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桃样血痰是肺并殖吸虫病的常见临床表现。肺并殖吸虫病又称肺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地方性寄生虫病,虫体主要寄生于肺部,以咳嗽、烂桃样色痰为主要表现,也可寄生于多种组织器官,如脑、脊髓、胃肠道、腹腔和皮下组织等,产生相应症状。其临床表现亦多样化。潜伏期数天至20年,大多在1年内。
大家都知道,想要尽快恢复健康,除了及时对症治疗并不够,在治疗的同时,建议患者一定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情绪波动也会影响到此病的治疗,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要重视饮食合理,一定要明白该病患者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食用。最后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
来源资料:《实用护理杂志》 1997年 第9期
世界上已知的肺并殖吸虫近40种,其中对人体有致病力者8种,主要是卫氏并殖吸虫和四川并殖吸虫。肺并殖吸虫的第1中间宿主是20多种淡水螺,第2中间宿主是蟹类,蛄寻甲壳类动物。终宿主是人或狗、猫、猪等哺乳类动物,除人以外这些动物又称保虫宿主,是构成烂桃样血痰的主要传染源。
囊蚴从口进入人体,在肠道脱囊成童虫,童虫穿过肠壁入胸腔,穿透膈肌达胸腔,在肺内发育为成虫。虫体移行,产卵对组织产生刺激,引起组织损伤和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坏死、形成脓肿。病变周围肉芽组织增生形成囊壁,而成囊肿。囊液呈棕红色果酱样,内含虫体、夏科-雷登结晶和嗜酸性细胞。虫体死亡,内容物排出或吸收,囊肿由纤维组织替代形成瘢痕。由于虫卵不在人体内发育成毛蚴,也不分泌可溶性抗原,仅引起机械性或异物性刺激作用,周围有炎细胞浸润而成粟粒大小的假结节。属于异物型肉芽肿反应,以后逐渐纤维化。虫体具有游走性,可造成多种组织、多部位的病变。
来源资料:《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年 第20期
呼吸系统疾病大多有咳嗽、咳痰症状。痰可以是呈灰白色的黏液痰,也可以是呈黄绿色的脓痰,有时候咳出的痰液中带有鲜红色血液,则称为烂桃样血痰。医学上把喉以下的气管、支气管或肺组织出血而经咳嗽排出体外的称为咯血。
1、柠檬色痰:常见于单纯性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单纯性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simple pulmonary eosinophilia)是由Loffler1932年首先报道的,故又称吕弗勒综合征(Lofflers syndrome)。特点为全身症状轻微,X线呈一过性肺部阴影,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病程2~4周,亦称为急性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acute pulmonary eosinophilia)。患者可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
2、血性痰:即痰中带血丝、血块。痰中带鲜红血丝,多见于肺结核或支气管扩张,有时咽部有炎症时也可出现这种现象。
3、煤尘或胆固醇结晶的黏痰:是煤炭工尘肺的临床表现的症状。煤工尘肺(coalminer’s pneumoconiosis)系指煤矿工人长期吸入生产环境中粉尘所引起的肺部病变的总称。
4、咳巧克力色痰:红褐色或巧克力色痰,见于阿米巴肝脓肿溃穿入肺内引起的肺阿米巴病。
5、铁锈色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
来源资料:《中级医刊》 1994年 第2期
烂桃样血痰患者痰中可找到虫卵。部分患者因将痰咽下,粪便检查可找到虫卵。脑脊液、胸水亦可发现虫卵和较多嗜酸性粒细胞。组织活检皮下包块尤其是游走性包块或结节组织活检,可发现童虫及嗜酸性肉芽肿,四川并殖吸虫较多见。皮内试验简便易行,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筛选。阳性率高达99%,但特异性不与其他吸虫病有交叉反应。一旦感染反应持续时间长。对早期烂桃样血痰,痰卵阴性者有诊断意义。感染后2~4周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即可阳性,阳性率达98%,但对其他吸虫病有交叉反应。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资料:《临床肺科杂志》 2008年 第6期
做好卫生宣教,烂桃样血痰患者不吃生的或未熟的溪蟹、喇蛄等第2中间宿主,不生饮疫区溪水,彻底治疗病人,控制传染源。防止虫卵入水,捕杀和消灭中间宿主。各种类型的并殖吸虫病的治疗原则相同,即病原学治疗和对症治疗。平时注意清洁卫生。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镇静、休息和对症处理。止血药物。予以适当的输血。大咯血经保守治疗无效,病情又不允许手术治疗时,可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及栓塞止血。应加强全面监护。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8年 第1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