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逆,病证名。由于脏腑受到损伤,机能紊乱,使得气上逆不顺而出现的病变证候,主要表现为咳嗽、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脏腑经脉之气逆乱失和之证。九气之一。《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详见九气条。火热之气逆乱上冲之证。《杂病源流犀烛.诸气源流》:“气逆,火病也。”“皆由火热上冲,气不得顺之所致也。然则治逆,惟有散火,而散火必先降气,气降则火自清,火清而逆自平也。”
胃虚气逆,病证名,指因胃失和而出现气上逆不顺病变证候。气逆证为气机升降失调,是指气应下降而反上逆所产生的病变。临床以肺气上逆、胃气上逆为多见。胃气失和而上逆的一种表现。与短促冲击有声的呃逆不同。饱食之后,偶有嗳气,无其他兼症,不属病态,多可自愈。临床根据嗳声和气味的不同,以辨证之虚实。嗳气酸腐,兼脘腹胀满者,多为宿食停滞,属实证。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气逆
气逆证为气机升降失调,是指气应下降而反上逆所产生的病变。气逆可由痰壅、食积、形寒饮冷、上实下虚等因所致。临床以肺气上逆、胃气上逆为多见。
引起气逆上冲的原因有多种,包括胃、食管功能或器质性改变。也有外界物质,生化、物理刺激引起。比如:进入胃内的空气过多而自口腔溢出,精神神经因 素(如迷走神经兴奋、幽门痉挛)、饮食习惯不良(如进食、饮水过急)、吞咽动作过多(如口涎过多或过少时)等,而胃肠神经官能症、胃肠道慢性疾病引起胃蠕 动减弱所致时则发病率频繁且治疗时不易改善。
本病多因神经官能症,胃痛,纵膈膜炎,或饭后感受风寒,进食仓促等刺激迷走神经与隔神经,反射性地使膈肌产生间歇性收缩所致。此外,脑血栓形成,脑炎,中暑以及肺部或隔肌病变,病后体虚,劳累过度,药物过敏等因素均可引起呃逆。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气逆
少气、气逆与息贲的鉴别诊断
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又云: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此言人生之气出入升降,贵乎往来不穷,乃成生生之妙用。若外为六淫所伤,内为七情所结,则少气、气逆、息贲之证,种种作矣。然何以辨之?
少气者,气少不足以言,即经所谓言而微,终日复言,为夺气之候,皆因中气不足所致,故短气犹有属实,少气惟有补虚而已。气逆者,但气上奔急,肺壅而不下,若有不能呼吸之状,实于哮喘短气不同。
息贲者,五积中之肺积也,喘息奔急,亦名息积,右胁下必有积块以别之。人之五脏,皆有上气,而肺为之总司,其体清虚,有升有降,即出入皆利,其用健运,少气少血,即升降无资。
来源地址: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yexuanyiheng/768-11-14.html
气逆的检查方式概括有:
1.肺气逆。肺气既主宣发,又主肃降,而以宣肃下行为顺。邪气内扰,则肺气不能宣发,或肺脏本虚,肃降无力,以致咳嗽、喘促、胸闷气急。
应进行的检查:肺功能检查。
2.胃气上逆。胃主受纳腐熟,其气以息息下行为顺,以降为和。外邪犯胃,或饮食所伤,痰浊积滞,或为肝气所犯,胃失和降而胃气上逆;或胃的气阴亏虚,胃气虚则胃降无力,胃阴虚则胃失润降,凡此者,可致胃气上逆,以呕吐、呃逆、嗳气、恶心、反胃、吐酸为常见症状。
应进行的检查:胃镜检查、胃肠道显像、胃食道反流测定和显像。
3.肝气逆。一般认为,肝气逆有二种情形,一为肝气上逆,一为肝气横逆。肝主疏泄喜条达,若郁怒伤肝,使肝气升发太过,则肝气逆而上冲,犯于清窍,则头痛、眩晕、耳鸣、目赤,甚则昏厥不知人。
应进行的检查:肝功能检查。
来源资料:《中国实验诊断学》 1997年 第2期
气逆的治疗方法:
常用方药:肺气上逆用苏子降气汤、药用苏子、莱菔子、前胡等;胃气上逆用桔皮竹茹汤或旋复代赭石汤,药用桔皮、半夏、竹茹、旋复花、代赭石、沉香等。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不上冲者,不可与之。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浮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此为胸中寒,瓜蒂散 吐之,脉微者,不可吐。吐则心口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汤。动气,发汗,气上冲者,李根汤。病后虚羸少气,气逆,吐者,竹叶石膏汤。
气逆的预防方法:
1.多选择甘润的食物,以生津养肺,润燥护肤。
2.饮食不能过饱,但不必忌口。
3.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
来源地址: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shanghanliushu/700-13-36.html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