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 > 伤寒

伤寒创建词条目录

目录

1临床表现
2检查
3诊断
4治疗
展开
收缩
  • 英文名:Typhoid fever
  • 其他名称:肠热病,伤寒病,伤寒症
  • 传染性:
  • 传播途径:水,食物,环境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医保:
  • 病因:急性肠道传染病
  • 症状:全身不适,乏力,咳嗽等

1伤寒临床表现编辑本段

临床表现

伤寒临床表现

  潜伏期10天左右,其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食物型暴发流行可短至48小时,而水源性暴发流行时间可长达30天。

  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为时约4周,可分为4期

  1.初期

  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75%~90%),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2.极期

  相当于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有助于诊断。

  3.缓解期

  相当于病程第3~4周,人体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脾肿开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4.恢复期

  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本段由"linana"编辑

2伤寒检查编辑本段

检查

伤寒检查

  1.常规检查

  血白细胞大多为3×109/L~4×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粒细胞消失,后者随病情的好转逐渐回升。极期嗜酸粒细胞>2%,绝对计数超过4×108/L者可基本除外伤寒。高热时可有轻度蛋白尿。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2.细菌学检查

  (1)血培养诊的论据,病程早期即可阳性,第7~10病日阳性率可达90%,第三周降为30%~40%,第四周时常阴性;

  (2)骨髓培养性率较血培养高,尤适合于已用抗菌素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

  (3)粪便培养潜伏期起便可获阳性,第3~4周可高达80%,病后6周阳性率迅速下降,3%患者排菌可超过一年;

  (4)尿培养程后期阳性率可达25%,但应避免粪便污染

  (5)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也可获阳性培养。

本段由"linana"编辑

3伤寒诊断编辑本段

诊断

伤寒诊断

  伤寒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经过及免疫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伤寒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1.临床诊断标准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持续性高热(40~41℃)为时1~2周以上,并出现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可临床诊断为伤寒。

  2.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

  3.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本段由"linana"编辑

4伤寒治疗编辑本段

治疗

伤寒治疗

  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病人入院后,即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5~7天送检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发热期病人必须卧床休息,退热后2~3天可在床上稍坐,退热后2周可轻度活动。应给予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包括足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以补充发热期的消耗,促进恢复,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饮食,少量多餐。退热后,食欲增加后,可逐渐进稀饭,软饭,忌吃坚硬多渣食物,以免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一般退热后2周才恢复正常饮食。应鼓励病人多进水分,每日约2000~3000ml(包括饮食在内),以利毒素排泄。如因病重不能进食者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有严重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有效抗菌治疗配合下使用激素。若伤寒合并血吸虫病,尤其是急性血吸虫病时,一般宜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配合伤寒的病原治疗,待体温被控制,全身情况明显改善后,才给予口服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

本段由"linana"编辑

““伤寒””英文释义:

此英文释义还没有添加

求医百科中的词条正文与判断内容均由用户提供,不代表求医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如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伤寒词条统计

编辑总次数:31

最新编辑时间:2018-04-26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伤寒临床表现
2伤寒检查
3伤寒诊断
4伤寒治疗
友情链接: 治疗湿疹专科医院 治疗湿疹哪里好 治疗湿疹医院哪里好 治疗湿疹哪个医院比较好 治疗皮肤病 治疗皮肤病医院 治疗皮肤病专科医院 治疗皮肤病哪里好 治疗皮肤病医院哪里好 伤寒地方信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