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急性韧带损伤症状,内踝韧带损伤有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皮下淤血青紫、足运动受限。踝部急性韧带损伤关节扭伤较之关节脱位更为多见,踝关节尤其是如此。但踝关节韧带的一般性损伤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实际发病数倍于来就诊的患者,韧带损伤分为部分断裂和完全性断裂两类,前者称为踝关节的扭伤或捩伤,后者可发生踝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三角韧带、下胫腓全部韧带或部分骨间膜同时损伤时,可出现下胫腓分离和距骨向外脱位,临床上以外踝的腓距前韧带损伤和下胫腓前韧带损伤为多见,三角韧带损伤常合并在踝关节骨折脱位中。
其实,大家一定要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诊断一下,不要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累及性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远离一些诱发此病的食物建议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如果身体状态允许的话,建议适当做些运动
来源资料:《新医学》 2009年 第12期
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的病因是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及肌肉拉伤等导致的。造成踝关节急性韧带损伤的暴力大致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及肌肉拉力等3种,其中以间接暴力为主。多为在高低不平路面或上下楼梯时不慎失足,踝部处于极度内翻跖屈位,使外侧副韧带过度牵拉而引起损伤。轻者使胫腓下韧带部分断裂,重者可使韧带完全断裂并发踝关节半脱位和全脱位。或因踝关节远端超限外翻、外旋直接造成内踝和(或)下胫腓韧带损伤,此类损伤大多与内踝和(或)外踝骨折并存。
大家都知道,想要尽快恢复健康,除了及时对症治疗并不够,在治疗的同时,建议患者一定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情绪波动也会影响到此病的治疗,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要重视饮食合理,一定要明白该病患者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食用。最后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
来源资料:《中医正骨》 2007年 第10期
踝关节肿胀:踝关节肿胀,踝关节活动障碍。在临床上症状与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类似,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踝关节扭伤会使踝关节肿胀,但中医认为关节肿胀疼痛是因为损伤劳损或外感风寒湿邪,合而为病入络,流注关节阻遏气血,风邪水湿乘虚而入,侵犯郁于筋脉使其 经络闭塞,闭者不通,不通则疼,疼久者必痛,痛久必结,结久者必肿,肿久者必热,这就是阴阳失调,脏腑相互不能资生而致肿胀疼痛的机理。根源为筋血不活毛 细血管及微循环不畅所致。
踝关节疼痛:常见症状为局部肿胀、疼痛、瘀斑、肢体活动受限等。关节疼痛主要是由于关节炎或关节病引起。关节疼痛牵涉范围非常广泛并且种类繁多,因此关节疼痛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踝部骨折:踝关节的关节面比髋、膝关节的关节面小,担负但的重量与活动却很大,故易发生损伤。占全身骨折的3.83%。多见于青少年。局部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诊断时,首先应根据外伤史和临床症状以及 X 线片显示的骨折类型,分析造成损伤的机制。
来源资料:《四川中医》 2009年 第6期
1.影像学检查:在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患者拍摄正侧位X线片时,小腿应内旋20°,使踝关节横轴平行于X线片盒,这样使整个关节间隙等宽,胫骨与距骨之软骨下骨板也都平行,从胫骨下端软骨下骨板与外踝的软骨下线状影的连续对线关系出现台阶可以辨认出腓骨的轻微短缩,也可观察到距骨外移以及外侧间隙增宽,外踝韧带损伤时,常规片上仅见局部软组织肿胀影,如果要使诊断进一步明确,可局麻后再作内翻应力位拍片并与健侧对比,正常胫距内翻角为5°~10°胫骨下关节面与距骨上关节面作足内翻时的角度),如此角大于健侧1倍,表示腓距前韧带断裂;大于2~3倍,则为腓距前韧带和腓跟韧带撕裂;大于5倍,则为外踝韧带完全断裂,此时多合并腓骨远端骨折,侧位前后应力像上距骨无脱位,当腓距前韧带损伤后,距骨出现向前半脱位像。
内踝韧带断裂时可在局麻下拍踝关节外翻应力片检查,部分可显示胫腓下关节分离征。
下胫腓韧带损伤时,应作双踝对比拍片,观测双侧胫腓下关节之间距;必要时局麻后应力位拍片,即分别将踝关节置于外翻,外旋,内翻及正常位拍片,如显示胫腓骨分离,无论腓骨有无骨折,则表示三束韧带全部断裂,如腓骨下端在外展位时不外展,仅显示旋转,则表明后胫腓韧带未断裂,也可单将踝关节内翻拍片,若见到胫骨和腓骨间隙增大超过3mm,则说明下胫腓韧带损伤,显示踝关节半脱位。
2.特殊检查:踝关节穿刺造影,可发现造影剂自踝关节进入断裂的韧带损伤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能够确定踝部软组织内损伤血肿的范围,辨明韧带的撕裂,断裂损伤等。
来源资料:《中医正骨》 2007年 第10期
临床上可发现患者的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局部出现压痛,皮下产生瘀斑,关节活动受限及跛行等,将足被动跖屈并内翻时疼痛加重,而背伸和外翻时可使疼痛减轻,当其完全断裂时,踝关节处于跖屈位时可使距骨产生向前的位移,内踝韧带损伤除有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皮下淤血青紫,足运动受限外,内踝后方踝管可有肿胀淤血;下胫腓韧带损伤时,症状与上述相似,但其疼痛,肿胀均在踝关节前方而不在侧面。因此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外踝韧带不完全断裂:除一般性治疗如早期局部冷敷外,患足应予以严格制动,以有利于韧带的修复。
①前腓距韧带不完全性损伤:用小腿石膏固定于外翻、背伸位3~4周,拆石膏后以护踝制动及功能锻炼。
②腓跟韧带不完全性断裂:踝关节功能位(90°~100°),外翻状小腿石膏固定4周左右,后续治疗同前。
③后腓距韧带不完全性损伤:则用小腿石膏外翻、跖屈位固定4~5周。
(2)内踝韧带损伤中单纯三角韧带不完全性损伤:一般以小腿石膏内翻位固定4~5周。轻度者亦可用宽胶布内翻位固定3周,解除固定后再行理疗及护踝外用。
(3)单纯性下胫腓韧带损伤:采用小腿石膏、并于踝关节上方两侧塑形加压(用双侧手掌部加压),以使其复位。固定4~6周后更换外用护踝。
2.手术治疗
(1)完全性外踝韧带断裂:除因全身情况不佳不能施术者外,原则上均应行韧带修复术。对修复困难的晚期病例,亦可用附近的部分腓骨短肌、大部或全部重建受损之韧带。
(2)并发骨折的三角韧带完全断裂:对断裂的韧带行修补术,对有移位的骨折可同时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多为张力带或螺丝钉固定术)。术毕以小腿石膏制动4~5周。拆石膏后行功能锻炼及外用护踝。
(3)并发有下胫腓关节分离的三角韧带断裂(多伴有外踝骨折):于手术的同时,用长螺钉将胫腓下关节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不超过6周。
(4)并发移位骨折的下胫腓韧带损伤:在对骨折行开放复位及内固定之同时,多选用长螺钉加压固定及复位,术后石膏制动6~8周,并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石膏拆除时间。
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一般发生于外伤者,以青壮年运动员为多,踝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常并发踝关节半脱位。治疗要求骨折解剖或近解剖复位。半脱位要矫正。否则会致关节不稳,或因关节面不光滑,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影响生活和工作。这类骨折,应到医院请骨科大夫及时诊治。
来源资料:《国内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1年 第7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