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鸣是指腹中胃肠蠕动漉漉作响的症状。在正常情况下,肠鸣声低弱而和缓,一般难以闻及。当肠道传导失常或阻塞不通时,则肠鸣音高亢而频急。胃脘部鸣响如囊裹浆,振动有声,立行或推抚脘部,其声漉漉下行者,多为水饮 留聚于胃。鸣响在脘腹,如饥肠漉漉,得温得食则减,饥寒则重者,为中气不足,胃肠虚寒。
其实,大家一定要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诊断一下,不要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累及性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远离一些诱发此病的食物,最好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如果身体状态允许的话,建议适当做些运动
来源地址:http://www.chinadmd.com/file/o6uwstixcpxswrst363wrsoo_1.html
腹中肠鸣如雷,脘腹痞满,大便泄泻者,多为感受风、寒、湿邪以致 胃肠气机紊乱所致。腹内微有肠鸣之声,腹胀,食少纳呆者,多属胃肠气虚、传导功能减弱所致。肠鸣音完全消失,腹部胀满疼痛者,多属胃肠气滞不通之重证。当肠内菌群失调,使各种细菌在肠内发酵,产生了大量的气体,使得胃肠内内容物产生幅度过大,或超出常规的移动,所以就会出现肠鸣。
当肠内菌群失调,使各种细菌在肠内发酵,产生了大量的气体,使得胃肠内内容物产生幅度过大,或超出常规的移动,所以就会出现肠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肠亢进。《内经》里说出现肠鸣原因有五:
1、脾虚,腹满飧泄,食不化;
2、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
3、邪在大肠,肠中雷鸣,气上冲胸;
4、土郁,即《内经》“土郁之发,肠鸣而为数后”,用半夏、木香、茯苓;
5、热胜,腹中肠鸣,气上冲胸。《金匮要略》有里寒肠鸣,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治胃寒泄泻,肠鸣,用益智、半夏、生姜、大枣。治胃中水火相激腹鸣,用黄芩、黄连、山栀。《张氏医通·大小府门》谓肺移寒于肾为“涌水”,其证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
来源地址:http://www.cn939.com/tcm-article-read-56812.html
肠鸣都是肠炎引起的,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稀水便 或粘液脓血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及里急后重感觉,故亦称感染性腹泻。肠鸣按病程长短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一般=正常的肠鸣音每分钟不出5次,只有在饥饿的情况下,肠子的蠕动才会加剧。听肠鸣音也能诊断疾病,这是因为在患某些疾病时,肠鸣音会出现异常。
肠鸣的诊断方法:
1、肠鸣表现单独存在,其病因主要是消化不良。肠道产气过多,且不能顺畅循环。危害性较小。治疗上主要以收敛药或调理药物为主。
2、肠鸣并存诸多症状,且发作时间累计一月以上者。就预示肠炎、胃炎的存在。这类肠鸣患者较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不能充分吸收营养,一方面造成营养的流失和必须营养的供给,势必给正常的生理需求造成较大的危害。尤其是女士和中老年朋友,一旦出现类似病情,轻则营养不良,重则脱水,引发失眠,肤色暗黄,消瘦,慢性病急性发作或加重病情。连续3月者,较容易导致恶性循环的胃肠炎症。
来源地址: http://www.cn939.com/zz/xf/342.html
结肠炎引起肠鸣通常要做血液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肠鸣患者可有轻、中度贫血。重症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及红细胞沉降率加速。肠鸣严重者血清白蛋白及钠、钾、氯降低。缓解期如有血清α2球蛋白增加,γ球蛋白降低常是病情复发的先兆。
肠鸣的检查方法:
1、体格检查
采取病史给了我们初步印象和启示,同时也指导我们对疾病的性质有一个概念。
2、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必须以病史及体格检查所了解到的客观材料为依据进行归纳和分析,从中提出几种诊断之可能,然后进一步考虑做那些实检室检查来证实诊断。如血常规、消化道超声检查等。
3、钡剂灌肠检查
为重要的诊断方法。主要改变为:①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②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③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重型或暴发型病例一般不宜做本检查,以免加重病情或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来源地址:http://www.med66.com/shijianjineng/ziliao/gl1408251073.shtml
针对病毒性肠炎导致的肠鸣音活跃,一般不需病原治疗,可自愈。肠毒素性细菌性肠炎一般也不应用抗菌药。侵袭性细菌性肠炎,最好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患细菌性痢疾时,因痢疾杆菌对常用抗菌药广泛耐药,一般可选用复方磺胺甲基异唑(复方新诺明)、吡哌酸、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空肠弯曲菌肠炎可用红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治疗。
预防肠鸣患者要注意合理饮食,忌烟酒,辛辣,生冷,油腻,刺激的食物。少吃易产气的食物,如土豆,红薯等。可以吃些米粥,面食等容易消化的。而且还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用药若不对症,就有可能加重病情。此外,还要增强肠鸣患者的免疫力,要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品;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心情愉快时免疫力会增强。
来源资料:《辨证录》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