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粘膜疹

粘膜疹

  • 患病部位:全身,皮肤、免疫系统
  • 所属科室:皮肤性病科,性病科
  • 细分症状:早期粘膜疹、中期粘膜疹
  • 相关疾病:梅毒、潜伏梅毒、梅毒肾病、玫瑰糠疹
  • 相关检查:梅毒血清试验、脑脊液检查、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
  • 相关药品:水剂青霉素、四环素、苄星青霉素、红霉素
  • 相关症状:会阴溃疡、外阴皮肤肿胀、硬下疳、淋巴结肿大

1粘膜疹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粘膜疹是二期梅毒的典型症状,皮疹初发时为淡红色,渐呈暗红色或古铜色,不痛、不痒、皮疹大小不一、数目较多、对称分布、孤立而散在,多发生于胸部、腹部、躯干侧面与背部,但面部很少发生。身体虚弱与营养不良的患者可发生梅毒性脓疱疹,常伴发高热及全身症状。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粘膜疹

2粘膜疹症状起因

症状起因

  粘膜疹症状常见于梅毒,梅毒可分为先天性梅毒和后天性梅毒。后天性梅毒主要通过性交直接传染,部分为间接接触传染,即共用衣服、毛巾、牙刷、剃刀、餐具等传播。胎盘、输血及哺乳亦可传播。梅毒的发病与梅毒螺旋体在体内大量繁殖及其引起宿主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梅毒螺旋体感染后可潜伏在体内,在免疫力下降的时候发病。

  梅毒的传播途径:

  直接传播。梅毒患者是传染源,传播性强感染率高,通常在感染后7-60天发病。未经治疗的梅毒病人,在第一年内传染性最强,病人的皮肤、黏膜损害表面有大量梅毒螺旋体。因此凡和这些病人有性接触时(包括同性恋),皮肤和黏膜接触到病压倒损害处,都可传染上梅毒。

  间接传播。与梅毒病人接吻、握手。或接触到梅毒病人沾污的物品、用具而被感染,如接触梅毒患者污染的衣被、食具、毛巾、脚布,脚盆甚至于厕所的马桶圈等,均可引起梅毒。外伤感染。梅毒病菌可经皮肤或黏膜上的小小破裂伤口侵入体内,经过潜伏数日病菌繁殖到足够的数目便开始发病,因此要谨慎对待破裂的伤口。

  胎盘感染。患梅毒的孕妇,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儿受到感染,多发生在妊娠4个月以后,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或分娩胎传梅毒儿。

  粘膜疹的病因机制:

  由于局部免疫反应,部分螺旋体被消灭,局部损害逐渐消退,成为一期潜伏梅毒,硬下疳消退后约6周,潜伏的螺旋体大量繁殖,进入血液循环,侵人多种组织内,全身皮肤粘膜广泛出现梅毒疹即粘膜疹,成为二期梅毒。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粘膜疹

3粘膜疹症状诊断/鉴别

症状诊断/鉴别

  粘膜疹的诊断一般通过患者体征即可初步判断,皮肤黏膜有玫瑰色斑疹、斑丘疹、丘疹、脓疱、扁平湿疣以及唇、口腔黏膜、龟头、小阴唇内侧等黏膜斑,其他有脱发、脱毛、色减或色沉斑等。这种损害的特征是损害呈多形性,除扁平湿疣外损害广泛对称分布,发生发展缓慢,无明显瘙痒等自觉症状,传染性强,不经治疗可自行消退且不留痕迹。但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梅毒病毒即可确诊。同时,粘膜疹应注意同玫瑰糠疹、多形性红斑、花斑癣、银屑病、体癣等鉴别诊断。

  若病人有不洁性交史,梅毒的可能性更大。此时应进行实验室检查临床常用的螺旋体检查法为暗视野映光法,梅毒螺旋体的螺旋紧密规则,折光强,运动活泼,易于辨认。发现梅毒螺旋体对一期梅毒诊断很有帮助,特别是已出现下疳而血清梅毒反应未转为阳性前更有诊断意义。

  粘膜疹的鉴别诊断:

  玫瑰糠疹: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是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大小不等,数目不定玫瑰色斑片,其上有糖状鳞屑,自觉瘙痒。有自限性,一般持续6~8周而自愈。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风癣”相类似。

  玫瑰糠疹: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是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大小不等,数目不定玫瑰色斑片,其上有糖状鳞屑,自觉瘙痒。有自限性,一般持续6~8周而自愈。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风癣”相类似。

  花斑癣:一般无自觉症状,但当劳动、日晒或多汗时可有瘙痒痒感。男性较为多,冬隐夏发。皮疹好发于有皮脂腺的部位,如躯干、颈部、上臂、腹部及面部,亦可累及臀部、腋窝及腹股沟。皮损为粟粒、黄豆及到蚕豆大圆形或类圆形斑疹,反光性强,表面覆以极薄的糠秕样鳞屑。多数患者的皮损弥漫、对称,斑疹与皮肤取平或起,境界清楚。

  银屑病: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易于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特征性损害为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青壮年发病最多,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春冬季易发或加重,夏秋季多缓解。病因和发病机理未完全明确,研究发现,本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感染链球菌、免疫功能异常、代谢障碍及内分泌变化等有关。临床上有四种类型:寻常型、脓胞型、红皮病型和关节病型。寻常型银屑病最常见,病情较轻。本病呈慢性经过,治愈后容易复发。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梅毒#.E8.AF.8A.E6.96.AD.E5.92.8C.E9.89.B4.E5.88.AB.E8.AF.8A.E6.96.AD

4粘膜疹症状检查

  粘膜疹作为二期梅毒的典型症状,需及早的诊断治疗,起确诊需要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包括梅毒螺旋体检查、梅毒血清反应检查、苍白螺旋体检查和脑脊液检查等。

  (1)苍白螺旋体检查:

  是梅毒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方法,为梅毒实验室诊断的有力证据。检查方法为:①暗视野检查;②涂片染色检查;③免疫荧光检查 ④家兔感染试验(RIT);⑤组织切片染色检查。

  检查结果:一期梅毒病变中阳性;二期梅毒皮肤、黏膜病变或血液中阳性,检出率为80%~85%;晚期梅毒皮肤、黏膜病变或血液中多为阴性。

  (2)梅毒血清试验:

  也称梅毒血清反应,是梅毒免疫学检查的主要手段,为梅毒实验室诊断的重要指征本试验或临床应用于常规诊断;也适于在大量人群中进行筛选检查;或用来观察疗效;判断是否复发或再感染;用于早期诊断(如RPR试验);用作定量试验,以测定患者的反应素强度,并排除前带现象;鉴别早期或晚期潜伏梅毒;鉴别胎传梅毒与被动反应素血症;若采取脑脊液作VDRL试验,也有助于神经梅毒的诊断。检查结果为:

  ①一期梅毒:早期阴性,后期阳性,阳性率为53%~86%。一般在感染后4周内,有时5~6周,VDRL(USR)试验阴性,至6~8周后阳性率可达90%~100%。而FTA-ABS试验于第2周即呈阳性。

  ②二期梅毒:不论何种试验,阳性率均达95%~100%,未治疗者阳性率或滴度更高。阳性几率达100%,且为强阳性,如出现阴性则表示病人抵抗力低,无反应能力,预后较差。二期复发梅毒阳性率为60%~100%,且滴度高(至少1∶60),复发愈早,阳性率愈高。

  ③晚期梅毒:阳性率降低,未治疗者血清反应素试验为70%~80%,特异性抗体试验为93%~100%。心血管梅毒阳性率为80%~96%,麻痹性痴呆阳性率可达100%。一般而言,感染时间愈长,阳性率愈低。

  (3)脑脊液检查:

  苍白螺旋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后,可通过检查脑脊液检查细胞计数、蛋白测定、螺旋体检查、螺旋体DNA、反应素试验和特异性抗体试验。如条件许可,可行脑脊液VDRL(CSF-VDRL)试验、CSF-FTA-ABS试验或CSF-TPHA试验,还可检查苍白螺旋体DNA。应用免疫印迹试验、19s-IgM-FTA-ABS试验、IgM-SPHA试验、IgM-Captia试验及CSF单克隆IgM抗体试验等,特异性均很高。检查指征为驱梅治疗后1年的早期梅毒;病期不明的梅毒或晚期梅毒;复发梅毒(不论临床复发或血清复发);病程超过2年且未经治疗的梅毒,所有潜伏梅毒患者。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梅毒肾病

5粘膜疹治疗/预防

  治疗

  (1)青霉素类:首选苄星青霉素,若无该药时,水剂青霉素也可作该药替代药物。常用剂量为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2~3次;APPG 80万U/d,肌内注射,连续l0~15天,总量800万~1200万U;水剂青霉素G 120万U/次,肌内注射,3次/d,连续20天,总量3600万~7200万U。

  (2)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用以下药物:盐酸四环素0.5g,口服,4次/d,连服15天(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红霉素,用法同四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0.1g,口服,2次/d,连服15天。

  预防

  同预防其他传染病一样,首先应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反对不正当的性行为,其次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追踪病人的性伴侣,包括病人自报及医务人员访问的,查找病人所有性接触者,进行预防检查,追踪观察并进行必要的治疗,未治愈前配偶绝对禁止有性生活;

  (2)对可疑病人均应进行预防检查,做梅毒血清试验,以便早期发现新病人并及时治疗;

  (3)发现梅毒病人必须强迫进行隔离治疗;

  (4)对可疑患梅毒的孕妇,应及时给予预防性治疗,以防止将梅毒感染给胎儿;未婚男女病人,未经治愈前不能结婚;

  (5)对已接受治疗的病人,应给予定期追踪治疗。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粘膜疹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粘膜疹症状描述
2粘膜疹症状起因
3粘膜疹症状诊断/鉴别
4粘膜疹症状检查
5粘膜疹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