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泛酸

泛酸

  • 别名:胃酸过多
  • 患病部位:胸部,胃
  • 所属科室:内科,消化内科
  • 细分症状:病理性泛酸、生理性泛酸
  • 相关疾病:胃炎、胃肠炎、胃溃疡、胃病
  • 相关检查:胃镜检查、胃肠镜检查、肠胃检查、胃病检查
  • 相关药品:善存、葵花胃康灵、酵母片、斯达舒
  • 相关症状:咯酸水、烧心、胃部隐隐作病、消化不良

1泛酸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泛酸即是胃酸过多。胃酸可以帮助消化,但如果胃酸过多反而会伤及胃、十二指肠,甚至将粘膜、肌肉“烧破”,造成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当你吃比较酸的食物时,如梅子、醋等,就会更加刺激胃酸的分泌,这时胃酸便会渗透到已经破损的胃粘膜(溃疡),从而刺激胃肠而发生疼痛。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泛酸

2泛酸症状起因

  泛酸的原因:

  引起胃酸过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壁细胞的反应性增高或总数增多。即使壁细胞总数正常,也可因高胃酸分泌损伤粘膜。

  (2)十二指肠粘膜释放某些激素的功能减退时,也可导致胃酸及胃泌素的分泌增高。

  (3)与遗传有关的体质因素。

  (4)胃粘膜壁细胞长期遭受刺激、兴奋如:

  ①副交感神经长时间兴奋而持续产生乙酰胆碱。

  ②胃泌素细胞(G细胞)分泌胃沁素过高,如G细胞对H+(氢离子)的遏制作用反应迟钝;胃窦部粘膜接触蛋白质分解产物,胃窦部膨胀等所致的胃沁素增多。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泛酸

3泛酸症状诊断/鉴别

  泛酸的诊断:

  诊断酸相关性疾病,病人的症状非常重要。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根据其主诉症状医生就可以确诊了。其次是胃镜检查,不仅可以取活组织检查,甄别各种类型胃病,甚至胃癌,还可以进行止血等各种治疗。

  对病情较为复杂,或是经过抗幽门螺杆菌、抑酸等治疗效果不明显的,还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24或48小时食管pH值检测、24小时胃pH值检测等,以明确诊断。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泛酸

4泛酸症状检查

  泛酸症状由胃引起,应该做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的全名为「上消化道内视镜检查」,它是利用一条直径约一公分的黑色塑胶包裹导光纤维的细长管子,前端装有内视镜由嘴中伸入受检者的食道→胃→十二指肠,藉由光源器所发出之强光,经由导光纤维可使光转弯,让医师从另一端清楚地观察上消化道内各部位的健康状况。必要时,可由胃镜上的小洞伸入夹子做切片检查。全程检查时间约10分钟,若做切片检查,则需20至30分钟。

  它借助一条纤细、柔软的管子伸入胃中,医生可以直接观察食道、胃和十二指肠的病变,尤其对微小的病变。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被检查部位的真实情况,更可通过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及细胞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是上消化道病变的优选检查方法。

  一般纤维胃镜、十二指肠镜工作长度70~140厘米,有多种型号,各型长度也有差别。它可以从食管的开口部,一直看到十二指肠。这些部位有病如炎症、糜烂、溃疡、出血、食管静脉曲张、血管瘤、肿瘤(良性或恶性)粘膜萎缩、胃肠憩室、壁弹性、胃上口贲门、胃的下口幽门口闭开是否正常,有无十二指肠液从胃下口幽门返流到胃。出血者不仅可以急诊做胃镜检查出血部位和性质,而且也可以通过胃镜给药止血。

  为预防肝炎传染,使肝炎者和无肝炎者胃镜分开,在作胃镜检查前作肝功能检查和乙肝表面抗原检查。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胃镜检查

5泛酸治疗/预防

  泛酸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在饮食方面多加注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吃冰冻和很热食物、饮料,饮食的温度应适中,茶、水、汤都不宜过热。

  不要吃太多香料、酸辣及过咸的食物。饮食以清淡为主,味重会刺激胃酸分泌。

  加重刺激的东西要少吃,如大蒜、洋葱、巧克力、柑桔类水果、薄荷、西红柿等。

  少量的生姜和胡椒,可暖胃和增强胃粘膜的保护作用。

  饮食中以易消化食物为主,肉类炒煮要熟,蔬菜不要半生。

  不要喝酒和咖啡。特别是酒,对胃刺激过大,会使溃疡恶化。

  饮食要有规律建议每餐少吃一点,加多进餐的次数,尽量不要出现饿到肚痛的情况,如果出现饥饿的感觉,或胃不舒服,可以先吃一些点心。

  睡觉前不吃东西。饭后不要吸烟,能够一直不吸烟更好。睡觉时将头部或床头垫高一点。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泛酸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泛酸症状描述
2泛酸症状起因
3泛酸症状诊断/鉴别
4泛酸症状检查
5泛酸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