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力或者说容易疲劳, 是一种症状。引起全身疲劳的原因有很多,如某些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等)、心理问题(如抑郁症)或生活问题(如睡眠不足)等等。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疲劳
1.现代人们长时间在办公室不活动,整日看电脑会引发颈椎病,而颈椎病的症状之一就是全身疲劳。
2.心衰病人因进食少、镁摄入少,提供能量的ATP不能被激活,故有疲劳现象。
3.疲劳是甲状腺机能减弱病人的起初症状,也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的常见症状。
4.产后大出血引起休克而致的席汉氏综合征,主要表现就是易疲乏、闭经、消瘦,这是因为脑垂体前叶机能减退所致。
5.脑垂体前叶机能亢进所致的肢端肥大症患者也常感疲乏和四肢无力。
6.最明显的疲乏无力见于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患者的神经肌肉间传导障碍,故其横纹肌极易疲乏,稍经活动,即迅速呈现无力状态,持续而迅速的动作更易引起疲乏,疲乏感往往晨轻晚重,补充氯化钾后乏力可减轻。
7.白血病病人因同时存在贫血,故亦常感疲劳。
8.除白血病外很多恶性肿瘤的早期常表现为疲劳症状,但同时伴有其它该肿瘤的常症状,如肺癌常有咳嗽、咯血、胸痛等症状。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疲劳
诊断
疲劳是由于饮食太淡、睡眠不足、饥饿等引起的身体亚健康状态,出现疲劳时应了解出现症状的时间长短,工作强度,休息睡眠状况,既往健康状况,有无毒物接触史,有无其他伴随症状等。
鉴别
1.紧张性疲劳
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导致身体处于疲劳的亚健康状态,严重的形成紧张性睡眠障碍。疲劳测试中,正常范围60-80,超出80为疲劳。可有精力不足,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失眠等表现。
2.运动性疲劳
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力竭是疲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疲劳时继续运动,直到肌肉或器官不能维持运动,即为力竭。躯体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变。人体的各个部位,从中枢大脑皮层细胞到骨骼肌基本收缩单位都能产生疲劳。根据研究结果,将躯体性疲劳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中枢疲劳是指缺乏动机、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或募集发生改变。外周疲劳包括接点传递、肌肉点活动和肌肉收缩活动能力下降。这里仅阐述躯体性疲劳。
3.情绪性疲劳
是指人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工作活动,伴随着肌体生化方面的变化,中枢局部神经细胞由于持续紧张而出现遏制,致使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情绪性疲劳的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变。人体的各个部位,从中枢大脑皮层细胞到骨骼肌基本收缩单位都能产生疲劳。
4.听觉疲劳
只是暂时性的生理现象,听觉器官没有受到损害。若长年累月在强噪声条件下工作,内耳听觉器官经常受到强噪声刺激,这种听觉疲劳就会固定下来,不会再恢复正常,就产生了长期性的听力下降或听阈偏移。这种现象称为噪声性耳聋。
5.眼疲劳
是一种眼科常见病,它所引起的眼干、眼涩、眼酸胀,视物模糊甚至视力下降直接影响着人的工作与生活。眼疲劳主要是由于人们平时全神贯注看电脑屏幕时,眼睛眨眼次数减少,造成眼泪分泌相应减少,同时闪烁荧屏强烈刺激眼睛而引起的。它会导致人的颈、肩等相应部位出现疼痛,还会引发和加重各种眼病。
来源资料:《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1993年 第2期
1.病史
了解出现症状的时间长短,工作强度,休息睡眠状况,既往健康状况,有无毒物接触史,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如发热、长期腹泻、食欲缺乏。妊娠等情况。
2.体格检查
注意体温,营养状况,皮肤黏膜有无黄染。肝掌、蜘蛛痣,淋巴结是否肿大;甲状腺是否肿大、有否杂音,心肺功能,肝、牌是否肿大,有无压痛、叩痛,四肢有无水肿,下肢静脉曲张有无等。
3.实验室检查
(1)化验
凡血液、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大都要依赖血、骨髓检查及血糖、血中内分泌激素等生化及放免检查,肝、肾功能测定等。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选择适当的化验检查。
(2)器械检查
心电图、X光、超声、CT、肾图等检查对了解心、肺、肾、肝等脏器功能及结构有重要价值。
来源资料:《国内中医药科技》2002年第3期
过度疲劳的治疗
1.对症处理:
对脑力疲劳科学地使用大脑,设法提高用脑效率,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进行积极休息;心理疲劳,千万不要滥用镇静剂、安眠药等,应找出引起感情忧郁的原因,并求得解脱,使心理恢复平衡;对病理性疲劳,应及时找医生检查和治疗,病因消除了,疲劳也就不存在了。
2.补充饮食:
注意饮食营养的搭配,对选择食用含蛋白质、脂肪和丰富的B族维生素食物,如豆腐、牛奶、鱼肉类等;多食水果、蔬菜和适量饮水亦有助于消除疲劳。
3.休息恢复:
每天都要留出一定的“喘气”和休息时间建议的方法是躺下来放松肢体,或安枕大睡,往往一觉醒来倦意全消。另外,听音乐、练书法、绘画、散步等也有解除生理疲劳之功效。
运动性疲劳的预防
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来说又是一种保护性机制。但是,如果人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前一次运动产生的疲劳还没来得及消除,而新的疲劳又产生了,疲劳就可能积累,久之就会产生过度疲劳,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如果运动后能采取一些措施,就能及时消除疲劳,使体力很快得到恢复,消耗的能量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甚至达到超量恢复,就有助于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来源资料:《国内运动医学杂志》 1998年第4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