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型宫颈糜烂是宫颈糜烂的一种分型,宫颈炎症如果得不到控制,炎症继续存在,使子宫颈上皮过度增生,糜烂面凹凸不平,外观呈颗粒状,为颗粒型糜烂。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有急性与慢性子宫颈炎两种,以慢性子宫颈炎多见。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来源资料:《吉林医学》2011年第18期
颗粒型宫颈糜烂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原因有机械性刺激或损伤,如性生活、流产和分娩裂伤和细菌的侵袭造成宫颈炎;病原体侵袭、常见为一般化脓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淋病双球菌、结核杆菌、病毒、放线菌、滴虫、阿米巴均可引起颗粒型宫颈糜烂。化学物质损伤、应用高浓度的酸性或碱性溶液冲洗阴道,或应用腐蚀性较强的药物做成片剂、栓剂置入阴道可引起颗粒型宫颈糜烂。
颗粒型宫颈糜烂是由于炎症的刺激程度不同,宫颈处粘膜柱状上皮生长较慢,上皮平坦,外表光滑,即为单纯性糜烂;柱状上皮生长速度快,并向间质生长,形成腺体增生、扩张,肉眼观表面呈细小颗粒状。如果腺体扩张则可为滤泡型糜烂,同时伴间质增生,形成小的突起,被覆柱状上皮不均,则形成乳头状糜烂。
来源资料:《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年第3期
宫颈糜烂的深浅程度和糜烂面积大小是医生进行分型诊断的根据。宫颈糜烂根据糜烂面积大小可将宫颈糜烂分为3度,轻度(I)指糜烂面小于整个宫颈面积的1/3;中度(Ⅱ)指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1/3~2/3;重度(Ⅲ)指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2/3以上。按照糜烂深浅程度分为3型,分别为单纯型糜烂、颗粒型糜烂、乳突型糜烂。
颗粒型宫颈糜烂是宫颈糜烂的一种分型,宫颈炎症如果得不到控制,炎症继续存在,使子宫颈上皮过度增生,糜烂面凹凸不平,外观呈颗粒状,为颗粒型宫颈糜烂。颗粒型宫颈糜烂临床上可根据其症状来进行诊断,颗粒型宫颈糜烂的症状有:
1、白带增多:白带增多为本病的主要症状,通常白带呈乳白色或淡黄色的脓性分泌物,有时为血性或夹杂血丝。
2、外阴痒痛:外阴阴道由于白带增多刺激可继发外阴炎或阴道炎而引起外阴阴道瘙痒疼痛。
3、下腹及腰骶部疼痛:炎症较重时可沿子宫骶韧带、主韧带扩散而导致盆腔结缔组织炎乃欇矼裧闼乏,引起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并伴有下坠感。
4、尿频或排尿困难:当炎症波及膀胱三角区或膀胱周围,可出现尿频或排尿困难。
5、不孕:粘稠的白带不利于精子穿透,故严重的宫颈炎可引起不孕。
来源资料:《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2年第8期
颗粒型宫颈糜烂由于早期与子宫颈癌肉眼难以鉴别,如果知道自己患了颗粒型宫颈糜烂,首先应做宫颈刮片检查。以前用的是传统的巴氏抹片检查,是由医生或化验师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分析,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出现漏诊,漏诊率在30%左右,往往需要几次刮片检查以防漏诊。目前,各大医院普遍采用的是ct检查,即电脑扫描抹片分析,它能将片子上的细胞一个不漏地分析一遍,其准确率比人工用肉眼看提高了十倍。但它的价格较传统的方法要贵几倍。宫颈刮片检查并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如果发现有非典型细胞应进一步做阴道镜和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颗粒型宫颈糜烂还可根据以下特征来检查:
1、子宫颈糜烂面凹凸不平,外观呈颗粒状。
2、涂3%醋酸后见到典型的“葡萄串”。
3、宫颈糜烂主要有三种类型,可单独存在,也可交错共存。
4、单纯性糜烂多见于炎症初期,糜烂面被单层柱状上皮所覆盖,表皮比较平坦光滑。
5、颗粒型宫颈糜烂腺上皮及间质增生显著,凹凸不平现象更加明显,呈乳头状,即为乳头型糜烂。
来源资料:《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2010年第7期
治疗颗粒型宫颈糜烂多采用局部治疗,而且方法众多,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前两种保守治疗的目的是使宫颈糜烂面的柱状上皮坏死脱落,为新生的鳞状上皮的覆盖生长创造条件。另外,颗粒型宫颈糜烂还可采用中医治疗,取新鲜猪血加工干燥成粉末后,加入15%白芨粉及3%熟石灰混合,用于局部撒布。每日上药1次。用时先以1%乳酸液冲洗阴道,然后将药粉均匀地喷撒于宫颈糜烂面上,再以带线棉球填塞,次日取出。对颗粒型宫颈糜烂者,先将颗粒薄膜擦破,使之出血少许,然后上药,效果较好。
颗粒型宫颈糜烂患者要保持精神愉快,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还要保持外阴清洁,每天用清水清洗,没有感染,不要用各种冲洗液,以免破坏阴道天然防护屏障。另外,要做好避孕节育,避免人工流产。注意性生活的卫生,避免同时与多个性伴侣接触。如若是出现白带增多、颜色由透明状变成白色或黄白色、脓性或带血、有异味等症状,就应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来源资料:《右江医学》2003年第3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