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

  • 患病部位:腹部,脾、胃
  • 所属科室:中医科、儿科,中医内科、小儿消化科
  • 细分症状:脾胃虚弱型脾胃不和、脾胃虚寒型脾胃不和、脾胃湿热型脾胃不和
  • 相关疾病: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
  • 相关检查:CT检查、X线钡餐检查、胃镜检查、粪便隐血检查
  • 相关药品:香砂六君丸、加味保和丸、健脾补血颗粒、枳术丸、良附丸
  • 相关症状:食欲减退、食后腹胀、嗳气、呕吐、腹泻

1脾胃不和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脾胃不和,证名。以不思食,食而不易消化为主症。《明医指掌》:“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或吐,或泻,或胀满,或吞酸,或嗳气,或恶心,用治中汤。脾不和,不喜食而食不消者,枳缩二陈汤、枳术丸;胃不和者,平胃散。”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地址:http://www.wiki8.com/piweibuhe_10910/

2脾胃不和症状起因

  脾胃共同主持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但性能上各有特点。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使饮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则饮食物之精华得以营养全身;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这种纳与化、升与降、润与燥,相辅相成对立统一。

  脾胃不和,即是这种对立统一的失调。临床凡能引起脾胃功能失调的原因,如饮食不节(洁)、思虑太过、劳累过度、误吐误下等均可导致脾胃不和证。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脾胃不和

3脾胃不和症状诊断/鉴别

  脾胃在生理、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一般而言,消化不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其病变主要在脾;食欲不振或嘈杂易饥,其病变主要在胃。脾胃同病,以健脾和胃为主要治法。

  脾胃不和证的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与食后腹胀同时并见,脘腹胀痛甚或腹泻,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由于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故食欲减退与食后腹胀同时并见;因升降失调,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则见泄泻,甚则小腹胀坠、脱肛等。胃气不降反而上升,则可见嗳气,恶心,呕吐等;润燥失宜,胃阳不足,胃失通降,可见食欲减退,嘈杂易饮,干呕,呃逆,甚至噎膈,大便干结;脾虚湿困可见食后饱胀,倦怠乏力,舌淡胖或舌边有齿痕、苔少或无苔,脉细弱而数等症。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脾胃不和

4脾胃不和症状检查

  脾胃不和症状若由胃部引起,应做胃镜检查:

  我们知道脾胃不和可能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导致,因此如果出现此症状,大家应该做以下检查:

  X线钡餐检查:溃疡的X线征象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龛影是直接征象,对溃疡诊断有确诊价值。良性溃疡凸出于胃、十二指肠钡剂轮廓之外,在其周围常见一光滑环提,其外围辐射状粘膜皱襞。间接征象包括局部压痛、胃大弯侧痉挛性切痕、十二指肠球部激惹和球部畸形等,间接征象仅提示有溃疡。

  胃镜检查:对消化性溃疡可作出准确诊断及良性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胃镜检查不仅可对胃十二指肠粘膜直接观察、摄影,还可在直视下取活检作病理和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它对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和良、恶性溃疡鉴别诊断的准备性高于X线钡餐检查。在溃疡太小或太表浅,钡餐检查难以发现;钡餐检查发现的十二指肠球部畸形可有多种解释难以确诊;活动性上消化道出血是钡餐检查的禁忌证,内镜检查可确定其来源和性质。钡餐检查或内镜下看似良性的胃溃疡中,大约5%实际是恶性的,反之少部分看似恶性的溃疡,事实证明是良性的,不作活检难以鉴别。此外,内镜检查还可发现伴随溃疡的胃炎和十二指肠炎。内镜下消化性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偶也呈线状,边缘光整,底部充满灰黄色或白色渗出物,周围粘膜可有充血、水肿,有时见皱襞向溃疡集中。

  胃液分析。

  粪便隐血检查:溃疡活动期,粪隐血试验阳性,经积极治疗,多在1-2周内阴转。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胃十二指肠溃疡

5脾胃不和治疗/预防

  脾胃不和症状预防从饮食注意:

  忌

  1、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忌高脂肪饮食; 3、忌食用过烫、过冷食物。

  宜

  1、宜吃软质流食; 2、宜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脾胃不和症状治疗原则:

  中医认为,治疗原则以平肝清热,育阴潜阳,滋肾涤痰等为主。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脾胃不和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脾胃不和症状描述
2脾胃不和症状起因
3脾胃不和症状诊断/鉴别
4脾胃不和症状检查
5脾胃不和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