内的压力,缓解和消除对坐骨神经或脊神经的压迫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5、经皮穿刺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D):椎间盘镜分侧路椎间盘镜与后路椎间盘镜。侧路椎间盘镜是在切吸的基础上,附加椎间盘镜系统。使切吸在椎间盘镜监测下进行更加安全有效。后路镜则是融合了侧路椎路镜与椎板间小开窗技术的优点,仅在椎间盘病变对应点上开一小口,放入椎间盘镜系统,利用精细的手术器械,完成取出病变髓核的过程,达到治疗的目的。

  6、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PLD):在影像监控下,将工作套管直接进入椎间盘内,利用钳夹切割及负压系统取出部分髓核,从而降低盘内压力,使纤维环压力减轻,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下肢放射痛的预防: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常引起下肢放射痛,因而预防可通过食物疗法加以避免,在生活中可配合食疗,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海带25g,荔枝15g,小茴香15g。加水共煮,每日饮服一次。

  (2)生韭菜(或根)500g。捣汁温服,每次500ml,每日2次。

  (3)淡菜300g。烘干研末,与黑芝麻150g炒熟,拌匀,早晚各服一匙。

  (4)芝麻15g,大米100g。将芝麻用水淘净,轻微炒黄后研成泥状,加大米煮粥。每日一剂,供早餐食用。

来源资料:《脊柱外科杂志》 2007年 第4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下肢放射痛症状描述
2下肢放射痛症状起因
3下肢放射痛症状诊断/鉴别
4下肢放射痛症状检查
5下肢放射痛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