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常由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和炎症等刺激所致。内脏痛主要是由内脏器官障碍所引起的,包括扩张、缺血、炎症以及肠系膜的牵拉等。患者往往表现出如恶心、发热、不适和疼痛等联合症状。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即主要表现为慢痛,常呈渐进性增强,但有时也可迅速转为剧烈疼痛。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6年 第3期
内脏痛的发病机制还不甚明了,主要是由内脏器官障碍所引起的,包括扩张、缺血、炎症以及肠系膜的牵拉等。
内脏痛的病因:
真性内脏痛总是短暂的,从数分钟到数小时,此后疼痛终止或导致躯体相应部位的牵涉痛,通常与病变内脏在同一个体节区域。来自内脏疼痛的牵涉疼痛很常见,包括病理性和非病理性情况。事实上,所有内脏疾病均可表现有牵涉痛,而牵涉痛也是内脏疾病诊断的重要特点。内脏牵涉痛与躯体疼痛一样可引起中枢神经塑性改变,导致痛觉过敏、痛觉异常和疼痛感受区扩大。重复的内脏刺激和炎症反应可激活静息疼痛感受器,内脏功能紊乱可能是内脏痛觉过敏所致。来自内脏的牵涉痛部位常常发生痛觉过敏,牵涉痛区域肌肉紧张。
来源资料:《中国临床康复》 2004年 第2期
内脏痛的诊断依据:
1、由于感受器分布不均或者缺乏适当的伤害性刺激,并非所有的内脏器官都能产生痛觉。
2、内脏痛并不总是与损伤有关,即内脏痛具有非结构依赖、非功能依赖的特性。
3、因为内脏和躯体的传入神经在中枢有会聚现象,所以内脏痛往往牵涉到体壁。
4、可能和传入神经的分布有关,内脏痛很少局限于某一个部位,是弥散性的。
5、内脏痛往往伴有明显的运动和自主神经反射活动,很可能是机体对外界的一种应激反应。
内脏痛需要做如下鉴别:
1、真性内脏痛:是内脏本身受到剌激时产生的疼痛。为一种钝痛、酸痛或烧灼痛,也可为绞痛。由空腔脏器的扩张、痉挛或强烈收缩,化学物质的剌激,脏器的牵拉引起。其特点为:⑴内脏痛位于身体内部,发生的较缓慢,但持续时间较长;⑵缺乏双重痛感;⑶定位不明确,痛区边缘不易确定。
2、体腔壁痛:又称类似内脏痛是由体腔的壁层受剌激引起的疼痛,如胸膜、腹膜受到炎症、压力、摩擦或手术等导致的疼痛。此种疼痛还有一个特点是其相应脊髓神经段的皮肤出现疼痛或痛觉过敏。
来源资料:《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03年 第2期
内脏痛的实验室检查:
内脏痛包括的范围很大,如清楚是哪一部分疼做该部位相应的检查即可。如不疼痛部位不是很清晰,建议做全面的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体脂肪检测:采血、血常规、尿常规、肝功两项、空腹血糖(GLU)、肾功三项、血脂四项、血流变、心肌酶两项、微量元素四项、肿瘤两项、癌症筛查CA19-9、CA- 50、内科、男外科检查、眼科检查+裂隙灯、非接触性眼压检测、耳鼻喉检查、口腔检查、腹部超声(彩超)、男性盆腔超声、十二导联心电图、胸部正位X射线拍片检查、骨密度、肺功能检测。可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骨转移时,血生化检查发现高血钙。
2、其他辅助检查:CT、B超、核素、MRI、X线等有助于确定肿瘤的部位及性质。核素检查对骨转移可较早地提供明确诊断。
来源资料:《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4年 第3期
内脏痛的治疗
对内脏的治疗仍然集中在药理学和干预技术上。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以及辅助投药的联合应用构成了内脏痛治疗的主要措施。当药物治疗无效或副作用限制其应用时,就应当考虑区域阻滞麻醉技术或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前者包括给予局部麻醉、阿片类药物、神经轴或内脏神经丛的破坏药物,提供完善的麻醉。后者尽管不做首选,但仍然在继续使用。对于顽固的癌性疼痛患者,可以使用经皮的脊髓前柱切断术。正在激烈讨论的背索通路也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内脏痛的预防
1、思想重视
体育锻炼的目的时促进身体的生长和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参加者要明确体育运动的目的,在思想上重视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懂得如何进行预防。
2、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要充分,有针对性既要做一般准备活动,也要做专项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于量应依训练内容、比赛情况、个人机体状况、气象条件等等而定。
3、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
有针对性的加强容易受伤和相对较薄弱部位的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练习,提高它们的功能,是积极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有效手段。
4、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
运动员要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防止损伤的出现。例如:当重心不稳而快摔到的一瞬间,要立即低头、屈肘团身,以肩背部着地,顺势滚翻,决不可用手直臂撑地,以免发生腕部或前臂骨关节脱位。在进行力量器械练习时,应有懂得保护方法的人和教练进行保护。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来源资料:《神经解剖学杂志》 1999年 第1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