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心痛为心痛的一种。《难经·第六十难》“其五脏相干,名厥心痛。”杨玄操注“诸经络皆属于心,若一经有病,其脉逆行,逆则乘心,乘心则心痛,故曰厥心痛。”论曰手少阴,心之经也,心为阳中之阳,诸阳之所会合,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则阳虚而阴厥,致令心痛,是为厥心痛。以心胸剧痛,甚至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青、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
其实,大家一定要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诊断一下,不要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累及性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远离一些诱发此病的食物建议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如果身体状态允许的话,建议适当做些运动
来源资料:《难经·第六十难》
厥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近年来,随着本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尤其是中医学对本病的研究有了长足进展。目前对厥心痛病机的认识已基本趋于一致。认为厥心痛指因胸阳虚损,或气阴不足,或瘀痰阻痹,心脉闭塞所致。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心病——不能推动血脉,血行瘀滞。肝病——疏泄失职,肝气郁结,气血凝滞。脾虚——失其健运,聚生痰湿,气血乏源般刁难。肾虚——藏精失常,肾阴亏损,肾阳虚衰。
其实,大家一定要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诊断一下,不要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累及性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远离一些诱发此病的食物建议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如果身体状态允许的话,建议适当做些运动
来源资料:《灵枢,厥病》
厥心痛可根据临床症状来诊断,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剧烈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紧缩压迫感,持续难以缓解,部分伴有心动悸、脉微肢厥、心衰或心厥。不典型者可表现为颈、下颔部或背部、甚至腹部等处疼痛。厥心痛多见于中、老年者,既往多有胸痹病史。常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饮食、受寒、阴雨天气等而诱发。
厥心痛的鉴别诊断方法:
1、胸痹:胸闷呈发作性,休息或含硝酸甘油,或用速效救心丹等可缓解,疼痛时间多较短暂,少有超过30分钟者。心电图无病理性Q波,心肌酶谱不增高。
2、胰瘅:疼痛位于左上腹部,多于饱食或饮酒后发病,血、尿淀粉酶增高,心电图无病理性Q波及ST段抬高等表现。
来源资料:《医门法律》
根据厥心痛疼痛的位置及性质、疼痛的时间、年龄来检查。厥心痛疼痛的位置在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重,可发生猝死。厥心痛多见于中年以上。
厥心痛患者可通过心电图检查,表现为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或QS波,ST段抬高和T波倒置,ST~T波呈动态演变。血清酶如乳酸脱痉酶、肌酸磷酸激酶、谷草转氨酶及其同功酶增高并呈序列变化。另外,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有相应改变。
来源资料:《医学入门》
厥心痛,与背相控,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针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厥心痛,痛如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厥心痛,色仓仓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大冲。厥心痛,卧若徙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大泉。还有久患肺胀之疾,引发厥心痛者,药用杏仁、旋复花、瓜蒌皮、薤白、桔梗、桑皮、赤药、丹参治之。
厥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1、寒滞心脉证:心痛剧烈,胸闷短气,心悸,恶寒肢冷,面色苍白,唇紫,舌淡紫,苔白,脉弦紧或沉伏,或结代。温通血脉。乌头赤石脂丸改为煎剂,送服冠心苏合丸。
2、心脉瘀阻证:心痛如刺,剧烈难忍,胸闷心悸,面唇青紫,舌暗或有瘀点,脉弦涩或结代。化瘀宽心。活络效灵丹加瓜蒌、三七、水蛭、九香虫、肉桂等。
3、痰热扰心证:胸闷如窒,心痛不休,口苦口干,或体胖痰多而稠,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清热化痰宽胸。小陷胸汤浙贝、胆南星等。
4、心气阴两虚证:胸闷心痛,短气,神疲乏力,心烦失眠,眩晕,汗出,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或促或代。补益心气、滋补心阴。生脉散加枣仁、枣皮、黄连等。
5、心阳虚脱证:胸痛剧烈,胸闷气短,面色苍灰,焦虑不安,四肢厥冷,冷汗不止,口唇青紫,舌质紫暗,苔白滑,脉微细或结代。回阳固脱。参附汤加桃仁、红花等。
厥心痛的预防方法如下:
厥心痛患者要避免情绪波动,尤其与心病关系较为密切,精神情志变化可直接影响于心,导致心脏损伤,故防治本病必须高度重视精神调摄,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思无度,保持心情平静愉快。厥心痛的发生与气候异常变化有关,故本病不宜感受寒冷,居处除保持安静、通风,还要注意寒温适宜。
来源资料:《圣济总录》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