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肝阴虚

肝阴虚

  • 患病部位:腹部,肝
  • 所属科室:中医科,中医内科
  • 细分症状:病后期肝阴虚、非病后期肝阴虚
  • 相关疾病:肝血虚证、产后喘促、蓐劳、特发性震颤、阳虚发热
  • 相关检查:甲种胎儿球蛋白试验、尿睾酮、棘形红细胞、血常规
  • 相关药品:产妇安颗粒、益母草软胶囊、鲜益母草胶囊、产后逐瘀片
  • 相关症状:气血虚弱、血虚、烦热、盗汗、脾胃虚弱、肾阴不足

1肝阴虚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肝阴虚,病证名,又称肝阴不足,指肝脏阴液亏虚的证候。多由气郁化火,肝病及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所致。症见眩晕耳鸣,胁痛目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或手足蠕动,经闭经少等。治宜滋阴养肝为主。肝阴虚不能潜阳,多致肝阳上亢或虚风内动。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资料:《国内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4年 第1期

2肝阴虚症状起因

症状起因

  肝阴虚多由气郁化火,肝病及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所致。

  肝,阴中之阳脏,魂之处,血之藏,筋之主,其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藏血。疏泄指肝对于全身的气机、血液、水道、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宣泄的功能和特性。以保持肝本身功能和其他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条件。肝藏血,指肝具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即“肝主血海”也。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肝疏泄正常、气机调畅、血运畅达、藏血才能保障;反之也只有肝的藏血功能正常,肝血充足,肝木得养,其疏泄始能正常发挥,故前人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肝之藏血,其体为阴,是疏泄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肝本身乃至其他脏腑功能活动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朱丹溪有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何况阳主动,阴主静,人体常居阳动状态之中,精血、阴气最易耗散。故此示人保护阴精,强调养阴在养生、治疗上的重要性。具体对肝脏而言,肝常行疏泄功能,居阳动状态,肝体精血则易耗散而常虚。

  “血液运行上下全赖乎肝,肝阴虚证则不能滋养血脉”。阴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在生理状态下,又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肝阴虚证,营阴亏损,血脉不充,以致血液运行不畅而瘀滞。又因瘀血阻滞,妨碍阴精的化生,可加重瘀血,导致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缓慢,微循环障碍而出现微观血瘀证。

来源资料:《国内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年 第8期

3肝阴虚症状诊断/鉴别

症状诊断/鉴别

  肝阴虚与肝血虚的鉴别诊断:

  1、均为慢性久病,有导致肝阴、肝血不足的病理基础。肝血虚可有失血过多病史。

  2、肝阴虚证全身可有两颧潮红等阴虚内热的证候,有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或眼花,手足蠕动等症。

  3、肝血虚证重在头目、肢体失养表现,有面、舌等颜色淡白,脉细等血虚的特征表现。

来源资料:《国内现代医学杂志》1996年 第2期

4肝阴虚症状检查

  肝阴虚可有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阴血,或生血不足等导致血虚的病因病理基础。一般属慢性病,久病。故肝阴虚证的中医临床检查一般是结合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表现、舌苔、脉象等来具体检查和判断的。另外西医的检查一般是根据具体的临床症状、体征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血压、血脂、血糖、脑部CT等检查项目。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来源资料:《国内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年 第2期

5肝阴虚治疗/预防

  滋阴养血,活血化瘀。这既是对表面症状的治疗又是对病根的治疗。肝阴虚最直接的一个表现就是肝藏血少了,因此滋阴养血应该是最直接的一种治疗方法。肝阴虚是由于肺的营卫能力不足,外邪随虚侵入脏腑,即成病患。而不论是祛风还是滋阴,归根结底都是要治血。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预防肝阴虚需节制饮酒,合理的营养,避免应用损害肝脏的药物也应注意。

来源资料:《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年 第2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肝阴虚症状描述
2肝阴虚症状起因
3肝阴虚症状诊断/鉴别
4肝阴虚症状检查
5肝阴虚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