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症状:
1.伴腹泻者多见于急性胃肠炎或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副霍乱和各种原因的急性中毒。
2.呕吐大量隔宿食物,且常在晚间发生,提示有幽门梗阻、胃潴留或十二指肠淤滞。
3.呕吐物多且有粪臭者可见于肠梗阻。
4.伴右上腹痛及发热、寒战或者黄疸者应考虑胆囊炎或胆石症。
5.呕吐后上腹痛缓解常见于溃疡病。
6.伴头痛及喷射性呕吐者常见于颅内高压症或青光眼。
参考网站:医学教育网 http://www.med66.com/new/201405/wy201405207966.shtml
恶心是一种症状,常常伴有呕吐,但也可单独出现。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恶心,必须加以鉴别。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比如反流性食管炎、胃肠炎、胆石症、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性阑尾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等。除此之外,其他系统的疾病也可导致恶心,比如颅内高压、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糖尿病、颈椎病、早孕反应等。
参考网站:A+医学百科 http://www.a-hospital.com/w/恶心
恶心与呕吐关系辨病
呕吐是由一系列复杂而协调的反射动作所组成。呕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恶心、干呕与呕吐。但有时可无恶心或干呕的先兆。
(1)呕吐不伴恶心 呕吐突然发生,无恶心、干呕的先兆,伴明显头痛,且呕吐于头痛剧烈时出现,常见于神经血管头痛、脑震荡、脑溢血、脑炎、脑膜炎及脑肿瘤等。
(2)呕吐伴恶心 多见于胃源性呕吐,例如胃炎、胃溃疡、胃穿孔、胃癌等,呕吐多与进食、饮酒、服用药物有关,吐后常感轻松。
参考网站:A+医学百科 http://www.a-hospital.com/w/常见病自测/常见症状辨病/恶心与呕吐
(一)询问呕吐时间与饮食关系 吐前有无恶心,吐后是否舒适,以判断呕吐类型。
(二)呕吐物的性状在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慢性胃炎病人呕吐食物含大量粘液,幽门梗阻病人呕吐物有腐败或发酵的臭味,小肠梗阻病人可有粪臭味呕吐物。如呕吐物呈咖啡色,多系食管、胃、十二指肠的出血,如呕出大量鲜血,则表示食管、胃或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上部位有急性大出血。
(三)注意呕吐的伴随症状 有无头痛、发热、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
1.呕吐呈喷射状且伴剧烈头痛者,多为颅内压增高的象征。
2.伴有发热,多见于某些急性传染病(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恙虫病、猩红热、疟疾等)的早期。
3.伴有腹痛、肠绞痛,可见于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肠梗阻等。女性病人注意询问月经史,妊娠早期可有呕吐。
参考书籍:《物理诊断学》 > 第一章 问诊(采集病史) 第八节 恶心与呕吐
恶心的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及对症治疗,由于引起恶心的原因非常广泛,所以要认真的寻找病因,才能根治,对症治疗主要是服一些止吐药物。
吗丁啉:为促胃动力药,对胃排空时间延长引起的消化不良性恶心呕吐,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恶心,或放射治疗以及服用治疗帕金森氏病药物引起的恶心均有效。口服每次l片,每日3~4次,饭前半小时服。
胃复安:为中枢性镇吐药,适用于放、化疗药物引起的恶心。
乘晕宁或眩晕停:用于因晕车、船引起的恶心也可用于妊娠呕吐。每次l片,于乘车、船前半小时服。
维生素B6:用于妊娠呕吐,每次10~20毫克,每日3次口服。
预防保健
1、可吃点苏打饼干或酸的蜜饯,或选择冷的或温的食物来取代热的食物。避免太咸的、太油腻的和太甜的食物。
2、要远离令自己不适的味道、视觉和声音,摄取新鲜的空气。
3、缓慢的散步也可以减缓恶心感,或是在恶心的时候选择睡上一觉。但要注重的是:假如恶心时间较久或伴有其他严重不适症状时,应及早看医生。
参考网站:母婴健康库 http://health.pcbaby.com.cn/zz/811/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