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且血与粪便混合

  • 患病部位:腹部,肠
  • 所属科室:内科,消化内科
  • 细分症状:生理性便血且血与粪便混合、病理性便血且血与粪便混合
  • 相关疾病:便血、便秘、消化道出血、大便带血
  • 相关检查:腹腔镜检查、腹部检查、肠胃病检查、肠胃检查
  • 相关药品:复方消痔栓、肾上腺色腙片、痔康片、痔根断片
  • 相关症状:充血、便鲜红血呈点滴状或喷射状、便血、腹泻与便秘交替

1便血且血与粪便混合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便血是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体外。排出的血可呈鲜红色、暗红色或黑色。如果是肠道内部的问题,会看到血和大便混在一起。常见于肠出血和肠癌。常见病有: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等,均由不同病因所引起的不同部位肠缢膜的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甚至坏死。表现为脓血便、血水便甚至鲜血便。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肠系膜动静脉血栓形成,肠扭转、肠套叠等,因肠部膜缺血、坏死、脱落,肠管发钳、水肿和大量浆液渗出,全层肠壁坏死,大量血性液体渗出,可出现腹泻排出暗红色血便。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4年 第2期

2便血且血与粪便混合症状起因

  肠道内部的问题,常见于肠出血和肠癌。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来源资料:《临床医学》 2007年 第12期

3便血且血与粪便混合症状诊断/鉴别

  在高位的小肠出血,看到的就会是砖红色的大便,并且便和血是混合在一起的。大肠癌患者有便血,表现为大便带暗红色血,或黏液性脓血便,或血与大便混合。成年人如出现便血,并伴有下腹坠胀或贫血和消瘦者应警惕大肠癌。大肠癌半数以上位于直肠,直肠长度约15厘米左右,而65%~75%的直肠癌发生在下2/3部位,当直肠癌发展到中、晚期,其便血多为暗红色,表现为持续性、慢性带粘液血便,且常与粪便混合在一起,出现脓血便或混有粪便之粘液血便,有时还伴有血块和坏死组织。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以及肝脏、胆道、胰腺出血时所排出的多为褐色或柏油样便。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资料:《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5年 第5期

4便血且血与粪便混合症状检查

  采取病史给了我们初步印象和启示,同时也指导我们对疾病的性质有一个概念。实验室检查必须以病史及体格检查所了解到的客观材料为依据进行归纳和分析,从中提出几种诊断之可能,然后进一步考虑做那些实检室检查来证实诊断。如:便常规、腹腔镜检查。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来源资料:《国内医药导报》 2010年 第13期

5便血且血与粪便混合治疗/预防

  对于便血,大家一定要摒弃便血无关紧要的观点,出现便血后,尽早到正规专业医院进行专业检查,查清病因,然后再对症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用药若不对症,就有可能加重病情。增强免疫力:要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品,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心情愉快时免疫力会增强。

其实,大家一定要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诊断一下,不要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累及性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远离一些诱发此病的食物建议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如果身体状态允许的话,建议适当做些运动

来源资料:《中华内科杂志》 2001年 第1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便血且血与粪便混合症状描述
2便血且血与粪便混合症状起因
3便血且血与粪便混合症状诊断/鉴别
4便血且血与粪便混合症状检查
5便血且血与粪便混合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