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是肺呼吸时气流所经过的通道。有肺脊椎动物的呼吸道分上、下两部:鼻、鼻窦、咽和喉合称上呼吸道。气管及其以后一分再分的管道,合称为下呼吸道,或称为气管树。呼吸道狭窄可由炎症引起的肿胀和增生物(息肉等)导致呼吸道变窄变细。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来源资料:《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2年 第2期
整个呼吸道内表面都分布有分泌液和纤毛(鼻孔、咽后壁和声带粘膜除外),它能温暖(或冷却)、湿润和净化吸入的空气,对于呼吸器官和人体有着保护作用。呼吸道狭窄可能是由炎症引起。
呼吸道狭窄病因如下:
1、哮喘:炎症引起的气管、支气管水肿、痉挛,导致气道狭窄引起的摄入空气量不足(通气量不足),导致呼吸困难,程度比较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生命危险。
2、鼻腔,喉部炎症:由于炎症引起的肿胀和增生物(息肉等)导致呼吸道变窄变细,鼻炎、咽喉类炎症都引起水肿,从而导致通气量不足。
3、呼吸道异物:食物或其他外来物体误卡在喉头或进入呼吸道导致窒息也是引起呼吸困难的原因之一。
来源资料:《中国内镜杂志》 2005年 第9期
呼吸道狭窄可引起的肿胀和增生物(息肉等)导致呼吸道变窄变细,亦见于口咽或鼻咽良性或恶性肿瘤、鼻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腔异物、鼻部新生物、扁桃体肥大、悬雍垂肥大过长、软腭松弛、舌根肥厚或后坠、肥胖短颈等,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呼吸道狭窄要注意鉴别。
所以,呼吸道狭窄鉴别诊断如下:
1、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离中线且引起临床症状的一种鼻内畸型,事实上大多数人的鼻中隔都有程度不同的偏曲,但是否引起鼻部症状,常取决于下列因素:①偏曲的程度和形式,如有的呈明显局部突起,该部正处于鼻瓣区;②鼻甲骨气化程度;③梨状孔外侧缘骨质或鼻瓣区软骨有否畸形等。
2、鼻息肉:鼻息肉是鼻部常见疾病,也与某些全身疾病有关。它是由于鼻粘膜长期炎性反应引起组织水肿的结果。鼻息肉多来源于中鼻道窦口,鼻道复合体和筛窦,高度水肿的鼻粘膜由中鼻道、窦口向鼻腔膨出下垂而形成息肉,由于病因的多元性和明显的术后复发倾向,故在鼻科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引起本病的病因仍不清楚,现多认为上呼吸道慢性感染,变态反应,是引起鼻息肉的主要原因。反应性炎性反应的刺激,使粘膜内的巨噬细胞释放IGF-I并积蓄在粘膜内,可长时间刺激粘膜增殖,当增殖的粘膜充满窦腔时,便从窦口突入鼻腔,这种长期存在的生长性刺激与局部炎性反应是导致息肉形成的重要因素。
3、扁桃体肥大:扁桃体肥大又称腺样体肥大(adenoid vegetation)。本病为咽扁桃体的的病理性增生肥大,常起于咽部感染和反复炎症刺激。在寒冷、潮湿和气候多变的地区比较常见。儿童期急性传染病、营养不良和体质因素等亦可诱发。本病虽为儿童疾病,但对身体的正常发育与健康却有较深远的影响。
来源资料:中外医学研究》 2013年 第31期
呼吸道狭窄症状为肿胀、气急、支气管水肿等。针对症状,所以呼吸道狭窄的相应检查如下:
1、呼吸道合胞病毒抗体检查: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疾病的最常见的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单股负链RNA病毒,呈球形,有双层脂质囊膜,囊膜上有刺突,即G和F蛋白。G对宿主细胞有吸附作用,F为融合蛋白。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属副粘病毒科肺炎病毒属,结构复杂,是世界范围内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特别是婴幼儿病毒性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的最重要的病原,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因此深入研究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意义重大。单克隆抗体(McAb)技术的应用,大大促进了对RSV颗粒蛋白的认识。
2、一般摄片检查:一般摄片检查可拍头颅片、胸片、腹部平片、四肢的骨和关节片。摄片在诊断工作中占重要位置,与透视比较有受检部位的影像永久保留在胶片上,可供分析、讨论及复查对照;可作为科研资料保存;摄片可显示微细结构,如2mm以上的早期病源较透视清晰;摄片能够检查人体较厚部位,并使病人接受X线量较少。
来源资料:《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2年 第6期
针对引起呼吸道狭窄的病因进行对症治疗,除用解痉、扩张支气管药物外,可经纤维支气管镜置入支气管支架,以扩张支气管。呼吸道狭窄患者,要避免粉尘吸入量大的工作;随时关注自己的过敏源。自己的过敏源,尽量少去流感等呼吸道传染高发区。
预防呼吸道狭窄从平时的生活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吸烟不喝酒;注意身体锻炼;多食用豆腐等大豆制品;千万不要吃辣刺激性食物;为了避免呼吸道狭窄,生活中,要尽量多喝水。
来源资料:《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3年 第1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