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前性急性肾功能不全(Prerenal acute renal insufficiency)任何原因引起的肾血液灌流量急剧减少而导致的泌尿功能障碍,此时肾无器质性病变,如肾灌流量及时恢复,则肾功能也随即恢复正常,又称为功能性急性肾功能不全。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细胞外液大量丢失;出血:创伤、外科手术、消化道出血、产后大出血等;胃肠道丢失:剧烈的呕吐、腹泻、胃肠引流等;肾丢失:糖尿病、利尿剂使用不当、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诊断ARF时应首先从临床入手,确定ARF是少尿型、非少尿型、还是高分解型,然后再弄清其原因是肾前性、肾性还是肾后性,最终明确病因。本病根据原发病因、结合相应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一般不难作出诊断。
1.诊断要点
(1)存在引起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如血容量减少、肾毒性药物使用、重症感染。
(2)尿量显著减少:突发性少尿(<250ml/m2)或无尿(<50ml/m2)及水肿、血压升高、血尿等临床表现。个别尿量不减少者为非少尿型急性肾衰。
(3)尿液检查可有蛋白尿、血尿及尿比重降低。
(4) 氮质血症:血清肌酐(Scr)>176mol/L,BUN>15mmol/L,或每天Scr增加>44~88µmol/L或BUN增加>3.57~7.5mmol/L,测肾小球滤过率(如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常<30ml/(min·1.73m2),血尿素氮、肌酐进行性升高,通常每天尿素氮可升高3.6~10.7μmol/L,血肌酐可增加88.4~176.8μmol/L。常有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5)B超提示双肾多弥漫性肿大或正常。
(6)ARF临床分期及表现:
少尿期: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水过多(体重增加,水肿、高血压、脑水肿),电解质紊乱(高血钾、低血钠、高血磷、低血钙等),代谢性酸中毒,并可出现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多系统受累的表现。
多尿期:尿量渐多或急剧增加(>2500ml/m2)、水肿减轻,氮质血症未消失,甚至轻度升高,可伴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恢复期:氮质血症恢复,贫血改善,而肾小管浓缩功能恢复较慢,约需数月之久。以上是诊断急性肾衰竭的可靠依据。
2.AFP的诊断思路 临床上要正确诊断AFP还应参考按下列思路进行:
(1)区分急性肾衰竭与慢性肾衰竭:如临床上病史不清,缺乏动态观察资料,就诊时即表现为肾衰竭者,需认真鉴别是急性肾衰竭(ARF)还是慢性肾衰竭(CRF)。下列方法对鉴别有益。
肾前性肾功能不全①病史资料:夜尿量增多超过全天量的1/2,或夜尿次数增多(此种情况需除外前列腺肥大等影响因素),既往肾脏病、高血压、蛋白尿史,往往提示慢性肾衰竭。若短期内尿量进行性减少,或近期有明确的肾毒性药物应用史,或有明显的体液丢失则提示急性肾衰竭的可能。
②化验检查:贫血可见于慢性肾衰竭,也可见于肾小球性或肾血管性急性肾衰竭,而肾小管性ARF多无贫血,因此不伴贫血的肾衰竭多为肾小管性ARF。急性肾衰竭多无明显的钙磷代谢异常。
③B 超检查:肾脏体积大小对鉴别ARF和CRF意义重大,操作方便。一般情况下,肾脏体积增大提示为ARF,此时需除外早期糖尿病肾病、肾脏淀粉样变等;若肾脏体积明显缩小,诊断CRF无疑。肾实质厚度、肾实质回声及肾内结构对鉴别诊断亦有重要参考价值,须注意超声检查主观性较强,应由操作熟练、经验丰富者完成,必要时应重复此项检查。若肾脏体积及肾实质厚度接近正常,鉴别困难,须借助其他检查。
④指甲肌酐测定:指甲肌酐可反映近3个月来的血肌酐水平,对鉴别急、慢性肾衰竭有重要参考价值,适用于肾脏体积正常,从病史资料又难以鉴别的肾衰竭患者。指甲肌酐升高提示为慢性肾衰竭。
⑤ 肾活检:肾衰竭时行肾穿刺活检应严格把握指征,充分评估肾穿刺的获益和风险,操作前充分控制血压,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病理诊断对鉴别急、慢性肾衰竭,明确急性肾衰竭的类型,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慢性肾衰竭表现为硬化性肾炎,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急性肾衰竭则可有新月体肾炎、肾小管坏死或间质性肾炎等表现。
(2)区分肾实质性ARF与肾前性、肾后性ARF:因3种ARF的治疗、预后截然不同,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① 肾前性ARF具有以下特点:A.存在脱水、失血、休克、心衰的基础病因。B.尿素氮/肌酐比值升高,这是由于两种代谢产物在肾脏排泄的机制不同所致。C. 尿量减少,尿比重升高,尿钠排泄减少。D.补液试验,具体方法为1h内给予5%的葡萄糖注射液1000ml静脉滴注,观察2h若尿量增至40ml/h,提示为肾前性ARF。
尿诊断指数对鉴别肾前性ARF与急性肾小管坏死有一定帮助,应用尿诊断指数进行鉴别诊断时,应注意以下两点:应用利尿药后可使尿钠排出增多,故此时不可依靠尿钠排出量及钠排泄分数作为诊断依据;有蛋白尿或糖尿者及应用甘露醇、右旋糖酐或造影剂后,均可使尿比重及尿渗透压升高,故不应作为诊断依据。
②肾后性ARF的特点:A.存在尿路梗阻因素。B.表现为突然无尿或无尿与多尿交替出现。C.影像学检查发现结石、梗阻、反流等表现。
若能除外肾前性及肾后性ARF,则为肾实质性ARF。
③肾实质性ARF的特点:首先要明确其病变部位。常见的肾实质性ARF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种。
A.肾小球性ARF:见于急进性肾炎及重症急性肾炎。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镜下血尿,肾功能恶化的进展速度相对较慢,常伴有高血压。病史中往往缺少肾缺血或药物过敏等诱发因素。
B.肾血管性ARF:见于肾脏小血管炎或微血管病,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但肾外表现常见,如肺部病变、外周神经损害等,常有发热、乏力等非特异症状,血沉增快、贫血。
C.肾小管性ARF:即急性肾小管坏死,常有肾脏缺血、中毒等明显诱因,如脱水、休克、应用肾毒性药物等,肾功能恶化迅速,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发展为ARF,多无血尿、蛋白尿、贫血等表现。
D.肾间质性ARF:多由药物过敏或感染引起,常有明确的用药史,可伴有全身过敏表现,肾小管功能损伤较重,常伴有肾性糖尿、尿比重下降、白细胞尿等表现。另外,肾皮质坏死、妊娠脂肪肝、急性肾乳头坏死常有明确诱因,诊断不难。
在低血容量状态或有效循环容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出现肾前性ARF,此时如果及时补充血容量,肾功能可快速恢复,补液试验可资鉴别。此时尿沉渣检查往往改变轻微,尿诊断指数对鉴别诊断有较大意义。
诊断ARF时应首先从临床入手,确定ARF是少尿型、非少尿型、还是高分解型,然后再弄清其原因是肾前性、肾性还是肾后性,最终明确病因。本病根据原发病因、结合相应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一般不难作出诊断。
1.诊断要点
(1)存在引起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如血容量减少、肾毒性药物使用、重症感染。
(2)尿量显著减少:突发性少尿(<250ml/m2)或无尿(<50ml/m2)及水肿、血压升高、血尿等临床表现。个别尿量不减少者为非少尿型急性肾衰。
(3)尿液检查可有蛋白尿、血尿及尿比重降低。
(4) 氮质血症:血清肌酐(Scr)>176mol/L,BUN>15mmol/L,或每天Scr增加>44~88µmol/L或BUN增加>3.57~7.5mmol/L,测肾小球滤过率(如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常<30ml/(min·1.73m2),血尿素氮、肌酐进行性升高,通常每天尿素氮可升高3.6~10.7μmol/L,血肌酐可增加88.4~176.8μmol/L。常有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5)B超提示双肾多弥漫性肿大或正常。
(6)ARF临床分期及表现:
少尿期: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水过多(体重增加,水肿、高血压、脑水肿),电解质紊乱(高血钾、低血钠、高血磷、低血钙等),代谢性酸中毒,并可出现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多系统受累的表现。
多尿期:尿量渐多或急剧增加(>2500ml/m2)、水肿减轻,氮质血症未消失,甚至轻度升高,可伴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恢复期:氮质血症恢复,贫血改善,而肾小管浓缩功能恢复较慢,约需数月之久。以上是诊断急性肾衰竭的可靠依据。
2.AFP的诊断思路 临床上要正确诊断AFP还应参考按下列思路进行:
(1)区分急性肾衰竭与慢性肾衰竭:如临床上病史不清,缺乏动态观察资料,就诊时即表现为肾衰竭者,需认真鉴别是急性肾衰竭(ARF)还是慢性肾衰竭(CRF)。下列方法对鉴别有益。
①病史资料:夜尿量增多超过全天量的1/2,或夜尿次数增多(此种情况需除外前列腺肥大等影响因素),既往肾脏病、高血压、蛋白尿史,往往提示慢性肾衰竭。若短期内尿量进行性减少,或近期有明确的肾毒性药物应用史,或有明显的体液丢失则提示急性肾衰竭的可能。
②化验检查:贫血可见于慢性肾衰竭,也可见于肾小球性或肾血管性急性肾衰竭,而肾小管性ARF多无贫血,因此不伴贫血的肾衰竭多为肾小管性ARF。急性肾衰竭多无明显的钙磷代谢异常。
③B 超检查:肾脏体积大小对鉴别ARF和CRF意义重大,操作方便。一般情况下,肾脏体积增大提示为ARF,此时需除外早期糖尿病肾病、肾脏淀粉样变等;若肾脏体积明显缩小,诊断CRF无疑。肾实质厚度、肾实质回声及肾内结构对鉴别诊断亦有重要参考价值,须注意超声检查主观性较强,应由操作熟练、经验丰富者完成,必要时应重复此项检查。若肾脏体积及肾实质厚度接近正常,鉴别困难,须借助其他检查。
④指甲肌酐测定:指甲肌酐可反映近3个月来的血肌酐水平,对鉴别急、慢性肾衰竭有重要参考价值,适用于肾脏体积正常,从病史资料又难以鉴别的肾衰竭患者。指甲肌酐升高提示为慢性肾衰竭。
⑤ 肾活检:肾衰竭时行肾穿刺活检应严格把握指征,充分评估肾穿刺的获益和风险,操作前充分控制血压,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病理诊断对鉴别急、慢性肾衰竭,明确急性肾衰竭的类型,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慢性肾衰竭表现为硬化性肾炎,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急性肾衰竭则可有新月体肾炎、肾小管坏死或间质性肾炎等表现。
(2)区分肾实质性ARF与肾前性、肾后性ARF:因3种ARF的治疗、预后截然不同,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①肾前性ARF具有以下特点:A.存在脱水、失血、休克、心衰的基础病因。B.尿素氮/肌酐比值升高,这是由于两种代谢产物在肾脏排泄的机制不同所致。C.尿量减少,尿比重升高,尿钠排泄减少。D.补液试验,具体方法为1h内给予5%的葡萄糖注射液1000ml静脉滴注,观察2h若尿量增至40ml/h,提示为肾前性ARF。
尿诊断指数对鉴别肾前性ARF与急性肾小管坏死有一定帮助,应用尿诊断指数进行鉴别诊断时,应注意以下两点:应用利尿药后可使尿钠排出增多,故此时不可依靠尿钠排出量及钠排泄分数作为诊断依据;有蛋白尿或糖尿者及应用甘露醇、右旋糖酐或造影剂后,均可使尿比重及尿渗透压升高,故不应作为诊断依据。
②肾后性ARF的特点:A.存在尿路梗阻因素。B.表现为突然无尿或无尿与多尿交替出现。C.影像学检查发现结石、梗阻、反流等表现。
若能除外肾前性及肾后性ARF,则为肾实质性ARF。
③肾实质性ARF的特点:首先要明确其病变部位。常见的肾实质性ARF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种。
A.肾小球性ARF:见于急进性肾炎及重症急性肾炎。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镜下血尿,肾功能恶化的进展速度相对较慢,常伴有高血压。病史中往往缺少肾缺血或药物过敏等诱发因素。
B.肾血管性ARF:见于肾脏小血管炎或微血管病,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但肾外表现常见,如肺部病变、外周神经损害等,常有发热、乏力等非特异症状,血沉增快、贫血。
肾前性肾功能不全C.肾小管性ARF:即急性肾小管坏死,常有肾脏缺血、中毒等明显诱因,如脱水、休克、应用肾毒性药物等,肾功能恶化迅速,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发展为ARF,多无血尿、蛋白尿、贫血等表现。
D.肾间质性ARF:多由药物过敏或感染引起,常有明确的用药史,可伴有全身过敏表现,肾小管功能损伤较重,常伴有肾性糖尿、尿比重下降、白细胞尿等表现。另外,肾皮质坏死、妊娠脂肪肝、急性肾乳头坏死常有明确诱因,诊断不难。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主要是积极防治原发病,避免和祛除诱发因素是预防之根本。因此,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调养五脏:平素起居、饮食有节,讲究卫生,避免外邪侵袭,尤其在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和地区更应加强预防措施;不过食辛辣炙皇厚味,以免滋生湿热;调畅情志,保持精神愉快,使气血畅达而避免产生气滞血瘀;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防御能力。
二、防止中毒:有关资料表明,20%一50%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药物引起,还有部分因接触有害物质所致。因此,应尽量避免使用和接触对肾脏有毒害的药物或毒物。若属意外服用或接触应及时发现和及早治疗。
三、防治及时:一旦有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发病发生,应及早治疗,注意扩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恢复循环功能。若发现本病将要发生,应早期采取措施,补充血容量,增加心排血量,恢复肾灌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排除肾小管内梗阻物,防治感染,防止DIC、肾缺血引起的肾实质的损害。同时尽早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对预防本病发生有积极作用。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