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穿孔是麻风性周围神经病的症状之一,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皮肤和周围神经是麻风杆菌侵犯的主要靶组织。麻风病主要是通过鼻和口腔分泌物、汗液泪液乳汁、精液以及阴道分泌物等体液和皮肤的微小损伤进行传播的。麻风杆菌侵入人体后,先潜伏在巨噬细胞和周围神经的施万细胞内,染菌后是否发病或发病后的演变过程,均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态。人体对麻风杆菌的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虽也可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但对遏制和杀灭麻风杆菌不起作用。足部坏疽患者足部疼痛,温觉消失,干燥易裂,发生溃疡,创口化脓、坏死、愈合困难,甚至发生足穿孔症。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足穿孔
麻风病引起足穿孔的发病机制如下:
麻风病是一种毁容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曾是一种常见的病,病原菌是麻风杆菌。在光学显微镜下完整的杆菌为直棒状或稍有弯曲,长约2~6微米,长约0.2~0.6微米,无鞭毛、芽孢或荚膜。非完整者可见短棒状、双球状、念珠状、颗粒状等形状。数量较多时有聚簇的特点,可形成球团状或束刷状。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麻风杆菌新的结构。麻风杆菌抗酸染色为红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离体后的麻风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繁殖力,在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可丧失其活力。一般应用煮沸、高压蒸气、紫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足穿孔
引发足穿孔的疾病较多,临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1、糖尿病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
在临床上,由于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受到高血糖的影响,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血管容易形成血栓,并集结成斑块,而造成下肢血管闭塞、支端神经损伤,从而造成下肢组织病变。
而“足”离心脏最远,闭塞现象最严重,从而引发水肿、发黑、腐烂、坏死,形成脱疽。目前,各大医院对糖尿病足患者一般采取截肢、搭桥或干细胸移植手术。
2、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DN)是特别常见和比较麻烦的糖尿病并发症。换句话说,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又是终末期肾病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主要指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足穿孔
麻风是导致足穿孔的重要病因,因此足穿孔需要做的检查如下:
1.皮损伴或暂无麻木;
2.周围或皮神经粗大;
3.皮损查菌阳性;
4.皮损活检有麻风特异性改变。
这4条标准中,一定要符合2条以上标准方可诊断麻风;在皮肤损害的基础上,根据麻风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特点可考虑麻风病的可能。确诊依靠皮肤活检或刮片找到麻风杆菌,神经活检对了解周围神经损害以及麻风病的诊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麻风菌素试验可为诊断提供帮助。
足穿孔实验室检查:
1、风杆菌涂片检查
主要从皮肤和黏膜上刮取组织液取材,必要时可作淋巴结穿刺查菌。
2、血液检查
包括血糖、肝功、肾功、血沉常规检查,风湿系列、免疫球蛋白电泳等与自身免疫有关的血清学检查,血清重金属如铅、汞砷、铊等浓度检测。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来源地址:http://www.med66.com/new/201210/gl201210109672.shtml
麻风致足穿孔的治疗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联合化疗方案,少菌型病人经半年疗程的氨苯砜和利福平两种药物治疗,多菌型病人经2年疗程的氨苯砜、利福平和氯法齐明(B663)三种药物治疗,即可获得治愈。病人应遵照医嘱,按时规则、足量的服药治疗。在治疗期间,注意合理的饮食、有规律的作息及注意个人卫生,防止过劳、着凉和酗酒,避免妊娠和分娩等,对及早治愈都是有帮助的。
麻风致足穿孔的预防措施:
迄今尚无完全成熟的麻风菌苗。麻风感染后发病率低,潜伏期长,使菌苗效果的考核十分困难。现场曾试用死麻风菌苗加卡介苗(BCG)预防麻风,初步显示可降低发病率。但各地区报道结果差异较大,难于评价其真正的预防价值。预计对麻风杆菌苗的研究,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
加强流行区人群的宣传教育,包括对麻风传播知识、早期临床表现,以及麻风是完全可以通过联合化疗治愈等方面的知识普及,对防止麻风流行极为重要。在家庭有密切接触史的可疑麻风患者,尤其是16 岁以下的儿童,应采取预防性服用氨苯砜。
来源地址:http://www.100md.com/html/201105/1611/7047.htm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