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乳汁自出,是指产后乳汁不经婴儿吮吸即不断自然流出,又称“漏乳”、“产后乳汁溢候”或“乳汁自涌”等。若溢乳发生于妊娠期,则属“乳泣”。如乳母身体健康,体质强壮,营养旺盛,由于乳汁充沛,乳房饱满,而自然流出,一般认为是正常现象。也有因病而引起的乳汁自出,此病发生于产后,可能与乳腺腺管功能或结构异常有关,如与妊娠无关的溢乳则可与内分泌紊乱有关。
大家都知道,想要尽快恢复健康,除了及时对症治疗并不够,在治疗的同时,建议患者一定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情绪波动也会影响到此病的治疗,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要重视饮食合理,一定要明白该病患者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食用。最后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
来源资料:《中国医学创新》 2013年 第27期
产后乳汁自出的发病原因多是因气血虚弱,阳明胃气不固,或肝经郁热,疏泄失常,迫使乳汁外溢。由于不同的病因所引起的症状也是不同的:气血虚弱,所引起的症状为乳房柔软,乳汁清稀,乳房无胀感,神疲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弱;肝经郁热,所引起的症状为乳房胀硬,乳汁浓稠,清志抑郁,烦躁易怒,甚或心悸少寐,便秘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1、气血虚弱:因产后失血耗气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中气不足,胃气不固,摄纳无权,乳汁随化随出而致乳汁自流不止。如《校注妇人大全良方》云:“产后乳汁自出,乃胃气虚。”
2、肝经郁热:产后情志所伤,肝郁化热,或恚怒伤肝,肝火亢盛,疏泄太过,迫乳外溢。《胎产心法》云:“肝经怒火上冲,乳胀而溢”。
来源资料:《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10年 第6期
由于不同的病因所引起的症状也是不同的:气血虚弱,所引起的症状为乳房柔软,乳汁清稀,乳房无胀感,神疲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弱;肝经郁热,所引起的症状为乳房胀硬,乳汁浓稠,清志抑郁,烦躁易怒,甚或心悸少寐,便秘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诊断依据:
1.哺乳期中,乳汁未经婴儿吸吮而自然流出,乳汁正常。
2.检查:乳房可见乳头有乳汁点滴而下,渗湿衣襟,乳房松软,无胀感。
鉴别诊断:
生理性溢乳:表现为乳汁过多,且又未按时哺乳,或断奶后乳汁胀满,自然流出。
闭经溢乳综合征:闭经患者。同时伴有溢乳,不孕。
来源资料:《中国妇幼保健》 2010年 第22期
乳头溢液(nipple discharge)是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可分为生理性溢液及病理性溢液。生理性溢液是指妊娠和哺乳期的泌乳现象,口服避孕药或镇静药引起的双侧乳头溢液及绝经后妇女单侧或双侧少量溢液等。病理性溢液是指非生理情况下,与妊娠、哺乳无关的一侧或双侧来自一个或多个导管的自然溢液,间断性、持续性从数月到数年者。
泌乳-闭经综合征:又称溢乳-闭经综合征,是指以泌乳和闭经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理状态,严格地说,它并不是某一种病,而是可以由不同疾病引起的、但具有共同临床特征的症候群。
可根据临床表现检查:临床表现典型的症状即为产后乳汁不经婴儿吮吸或挤压而自然溢出。一般流出为乳白色或黄白色的乳汁,而且乳房无结块,可有或无疼痛。如为血性液,有团块,应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排除乳癌。
来源资料:《新中医》 2014年 第8期
1.辨证施治:气血虚弱者,以补气益血,佐以固摄为治疗原则。可选用的中药汤剂为:八珍汤,党参15克、黄芪20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补中益气,熟地12克、当归12克、乌梅10克、芡实10克、白芍15克,水煎服,日1剂。肝郁气滞,以舒肝解郁,清热为治疗原则。可选用的中药汤剂为:丹栀逍遥散,丹皮10克、栀子6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生甘草6克、莲子须10克,水煎服,日1剂。
2.药膳治疗:麦芽茶:炒麦芽150克,加水1000毫升,煎20分钟后,取汁代茶饮,适用于各型溢乳。麦芽陈皮粥:炒麦芽60克、陈皮12克、粳米40克,共煮粥,加白糖少许,喝粥,不限时,适用于溢乳伴肝郁者。
3.中成药治疗:人参归脾丸、参苓白术散、舒肝丸、益母草膏等,服用时请遵医嘱。
4.西药治疗:可口服己烯雌酚、维生素B6、溴隐亭等。
5.外敷治疗:皮硝100克,布包,热水喷湿,熨乳部。
乳汁自出时,除了要根据实际病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外,平时注意少触摸乳房,并注意乳房卫生。如果为血性溢乳,应不要再给婴儿哺乳,并及时到肿瘤科就诊。
产后乳汁自出证分虚实。虚者乳房不胀柔软,乳汁清稀。实者乳房胀硬而痛,乳汁稠浓。虚者宜补气固摄,实者宜平肝清热。
一、气虚失摄症
主证:乳头未经婴儿吮吸,乳汁自然点滴而出,或随化随出,乳房柔软不胀,乳汁清稀,精神疲倦,气短乏力,纳谷不香,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细弱。
治法:补气益血,佐以固摄。
方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15克,炒白术、茯苓、熟地、炒当归、白芍各10克,炙甘草6克,煅牡蛎(先煎)15克,浮小麦(包煎)30克。
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
加减:乳汁自溢较多者,加入黄芪15克,炒芡实10克,五味子6克;脾虚便溏者,加入六曲10克,炒麦芽30克,砂仁(后下)5克;胸闷烦躁者,加入钩藤15克,炒丹皮10克,白芍12克。
二、肝经郁热症
主证:乳汁不经婴儿吮吸,经常自然流出,质地较稠,乳房轻度胀痛,精神抑郁,烦躁易怒,头晕胁胀,口于咽苦,舌质黯红,苔薄黄,脉象细弦。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固涩。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炒丹皮10克,炒栀子9克,炒柴胡5克,炒白术12克,炒白芍10克,茯苓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9克,五味子5克。
来源资料:《陕西中医》 2014年 第7期
黄芪黄芪淮山鹌鹑汤
【用料】 黄芪30克 淮山30克 熟地黄15克 芡实30克 鹌鹑一只(约400克) 红枣15克
【制作】
1.将鹌鹑去毛及肠杂,洗净,切块;其余用料洗净,用清水浸泡约30分钟,红枣去核。
2.将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2.5—3小时,加食盐调味。一天之内服完。
【功效】 补气益血,佐以固摄。
【适应范围】 产后乳汁自出属气血虚弱者,症见产后乳汁自出,质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神疲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弱。对于产后溢乳症见上症属气血两虚者,可用本方。
【配伍机理】 因产后气血虚弱,中气不足,脾胃失健,阳明胃气不固,故乳汁失约而自溢,且质清稀。气血不足,乳房空虚故乳房柔软,乳汁自出。方中黄芪主补气升阳,因其可大补脾肺元气,以资生血之源;有提高机体抵抗力及强心、降压、利尿、抑菌等作用,并可使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升高。熟地黄质地柔软、体润多液,故历代医家多将其用于养血滋阴,补精益髓,《本草纲目》谓其“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此外,熟地黄对造血机制亦有积极的作用。淮山既补益脾气,又能益阴和中,擅治脾胃气血虚弱或久病体虚等症,其性平和,补而不燥,滋而不腻,故对产后脾胃气血虚弱者甚宜。以上三药合用,则健脾、益气、养血之功效更宏。芡实性味甘、涩,平,有补脾去湿、益肾固精功效;在本方中以其甘平之性补脾益肾,以其收敛之性固摄乳汁。鹌鹑其肉性味甘,平,能补脾益气、养血补虚,因其肉嫩味鲜,富含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故与黄芪、熟地黄、淮山等为伍,共成补气养血、味美可口的汤品。
【注意事项】
1.使用本方以产后乳汁自出、质清稀,乳房柔软,神疲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弱属气血虚弱为要点。凡局部有硬结,红肿,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属肝郁有热者,则非本方所宜。
2.本方总体偏于温燥,故阴虚内热者慎用。
3.若患者气虚甚,可去熟地黄(滋腻碍脾),加白术15克;而血虚甚者,则可去淮山,加制首乌30克以养血填精。
4.服本方期间,忌同时服生冷寒凉之品,以免伤及脾胃,影响气血之生化;更不宜滥用收敛固涩之品,影响正常乳汁通畅。
柴胡丹栀牡蛎汤
柴胡【用料】 柴胡15克 栀子15克 牡丹皮15克 牡蛎肉(鲜品)60克 黑豆30克 红枣(去核)15克
【制作】
1.将牡蛎肉及其余用料洗净,黑豆先用清水浸渍1小时。
2.将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文火再煮2—3小时,加食盐调味。随意饮服。
【功效】 舒肝,解郁,清热。
【适应范围】 产后乳汁自出属肝经郁热者,症见产后乳汁自出,量多,质较粘稠,乳房胀痛不适;烦躁易怒或拂郁不乐,善太息,心悸寐差,便秘尿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对于产后溢乳症见上症而属肝经郁热者,可用本方。
【配伍机理】 因患者素性忧郁,或产后情志不遂;或怒而伤肝,肝火亢盛。乳头属厥阴肝经,火热太盛,令肝之疏泄太过,热迫乳溢,故乳汁自出。方中柴胡擅疏肝解郁,能条达肝气;其味苦性凉能除肝胆火炎,胸胁痛结,血室受热;其性辛散,故主肝经郁证,忧烦易怒,正如《本草正义》谓:“用其凉散,平肝之热。”栀子,又名越桃、山栀子,性味苦,寒,擅于消泻心、肺、肝、胃之火邪而除烦解郁,用于肝郁化热所致乳汁自出,粘稠量多,便秘尿赤;牡丹皮擅清热凉血;与栀子配伍,则其清热泻火之力较强,用治肝郁化火生热之证。牡蛎肉性味甘、咸,凉,既能滋补阴血,又能除热解烦,补中兼清,营养丰富,适合产后体质多虚多瘀的特点。黑豆性味甘,平,健脾气而养阴血;红枣补脾益气,以养气血生化之源,与牡蛎肉及上述诸药配伍,共奏舒肝解郁,凉血清热之功。
【注意事项】
1.使用本方以产后乳汁自出,量多质稠,乳胀烦躁,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属肝经郁热为要点。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属气血虚弱者,非本方所宜。
2.服用本方期间,忌食煎炸、辛辣等刺激之品。
3.黑豆可用橹豆衣15克代替。橹豆衣养血、滋阴、清热之效强;而黑豆则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4.取新鲜牡蛎肉时,可将其壳(牡蛎)打破同煎,则可加强其收敛乳汁之功效。
1.加强产后营养及适当锻炼,促进脾胃健运以补气固摄。
⒉ 保持情绪乐观,心情舒畅。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