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打嗝

打嗝

  • 别名:呃逆
  • 患病部位:腹部,胃部
  • 所属科室:内科,消化内科
  • 细分症状:中枢性打嗝、外周性打嗝
  • 相关疾病:胃炎、胃溃疡、急性胃肠炎、食管裂孔疝
  • 相关检查:X线透视、内窥镜检查、胸部CT、磁共振
  • 相关药品:氯丙嗪、苯妥英钠、盐酸丙咪嗪、钙阻滞剂
  • 相关症状:腹胀、恶心、胃蠕动减弱、消化不良、胃动力不足

1打嗝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打嗝即呃逆,呃逆的主要表现是喉间呃呃连声,声音短促,频频发出,病人不能自制。临床所见以偶发者居多,为时短暂,多在不知不觉中自愈;有的则屡屡发生,持续时间较长。呃声有高有低,间隔有疏有密,声出有缓有急。发病因素与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受凉等有关。本病常伴胸膈痞闷,胃脘嘈杂灼热,嗳气等症。

  参考资料:《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

2打嗝症状起因

症状起因

  打嗝即呃逆,呃逆病因有饮食不当,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

  1、饮食不当进食太快太饱,过食生冷,过服寒凉药物,致寒气蕴蓄于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并可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使膈间气机不利,气逆上冲于喉,发生呃逆。如《丹溪心法·咳逆》曰:“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若过食辛热煎炒,醇酒厚味,或过用温补之剂,致燥热内生,腑气不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也可发为呃逆。如《景岳全书·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2、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气机不利,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或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胃气上逆挟痰动膈,皆可发为呃逆。正如《古今医统大全,咳逆》所说:“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

  3、正气亏虚或素体不足,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虚损误攻等,均可损伤中气,使脾胃虚弱;胃失和降;或胃阴不足,不得润降,致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生呃逆。若病深及肾,肾失摄纳,冲气上乘,挟胃气上逆动膈,也可导致呃逆。如《证治汇补·呃逆》提出:“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呃症者,皆病深之候也。”

  呃逆的病位在膈,病变关键脏腑为胃,并与肺、肝、肾有关。胃居膈下,肺居膈上,膈居肺胃之间,肺胃均有经脉与膈相连;肺气、胃气同主降,·若肺胃之气逆,皆可使膈间气机不畅,逆气上出于喉间,而生呃逆;肺开窍于鼻,刺鼻取嚏可以止呃,故肺与呃逆发生有关。产生呃逆的主要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

  参考资料:《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


3打嗝症状诊断/鉴别

  1、干呕干呕与呃逆同有胃气上逆的病机,同有有声无物的临床表现,二者应予鉴别。

  呃逆的特点是气从隔间上逆,气冲喉间,其声短促而频;干呕的特点为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其声长而浊,多伴恶心,属于呕吐病,不难鉴别。

  2、嗳气嗳气与呃逆也同属胃气上逆,有声无物之证,然呃逆的特点为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嗳气的特点则是声长而沉缓,多可自控。

  参考资料:《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

4打嗝症状检查

  打嗝的相关检查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

  注:单纯性呃逆无须做理化检查。

  1、胃肠钡餐X线透视、内窥镜检查:可诊断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等。

  2、肝、肾功能及B超、CT检查:可诊断肝硬化、尿毒症、脑血管病及胸、腹腔肿瘤。

  参考资料:医学理论 中医内科学本科教材 第三章

 

5打嗝治疗/预防

  一、打嗝的分证论治

  1、胃中寒冷的治疗原则:温中散寒,降逆止呃。方药:丁香散。

  2、胃火上逆的治疗原则:清热和胃,降逆止呃。方药: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的治疗原则:顺气解郁,降逆止呃。方药:五磨饮子。

  二、打嗝的预防与调摄

  应保持精神舒畅,避免过喜、暴怒等精神刺激;注意避免外邪侵袭;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避免饥饱失常。发作时应进食易消化饮食,半流饮食。

  参考资料:《中医内科学》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

6打嗝中医治疗

  针灸

  (一)取穴

  主穴:中魁。

  (二)治法

  取中魁一穴,可用针刺,亦可用灸法。刺法:患者平卧,放松衣裤,局部消毒后,用28号0.5~1寸之毫针,分别于左右中魁穴同时垂直进针,针深约0.2毫米,用捻转手法,施强刺激。在进针时,嘱患者自鼻深吸气一口,再作最大限度的憋气动作。运针期间令其连续憋气3~5次即可。一旦呃逆停止,即令患者作腹式深呼吸,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1次。或用电针仪通电30分钟,选断续波,采用患者能耐受的刺激量。灸法:适宜重症呃逆。可在中魁穴上涂少许凡士林,然后置麦粒大小艾炷点燃,连续5~7壮,每日1~2次,若灸瘢有渗液,可涂龙胆紫药水,并用消毒纱布覆盖。

  (三)疗效评价

  以上共治55例。50例用针刺治疗,结果49例获愈,1例无效(系原发性肝癌所致),有效率为98%[5]。5例用灸法,均为晚期肝癌患者,结果仅1例灸愈后复发,但再灸仍有效,余均有效。

  电针

  (一)取穴

  主穴:鸠尾、天鼎、膻中。

  配穴:天突、列缺、足三里、内关。

  (二)治法

  主穴每次任选1穴,配穴可取1~2穴,配合应用。鸠尾穴,以5~6寸长之毫针,按25度角将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卧针,平透至建里或下脘穴,留针半小时。如无效,加刺天突;以 2寸毫针直刺入穴,约0.2~0.3寸深,然后将针转向下方,沿胸后壁刺1~15寸深(刺天突穴应特别注意安全,针尖忌偏向左或右),不捻转提插。嗣后接通电针仪,负极接鸠尾,正极接天突,用连续波,先予高频率(3000~5000次/分)、强电流(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通电1分钟。然后将电流强度与频率调节到患者感到舒适为度,继续通电半小时。

  天鼎穴,可令患者仰卧,取28号2寸针,先直刺入穴位0.2寸左右,然后向天突方向透刺。当毫针刺入一定深度,触及膈神经时(此时病人可出现反射性膈肌收缩现象),于是接通电针仪(双侧天鼎)。先以连续波,高颇率及较强的电流(病人可耐受为度)刺激1分钟,随即调至病人感到舒适的低频率及较弱强度的电流。膻中穴,令患者张口作深长呼吸,针尖向上沿皮刺入穴0.3~2寸。向肘部斜刺双侧列缺穴0.2~0.5寸深,先作强刺激手法,继而按上法通电针。内关、足三里,于呃逆停止发作后针刺,得气后平补平泻上述方法均留针15分钟,每日1次,3~5次与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29例,总有效率为88.3~97.4%[2~4]。

  指针

  (一)取穴

  主穴:翳风、天鼎。

  配穴:内关、足三里。

  (二)治法

  每次仅取一主穴,疗效不显时加配穴。翳风穴,以拇指指腹在耳垂根后方陷中重按至疼痛,或向下颌骨方向按压,持续约1 分钟,一次不愈,可再按数次。天鼎穴,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对准此穴(单或双侧)点按1~3分钟。攒竹穴,以两手拇指重按,其余四指紧贴率谷穴,由轻到重持续按压5~10分钟,以酸胀为度。足三里,先穴位注射0.5毫升阿托品,再在内关穴,以拇指腹按压,由轻而重,直至感到穴区酸胀发麻,每次按压5~10分钟。顽固者可按压数次。

  (三)疗效评价

  共观察82例,结果79例获得痊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3%。

  耳针

  (一)取穴

  主穴:耳中、胃。

  配穴:肝、脾、交感、神门、皮质下、肾上腺。

  (二)治法

  主穴必取,每次据症酌加配穴2~3个。耳中,取0.5寸毫针浅刺泻法,持续捻转或括针柄半分钟,然后透刺至胃穴,提插运针至得气后,用胶布固定埋针。根据症情,埋针1~2天。配穴可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一般双侧穴均取。

  (三)疗效评价

  共治109例,结果107例痊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8.2%。

  眼针

  (一)取穴

  主穴:上焦、中焦、胆胃。

  (二)治法

  局部消毒后,令患者闭目,术者左手压住眼球,使眼眶内皮肤绷紧,右手持32号5分针,在距眼眶边缘2分许穴区内,轻轻沿皮横刺入针,如有触电感,蚁走样上下窜动,或酸、麻、热、凉等感觉时,表明针刺得气,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重者2次。

  (三)疗效评价

  共以上法治疗3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病程3~10天),全部治愈。其中3次内治愈的达26例。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二组。1、天突、内关;2、中脘、足三里。

  (二)治法

  药液:阿托品,1%普鲁卡因注射液,维生素B1、B6注射液。任选1种(维生素B1、B6同用)。

  每次取1组穴,交替选用;亦可仅取内关或足三里。1%普鲁卡因每穴注入0.5毫升;维生素B1、B6注射液各取2毫升,予以混合,每穴2毫升;阿托品每次仅取一侧穴,每穴0.5毫克。如3小时后无效再注入另一侧穴。其余药物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138例,有效率95.8~100%[14~16]。

  体针加耳针

  (一)取穴

  主穴:膈俞,耳中(耳穴)。

  (二)治法

  患者取侧卧位,膈俞穴双侧均取,医者以4根1寸毫针在该穴之上下左右约1.5cm处斜向刺入,针尖均指向穴中,施小幅度捻转手法。同时用0·5寸毫针刺一侧的耳中穴至有胀痛感。均留20分钟后出针。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本治法共治疗8例,经1~2次治疗后,均获痊愈,并随访半年均未复发。

  体针

  (一)取穴

  主穴:陷谷

  (二)治法

  令患者仰卧或取坐位,双侧均取,用2寸长毫针向足心方向进针1·5 寸,行大幅度捻转5分钟, 同时嘱患者深吸一口气后屏住,屏气时间越长越好,然后慢慢呼出,留针30分钟。在留针过程中重复此屏气动作,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本法治20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经一个疗程治疗,196例痊愈,4例显效。总有效率为100%。


7打嗝止隔方法

  1、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挺起胸膛,深深地尽全力吸足一口气,然后憋住,不要呼气。直到实在憋不住了再呼出来,反复3-5次即可有效缓解打嗝。

  2、往塑料袋里呼气。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打嗝是由于体内的二氧化碳太少所引起的,所以可以通过提高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来止住打嗝。可以找一只不漏气的塑料袋,把塑料袋紧紧扣在口和鼻子上,然后往里面呼气吸气,这样呼气吸气几次,过一会儿就不会打嗝了。

  3、捏中指。使劲用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中指,使劲捏。

  4、压舌头。也可以找把干净的勺子,伸进口里,把舌头紧紧的压住,压上几分钟以后,打嗝一般也会停止。

  5、掐按内关穴。用手指掐按内关穴,此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其制止打嗝的效果也比较好。

  6、用自己的两个大拇指尖由轻到重按压攒竹穴,力度以有酸胀感且能忍受为度,然后持续3至4分钟,这时往往会感觉有股气从上往下走,随之打嗝缓解。攒竹穴在两个眉头凹陷中,左右各一个穴位。


8打嗝检查

  辅助检查

  发作中胸部透视可判断膈肌痉挛为一侧性或两侧性,必要时做胸部CT,排除膈神经受刺激的疾病,做心电图判断有无心包炎和心肌梗塞。疑中枢神经病变时可做头部CT、磁共振、脑电图等。

  疑有消化系统病变时,进行腹部X线透视、B型超声、胃肠造影,必要时做腹部CT和肝胰功能检查,为排除中毒与代谢性疾病可做临床生化检查。


9打嗝鉴别诊断

  1.干呕

  干呕与呃逆同有胃气上逆的病机,同有有声无物的临床表现,二者应予鉴别。

  呃逆的特点是气从隔间上逆,气冲喉间,其声短促而频;干呕的特点为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其声长而浊,多伴恶心,属于呕吐病,不难鉴别。

  2.嗳气

  嗳气与呃逆也同属胃气上逆,有声无物之证,然呃逆的特点为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嗳气的特点则是声长而沉缓,多可自控。


10打嗝并发症

全身各部位的炎症和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11打嗝如何预防

  1、分散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及不良刺激。

  2、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尽量憋长一些时间,然后呼出,反复进行几次。

  3、喝开水,特别是喝稍热的开水,喝一大口,分次咽下。

  4、洗干净手,将食指插入口内,轻轻刺激咽部。

  5、将混合气体装入塑料袋中吸入,混合气体中含90%氧气和10%的二氧化碳。

  6、嚼服生姜片。

  7、将生韭菜洗净,榨出菜汁后口服。

  8、柿蒂(指新鲜柿子或柿饼的蒂)每次20枚,煎水成100毫升,分两次口服,一次50毫升。也可酌情加韭菜籽同煎

  9、使患者受到惊吓方可即刻治愈


12打嗝打嗝危害

  1、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经常在饥饿的时候出现胃痛,甚至半夜疼醒,吃点东西可以缓解,常有反酸现象。秋冬季节容易发作,疼痛在上腹偏右,有节律。

  2、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的痛多数是最没有规律的,它的发作不定时,既可能由精神紧张引起,也可能与消化不良有关。表现为饭后饱胀或终日饱胀、嗳气但不反酸,胃口不好,体重逐渐减轻,面色轻度苍白或发灰。

  3、胃溃疡:胃溃疡病人的痛与吃东西有关,通常一吃东西胃部马上就有胀痛的感觉,饭后上中腹痛,或有恶心、呕吐、积食感,病的时间可能已经很长。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打嗝症状描述
2打嗝症状起因
3打嗝症状诊断/鉴别
4打嗝症状检查
5打嗝治疗/预防
6打嗝中医治疗
7打嗝止隔方法
8打嗝检查
9打嗝鉴别诊断
10打嗝并发症
11打嗝如何预防
12打嗝打嗝危害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