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湿可分为寒湿和湿热。湿由脾气虚弱,不能运化以行水,水性凝滞不动,日久腐化,转侵脾土,以成种种湿症之象也。由于脾失健运,饮食不化,水湿郁内,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致成哮喘。其症象面色暗白,皮肤粗糙不润,口唇晦紫而不红活,或痰易动而不化,或食饮稍伤,立即泄泻,或下利清水,或呕吐酸腐,或身体发热而易汗,或四肢倦怠而头重,凡此等症象,均为脾湿症也。
大家都知道,想要尽快恢复健康,除了及时对症治疗并不够,在治疗的同时,建议患者一定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情绪波动也会影响到此病的治疗,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要重视饮食合理,一定要明白该病患者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食用。最后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
来源地址: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youkegailun/854-32-0.html
脾湿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用中医理论来看可能和天生的体质有关系还有就是住在湿气比较大的地方周边湿邪重,平时饮食导致喜欢吃甜的、辛辣的,导致脾胃虚弱。寒湿困脾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湿热蕴脾是指湿热内蕴,脾湿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地址:http://www.zyy123.com/zazhiall/20110102/16958.html
脾湿需要与下列症状进行鉴别:
1、脾虚:脾虚,中医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2、脾阳虚: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又称脾虚寒证。
3、寒湿:寒湿困脾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
4、热湿:湿热蕴脾是指湿热内蕴,脾湿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口中粘腻,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
来源地址:http://www.chinadmd.com/file/3cxtec6wtitsexvieisuvwwx_1.html
脾湿的检查项目如下:
1、血常规检查:在全身体检中是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2、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
3、肝、胆、脾的CT检查:是通过CT对肝、胆、脾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诊断肝胆脾的疾病,适用于这些部位患有疾病的患者。
来源地址:http://www.med66.com/new/201210/gl201210109672.shtml
脾湿的中医治疗方法:
脾湿的治法以苍术、白术为主药,加土炒杭芍、木瓜片、花槟榔、半夏曲、广陈皮、赤茯苓、车前草、炙甘草、乌梅药等药,加水煎成浓汁,乘温服之,定能渗湿起脾也。如伤停水,脾气不能运化,因之生痰饮者,治法宜用消导二陈汤,加炮姜、姜竹茹,炒枳壳,即可导行痰饮,而消食健脾也。
其消导二陈汤方如下∶
茅苍术(一钱) 焦白术(一钱) 广陈皮(钱半) 半夏曲(二钱) 茯苓块(二钱) 炒神曲(二钱)西砂仁(一钱) 炙甘草(五分) 以上各药共享水二茶碗,煎成浓汁四分之三茶碗一次与服。
此药为五岁上下小儿服剂,若一岁上下小儿须减半。如四肢身体面部等处,生有癣及湿疮,是脾湿外出,湿气散化象。切不可皮肤外间用药涂擦,以截遏湿的出路,只可内服清热利湿药,脾间气化一通,湿即随气而散。其皮肤外部无根之湿毒,不用治自能干痂而愈也。
脾湿的预防措施:
脾湿的预防主要通过平时的饮食达到预防的效果。吐跟胃有关,泻跟脾有关。中医认为凡是表现为吐的,统统和胃相关;凡是表现为泻的,统统和脾相关。脾湿,也会导致腹泻,因为湿为阴邪,是要向下走的。这样的腹泻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因为病菌,而是脾胃功能紊乱造成的,所以不应该一见腹泻就使用抗生素。脾和胃经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平时饮食不调,严重时"上吐下泻",说明脾胃都有问题。所以预防脾湿,健脾和养胃是分不开的。
脾运健则湿不内生所以只要平时注意保护脾胃不随便吃生冷、油腻的食物和寒凉败胃的药物就不会有脾湿。预防"脾湿",应先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注意开窗通风,晒被褥,少吃冰冷、甜食,少吃油腻、少饮酒。中医认为,肥胖的人多属痰湿体质,所以更应适当多吃些薏米(可熬粥)、冬瓜、苦瓜、红小豆类食物,以祛痰湿。
来源地址: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youkegailun/854-32-0.html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