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脊髓性间歇破行

脊髓性间歇破行

  • 患病部位:全身,周围神经系统
  • 所属科室:内科,神经内科
  • 细分症状:退变性脊髓性间歇破行、先天性脊髓性间歇破行
  • 相关疾病:结核性脊髓炎、视神经脊髓炎、急性化脓性脊髓炎
  • 相关检查:脊柱MRI检查、CT检查、姿势与步态检查、血常规
  • 相关药品:注射用盐酸克林霉素、磷霉素钙胶囊、益髓颗粒
  • 相关症状:截瘫、畏寒、神经根刺激、呼吸困难、尿失禁、感觉障碍

1脊髓性间歇破行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脊髓性间歇破行症状表现为开始步行无症状,行至一定距离(约1-5分钟)出现一侧或两侧下肢无力,休息后好转。见于脊髓动脉内膜炎,脊髓发育异常、椎管狭窄等。脊髓病变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梅毒,脊神经根性如神经根炎、神经根受压,脊膜性如脊膜炎、脊髓麻醉,椎间性如腰椎间盘突出、骨刺、骨炎、脊椎滑脱症等。而像椎管狭窄,它是指各种形式的椎管、神经根管以及椎间孔的狭窄,包括软组织(如黄韧带肥厚、后韧带钙化等)引起的椎管容积改变及硬膜囊本身的狭窄。由于椎管狭窄造成对脊髓及神经、血管卡压和刺激从而引起椎管狭窄症的发生。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资料:《国内医师杂志》 2003年 第S1期

2脊髓性间歇破行症状起因

症状起因

  脊髓性间歇破行导致患有脊髓动脉内膜炎,脊髓发育异常、椎管狭窄等。脊髓病变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梅毒,脊神经根性如神经根炎、神经根受压,脊膜性如脊膜炎、脊髓麻醉,椎间性如腰椎间盘突出、骨刺、骨炎、脊椎滑脱症等。而脊髓性间歇破行的导致原因可能是以下几点:因脊椎受老年改变及劳损的影响,而使椎板增厚,椎体骨赘增生等, 使椎管产生容积上的缩小,而致狭窄,小关节肥大以及黄韧带肥厚等;在早期或在未受到外来致伤因素的情况下,可不出现症状,但随着脊柱的退行性改变(如骨刺、突出的椎间盘、节段不稳等)。或是头颈部的一次外伤后均可使椎管进一步狭窄,引起脊髓受压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由于椎管狭窄时,其储备间隙减少或消失,脊髓在椎管内更加贴近椎管前后壁,这样即使在正常的颈椎伸屈活动中,亦可能有刺激、挤压而致脊髓病损;如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颈椎肿瘤、结核和创伤等。但这类疾病是独立性疾病,颈椎管狭窄只是其病理表现的一部分,故不宜诊断为颈椎管狭窄症。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8年 第1期

3脊髓性间歇破行症状诊断/鉴别

症状诊断/鉴别

  脊髓性间歇破行发病缓慢,逐渐出现下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等脊髓受压迫的症状。症状往往从下肢开始,患者行走不稳,特别是下楼时,有一种害怕摔倒的恐惧感。

  脊髓性间歇破行的鉴别诊断如下:

  1、间歇性跛行:间歇性跛行是指患者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后(一般为数百米左右),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稍许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消失,病人仍可继续行走,再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再度出现。因为在这一过程中,跛行呈间歇性出现,故称为间歇性跛行。

  2、足跟步行:跖骨骨折主要表现为足背部肿胀,足尖负重障碍和用足跟步行等特点。

  3、下肢拖曳步态:下肢拖曳步态是步态异常中皮质脊髓束病变的一个临床表现。

  4、步态不稳:步态不稳指病人走路不稳,或见动作不灵活,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或步行时不能走直线,忽左忽右;或走路时步距短小,两上肢不作前后摆动,初走时缓慢,以后愈来愈快,呈"慌张步态"。

来源资料:《中华医学杂志》 2003年 第2期

4脊髓性间歇破行症状检查

  脊髓性间歇破行的实验室检查为脑脊液蛋白可有不同程度增高。在临床检查中,脊髓性间歇破行病症因做如下的检查:

  1、正位X线片:常显示腰椎轻度侧弯,关节突间关节间距离变小,有退行性改变。侧位X线片显示椎管中央矢状径常小,小于15mm就说明有狭窄的可能。必要时可进行腰椎穿刺,奎肯试验,脑脊液化验,及脊髓造影。脊髓造影是诊断本症的可靠方法。正位片可清楚显示硬脊膜腔的大小,如出现有条纹状或须根状阴影,表示马尾神经根有受压现象,或全梗阻,如影柱呈节段性狭窄或中断,表示为多发性或全梗阻。

  2、CT、MRI检查:鞘膜囊和骨性椎二者大小比例改变,鞘膜囊和神经根受压,硬膜外脂肪消失或减少,关节突肥大使侧隐窝和椎管变窄,三叶状椎管,弓间韧带、后纵韧带肥厚。

  3、姿势与步态检查:姿势与步态是体检的项目之一。姿势是身体呈现的样子。姿势的异常与身体的健康、个人习惯有密切关系。步态是指患者步行时的姿势,是一种复杂的运动过程,要求神经系统和肌肉的高度协调,同时涉及许多的脊髓反射和大、小脑的调节,以及各种姿势反射的完整、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相互协调。

来源资料:《国内脊柱脊髓杂志》 2001年 第2期

5脊髓性间歇破行治疗/预防

  脊髓性间歇破行的保守疗法一般适合症状较轻者,像按摩,针灸等保守治疗,有一定的辅助性疗效。

  药物治疗,一般主要指应用中医药进行医疗,口服或外用中药(如外敷中医贴)通过改善病变部位微循环,清楚导致痉靡的致痛因子,促进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椎体增生等卡压和刺激神经,血管发生炎性水肿膨大的消除,促进椎间盘突出物的消化吸收,使狭窄的椎管相对扩大,从而达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脊髓性间歇破行的手术疗法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神经压迫症状较重者。

  1、前路手术:对脊髓仅受到局限或节段性压迫者,经前路手术直接切除致压病变,视需要作自体植骨融合及内固定。

  2、后路手术:一般对脊髓广泛多节段受压者宜取后路减压术。现多不提倡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因此术治疗早期效果满意,但远期效果由于手术后瘢痕广泛形成和收缩,椎管会因此逐渐变小,并可导致颈椎不稳定和畸形而不理想。现在逐渐推广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此术式既能扩大椎管减压,又能减少瘢痕对脊髓的压迫并保留颈椎后部结构稳定性。

  3、前路和后路分期减压术:对部分患者要分期分别行前路和后路手术,依据病情,可以先前路手术再后路手术,或先后路手术再前路手术。

  平时要多注意合理的劳动姿势与良好的生活习惯。搬抬重物时,髋膝弯曲下蹲,腰背伸直,重物紧压身体后,方能用力起立和迈步。当在背或扛重物时,胸稍前弯,髋膝稍屈,迈步稳,步子不宜大。睡觉时时,头颈部要自然中立位,双髋双膝稍屈,并避免机体受风着凉受潮;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来源资料:《中华外科杂志》 1991年 第8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脊髓性间歇破行症状描述
2脊髓性间歇破行症状起因
3脊髓性间歇破行症状诊断/鉴别
4脊髓性间歇破行症状检查
5脊髓性间歇破行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