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压迫症是神经系统常见疾患,它是一组具有占位性特征的椎管内病变。有明显的进展性的脊髓受压临床表现,随着病因的发展和扩大,脊髓、脊神经根,及其供应血管遭受压迫并日趋严重,造成脊髓水肿,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最终将导致脊髓功能的丧失,出现受压平面以下的肢体运动、反射、感觉,括约肌功能以及皮肤营养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劳动能力。
其实,大家一定要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诊断一下,不要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累及性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远离一些诱发此病的食物,最好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如果身体状态允许的话,建议适当做些运动
来源资料:《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1年 第2期
脊髓是高度分化的神经组织,其内部结构并非随意排列,相关神经纤维成束状分布。脊髓的前部由传递运动信息及激发肌肉运动的运动神经组成。脊髓的后部及两侧则由传递感觉信息到大脑的感觉神经组成,如触觉、位置觉、痛觉和冷、热觉。引起脊髓压迫的原因包括六点,有肿瘤、炎症、损伤、脊髓血管畸形、椎间盘突出和其他原因。
1、肿瘤
(1)起源于脊髓组织本身及其附属结构:占绝大多数,包括来自脊神经,脊髓膜,脊髓内胶质细胞,脊髓血管及脊髓周围的脂肪结缔组织的肿瘤,其中近半数(约47.13%)为神经鞘膜瘤,包括少数的神经纤维瘤,其次为脊膜瘤,被认为是恶性的脊髓内胶质瘤仅占10.87%左右,此外,某些先天性肿瘤,如皮样囊肿,上皮样囊肿及畸胎瘤等亦有发生,脊髓硬膜外脂肪组织丰富,因此脂肪瘤的发生亦不少见,肿瘤可发生于椎管腔的任何部位,但神经鞘膜瘤以胸段多见,先天性肿瘤则以腰骶部为多。
(2)起源于脊柱和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亦可侵犯,转移到椎管内而累及脊髓,其中以肺,乳房,肾脏,胃肠道的恶性肿瘤为常见,亦偶见淋巴瘤,白血病侵及脊髓而发生脊髓压迫症状者。
2、炎症
周身其他部位的细菌性感染病灶经血行播散,脊柱邻近组织的化脓性病灶的直接蔓延以及直接种植(“医源性”)等途径,均可造成椎管内急性脓肿或慢性真性肉芽肿而压迫脊髓,以硬脊膜外多见,硬脊膜下和脊髓内脓肿则极罕见,非细菌性感染性脊髓蛛网膜炎,以及损伤,出血,化学性的如药物鞘内注射等和某些原因不明所致的蛛网膜炎,则可引起脊髓与炎性蛛网膜粘连,甚者蛛网膜形成囊肿而压迫脊髓,此外,某些特异性炎症如结核,寄生虫性肉芽肿等亦可造成脊髓压迫。
3、损伤
脊柱损伤时常合并脊髓损伤,而脊柱损伤又可因有椎体,椎弓和椎板的骨折,脱位,小关节交错,椎间盘突出,椎管内血肿形成等原因而导致脊髓压迫。
4、脊髓血管畸形
多因先天性胚胎发育上的异常所致,后天疾患如炎症,损伤,动脉硬化症等能否引起脊髓血管畸形迄今尚无有力的资料证实,脊髓血管畸形造成脊髓功能障碍的原因,除畸形血管的扩张膨胀具有压迫作用外,还因动脉短路,静脉淤血导致脊髓缺血性损害。
5、椎间盘突出
又称髓核突出,亦属较常见的脊髓压迫原因,常因过度用力或脊柱的过伸,过屈运动引起,有谓因打喷嚏或用力咳嗽而导致椎间盘突出者,此乃实属罕见,椎间盘突出亦可因髓核本身的脱水老化所致,可无明显损伤因素,多发生于颈下段,可以同时有一个以上髓核突出,病程长,症状进展缓慢,此乃属脊柱退行性病变的一部分。
6、其他
某些先天性脊柱疾患,如颅底凹陷,寰椎枕化,颈椎融合症,脊柱裂,脊膜脊髓膨出,脊柱佝偻侧突畸形以及严重的肥大性脊柱骨关节炎等均可造成脊髓压迫。
来源资料:《护士进修杂志》 2005年 第4期
脊髓压迫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每年在大多数国家,因车祸、高处坠落、体育运动等致的。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脊髓压迫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脊髓压迫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脊髓压迫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对整个家庭以及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脊髓压迫的鉴别如下:
1、脊髓压迫与非压迫的区别
脊髓压迫症的早期常有根痛症状,因此,需与能引起疼痛症状的某些内脏疾病相鉴别,例如心绞痛,胸膜炎,胆囊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肾结石等,通常是一时性混淆,一般经对症药物治疗和神经系统检查发现有脊髓损害的体征,便可鉴别,当出现脊髓受压体征之后则需进一步与非压迫性脊髓病变相鉴别。
(1)脊髓蛛网膜炎:本病起病缓慢,病程长,症状时起时伏,亦可有根痛但范围常较广泛,缓解期内症状可明显减轻甚至完全消失,脊柱X线平片多正常,脑脊液动力试验多呈现部分阻塞,伴有囊肿形成者,可完全阻塞,脑脊液白细胞增多,蛋白质可明显增高,脊髓造影可见造影剂在蛛网膜下隙分散成不规则点滴状,串珠状,或分叉成数道而互不关联,形态特殊,易于识别。
(2)急性脊髓炎:起病较急,常有全身不适,发热,肌肉酸痛等前驱症状,脊髓损害症状往往骤然出现,数小时至数天内便发展到高峰,受累平面较清楚易检出,肢体多呈松弛性瘫痪,合并有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应与无明显外伤的急性椎间盘突出作仔细鉴别,脊髓炎者脊髓蛛网膜下隙无阻塞,脑脊液白细胞数增多,以单核及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亦有轻度增高,若细菌性所致者以中性白细胞增多为主,蛋白质含量亦明显增高。
(3)脊髓空洞症:起病隐袭,病程长,早期症状常为手部小肌肉的萎缩及无力,病变多见于下颈段及上胸段,亦有伸展至延髓者,多数病例属脊髓胚胎发育异常,病变特征是在脊髓中央管附近有一长形空洞,其周边有神经胶质增生,因此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是病变水平以下感觉分离,即痛,温度觉缺失,触觉及位置,振动觉保存,下肢有锥体束损害体征,根痛少见,皮肤营养改变常很显著,可有家族史,腰穿无阻塞现象,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
(4)脊柱骨关节肥大性改变: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病变以颈下段及腰段最常见,颈段者初期有上肢手部麻木或肩部酸痛,沉重感等症状,棘突或棘突旁有压痛,症状常因颈部位置不当而加重,严重者出现手掌肌群萎缩,弹指(Hoffmann)试验阳性,转动头位时可发生头晕或眩晕等椎基动脉缺血症状,X线平片可见明显骨关节肥大性改变,脊柱生理弯曲消失,呈强直状,腰椎常见侧突,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部分病例可伴有椎间盘突出,蛛网膜下隙呈不完全阻塞现象,脑脊液蛋白质含量亦相应增加。
(5)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为一种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前角细胞,延髓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因此以运动障碍为主,一般无感觉障碍,早期可有根痛,其特征性表现是上肢手部肌肉萎缩和舌肌萎缩,严重者有构音困难,病变以上运动神经元为主时,腱反射亢进,脊髓腔无阻塞,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正常。
(6)脊髓压迫症合并几种少见的临床症状:
①压迫病变在高位颈段时,常伴有脑神经麻痹,特别枕大孔区脊颅型肿瘤,如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耸肩无力,当三叉神经脊髓束受压迫时则有头面部痛觉减退,角膜反射减弱,偶见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脊髓肿瘤同时伴有位听神经瘤者,
②水平眼震亦多见于脊颅型肿瘤,由于压迫内侧纵束(该束主要协调眼球运动,可自中脑下达T1水平),或因病变影响小脑,或血循环障碍导致水肿等,
③脊髓肿瘤伴有视盘水肿,以腰骶部肿瘤较常见,但总发生率并不高,临床检查除发现脑脊液蛋白质增高外,颅内并无异常,肿瘤切除后视盘水肿消失,可能原因为肿瘤影响了脑脊液吸收或同时伴有脑脊髓病理性分泌增加所致。
上述少见情况,在鉴别诊断时宜注意。
2、脊髓压迫平面定位
早期的节段性症状,如根痛,感觉过敏区,肌肉萎缩以及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均有助于压迫平面的定位,因此必须熟悉脊髓节段与脊柱关系,脊髓节与支配的肌肉,各浅反射和肌腱反射中枢的节段位置,此外感觉障碍平面对定位亦属重要,一般说,感觉减退较轻区与感觉过敏带之间的界线,代表受压节段的上缘,而能引起防御反射区域的上界常可代表脊髓受压的下缘,脊髓造影或CT,MRI检查则可准确做出定位诊断。
3、髓内压迫与髓外压迫的鉴别
临床症状出现的顺序可作鉴别的参考,如根痛,运动,感觉障碍的向心与离心发展,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早晚等等,但仅凭临床鉴别,有时难免出现较大误差,因此手术前还得靠脊髓造影,CT或MRI检查来确定(表1)。
4、确定压迫病因性质
对病变性质的分析,有助于手术前准备和预后估计,一般髓内或髓外硬脊膜下压迫以肿瘤为最常见,髓外硬脊膜外压迫,则多见于椎间盘突出,腰段,颈下段多见,常有外伤史,炎性压迫,如硬脊外脓肿,发病快,伴有发热等其他炎症特征,血肿压迫,常有外伤史,症状,体征进展迅速,转移性肿瘤,如肉瘤,淋巴肉瘤等,起病较快,根痛明显,脊柱骨质常有明显破坏,综合病史,临床体检和辅助检查资料,认真分析,多数病例手术前可得出正确诊断。
来源资料:《中华骨科杂志》 1999年 第3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脊髓压迫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有些人会不以为然,但脊髓压迫对身体来说是有极大损伤的。脊髓压迫常发发生于工矿,交通事故,战时和自然灾害时可成批发生。伤情严重复杂,多发伤、复合伤较多,并发症多,合并脊髓伤时预后差,甚至造成终生残废或危及生命。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多加注意,以免患有脊髓压迫及其他疾病。
如有脊髓压迫患者,应及时送往医院做检查。
脑脊液检查:腰椎穿刺测定脑脊液动力变化和常规,生化学检查是诊断脊髓压迫症的重要方法。
1、脑脊液动力改变
当压迫性病变造成脊髓蛛网膜下隙阻塞时,颅内压不能传递到阻塞水平以下的脊髓蛛网膜下隙,因此出现阻塞水平以下的脊髓蛛网膜下隙压力低下,有时甚至测不出,偶见压力正常甚至升高者,这多属部分或没有阻塞的病例,完全阻塞者压力一般均低,且不见脑脊液平面的波动,脑脊液压力的病理性改变对诊断脊髓压迫症和蛛网膜下隙阻塞意义很大。
脑脊液动力检查大致有3种结果:
①脊髓蛛网膜下隙无阻塞;
②部分阻塞;
③完全阻塞,马尾部病变(肿瘤)作腰椎穿刺时针头有刺入肿瘤的可能,这时得不到脑脊液,若有液体可能为肿瘤囊液,颜色一般呈黄色,较黏稠,其压力不受动力试验的影响,不要误认为是蛛网膜下隙的完全阻塞,此时应选择上一个或两个椎间隙重新穿刺,如获得脑脊液,则可借此判断病变部位,肿瘤体积的大小是导致蛛网膜下隙阻塞的主要因素,但肿瘤周围的蛛网膜是否有粘连亦有重要影响,此外,胸椎的管腔比腰段和颈下段为狭小,同样大小的肿瘤在胸段比腰段,颈段更早引起完全性阻塞。
2、脑脊液细胞计数
一般均在正常范围,炎性病变者多有白细胞增加;肿瘤有出血坏死者红细胞和白细胞可有增加。
3、脑脊液颜色与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含量少者无色透明,蛋白质含量高者呈淡黄至橘黄色,其定量每百毫升中自数百毫克至1g以上,放置一旁可自行凝固,称自凝现象,脊髓压迫症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多少与脊髓蛛网膜下隙阻塞的程度,阻塞时间和阻塞水平的高低有关,一般阻塞越完全,阻塞时间越长,阻塞水平越低,蛋白质的含量也越高,肿瘤性压迫比非肿瘤性压迫蛋白质含量高,尤其是神经鞘膜瘤,多生长在蛛网膜下隙,其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又比其他类型肿瘤为高,脊髓压迫症引起脑脊液蛋白质含量的增高,亦可因为脊髓供应血管受压迫而淤血缺氧,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蛋白质渗出增加;还可因蛛网膜下隙阻塞,使远侧的脑脊液不能参与正常的循环,少量被吸收而浓缩所致。
应该指出,腰椎穿刺作脑脊液动力学检查时,由于可能引起肿瘤位置的移动(如神经鞘膜瘤),使脊髓压迫症状突然加重或疼痛加剧,事前必须估计到。
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判断脊髓病变并不困难,但要精确地确定病变部位,程度和性质却非易事,尽管临床上某些有价值的病灶性体征可供定位诊断,但误差还是常有的,对病变程度和性质的判断与实际情况差距就更大些,因此,一般均需作进一步检查,特别是当考虑施行手术或做放射治疗之前,选择适合的辅助检查是不可缺少的。
影像学检查
1、脊柱X线摄片
正位,侧位,必要时加摄斜位,脊柱损伤重点观察有无骨折,错位,脱位和椎间隙狭窄等,良性肿瘤约有50%可有阳性出现,如椎弓根间距增宽,椎弓根变形或模糊,椎间孔扩大,椎体后缘凹陷或骨质疏松和破坏,转移性肿瘤常见骨质破坏,病程早期可无任何变化,病程越长骨质改变出现率越高,程度亦重。
2、磁共振成像(MRI)
能清楚地显示各不同轴线的断层图像,提供较清晰的解剖结构层次,对脊髓病变的部位,上,下缘界线,位置及性质能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是诊断脊髓病变最有价值的工具。
3、CT
分辨力较高者肿瘤小于5mm便能检出,图像较清晰,能确切显示肿瘤位置和肿瘤与脊髓的关系。
4、脊髓造影
无MRI,CT设备的医疗单位,可借此帮助诊断。
5、核素扫描
应用99mTc,或131I(碘化钠)10mCi,经腰池穿刺注入,半小时后作脊髓全长扫描,能较准确判断阻塞部位,患者痛苦较小,反应亦少。
来源资料:《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4年 第9期
脊髓压迫的治疗原则是去除压迫病因。手术则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病死率极低,而效果大多良好,因此,应早期诊断,及时手术。良性肿瘤如神经鞘膜瘤、脊膜瘤、皮样及上皮样囊肿、脂肪瘤和椎间盘突出等,一般均能彻底切除。应用显微手术对髓内肿瘤如室管膜瘤、囊性变胶质瘤等,亦能全切除或大部切除。单纯的静脉血管畸形亦有完全切除的例子。因此不能过于保守。对晚期患者或肿瘤难以全切除者,作椎板减压术常可获得短期疗效。凡存在两个以上压迫,病变不能一次手术切除者,原则上应先解除高位压迫,术前对高位压迫定位不够明确或低位压迫比高位压迫严重者例外。手术后应积极辅以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加强护理,以加快脊髓功能的恢复。对年迈及瘫痪患者应注意防治肺炎、压疮和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晚期患者多因此类并发症致死,必须有足够的重视。
脊髓压迫预后的决定因素很多,如病变性质,解除压迫可能性及程度,如髓外硬膜内肿瘤多为良性,手术切除预后良好;髓内肿瘤预后较差,通常受压时间愈短,脊髓功能损害愈小,愈可能恢复,急性脊髓压迫因不能充分发挥代偿功能,预后较差,治疗主要是预防各种原发病对脊髓的压迫损伤,提倡早期手术解除脊髓压迫;应尽早选用神经营养代谢药,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E,胞磷胆碱,ATP,辅酶A以及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或可部分改善脊髓的功能。
来源资料:《中国肿瘤临床》 2000年 第12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