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血瘀是指因气的运行郁滞不畅,以致血液运行滞涩或障碍,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一般来说,气滞而血瘀与肝关系密切,血瘀而气滞则与心密切相关。气滞血瘀可见胀满疼痛,瘀斑,以及积聚癥瘕等病证。若邪阻肺气,宣降失司,久则可致心、肺气滞血瘀,而见咳喘,心悸,胸痹,唇舌青紫等症。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来源地址:http://www.med66.com/new/3a68a2010/201078zhangz174229.shtml
气滞血瘀多由情志内伤,气机阻滞,影响及血;或因闪挫外伤,伤及气血,因而气滞和血瘀同时形成所致。气滞血瘀症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气滞血瘀是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也是慢性病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所以又有“久病必有瘀”的说法。很多女性都有或轻或重的妇科病,多半也都是由“气血淤滞”造成的。
虽然坐在办公室里没有风吹日晒,但是却有另外一种无形的杀手在伤害我们的身体、破坏我们的气血——那就是久坐不动的工作姿势。久坐不动还会使用我们女同胞形成气滞血瘀的体质。这种体质容易导致气血不足,从而使女性出现皮肤差,色斑多的情况。
来源地址:http://www.med66.com/new/3a68a2010/201078zhangz174229.shtml
气滞血瘀以病程较长和肝脏经脉部位的疼痛为辨证要点。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见性情急躁,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气为血帅,气滞则血凝,故见痞块疼痛拒按,以及妇女闭经痛经,经色紫暗有块,乳房胀痛等症。脉弦涩,为气滞血瘀之征。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性情急躁,并兼见痞块刺痛拒按,妇女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乳房痛胀等症,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弦涩。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来源地址:http://www.med66.com/new/40a185aa2010/2010127yuchan11316.shtml
气滞血瘀的血液辅助检查方法:
血液检查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是指“通过血液分析检查,确定人体贫血、胆固醇、糖尿病、各种感染、肾功能、钙、肝功能、血液疾病及躯体异常等情况的检查。它是医院最常见的化验内容之一。血液检查应由医嘱指定,医生使用检查结果明确或支持诊断,监督或决定治疗手段,并对未确定的病情作出筛查。
血液检查的临床意义: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气滞血瘀、软弱无力疲乏、困倦,皮肤、黏膜苍白,心悸,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症状的人群。
血液检查的检查过程:
1、用蘸有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的脱脂棉,(边讲解边演示)对将要取血的部位(如指尖)进行消毒。
2、用已消毒的针尖刺破指尖的皮肤。
3、挤出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载玻片上。
4、另取一片载玻片作推片,将推片自血滴左侧向右移动。
5、当血滴均匀地附着在两片之间后,再将推片向左平稳地推移(两片成30~45度夹角)。
6、推出均匀的血膜。
来源地址:http://www.med66.com/new/201210/gl201210109672.shtml
气滞血瘀的中成药方:
1、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导滞。
2、方药:丹参15克,赤芍15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泽兰10克,王不留行30克,没药10克,白芷10克。有炎症者加败酱草,蒲公英。痛者加元胡,乳香等。
3、治愈多方面配合:例如平时不要久坐,注意卫生,保持心情舒畅等。
气滞血瘀的预防措施:
1、运动锻炼: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各种舞蹈、太极拳、八段锦、动桩功、长寿功、内养操、保健按摩术,均可实施,总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动,以助气血运行为原则。
2、药物养生:可选用活血养血之品,如地黄、丹参、川芎、当归、五加皮、地榆、续断、茺蔚子等。
3、精神调养:血瘀体质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营卫流通,有利血瘀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瘀倾向。
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症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
来源地址:http://www.chinadmd.com/file/oxpppvcpceucwxv3z66ezepc_1.html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