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湿热

湿热

  • 别名:体内湿热
  • 患病部位:腹部,脾胃
  • 所属科室:内科,风湿科
  • 细分症状:脾胃湿热(湿热蕴脾)、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肠道湿热
  • 相关疾病:湿疹、石淋、痢疾、黄疸
  • 相关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粪便红细胞、尿常规、肝功能检查
  • 相关药品:川厚朴、陈皮、木香、苍术、法半夏
  • 相关症状:口苦、口干、渴不欲饮、面赤唇红、口舌生疮

1湿热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湿热温病,乃湿与热邪相兼为患,其治疗原则是解决湿与热的矛盾,为此,专家指出:“湿热浊气,交扭混乱……必日分消。”明确指出治湿热温病,当分解湿热之邪。古文献中又云“热自湿中而来,徒进清热不应”、“脘闷便泄属湿邪,先治湿”等,进一步指出了湿热为患,当以祛湿为先,祛湿孤热,热孤则易清。

  祛湿之法,理气为先,气机流畅,则湿不易聚,故前人有“治湿不理气,非其治也”之说。据湿热所犯病变部位,有理肺气、运脾气、通膀胱、利三焦之气等不同。治上焦之湿,“莫如治肺,以肺主一身之气化也”,“肺不肃降,湿阻上焦,当开气分除湿”,“湿温阻于肺卫……当清上焦,湿走气自和”;治中焦之湿,宜苦温运中,或用开泄,或用苦泄,指出湿阻中焦阳气,“气阻不爽,仍以通为法”,“湿郁脾胃之阳,……宗古人导湿分消”,“当用苦泄,……随证治之”,或“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下焦湿热,治当通利膀胱之气,指出“湿热下注淋浊,当分利”,正所谓“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由此可见,治湿三焦法度井然。要特别指出的是,患者治疗时还应更注重通利三焦之气,开上、运中、渗下,给湿邪以出路,为此有用“杏、朴、苓”治三焦之湿寓法于药例,指出“开上郁,佐中运,利肠间,亦是宣通三焦也”。

来源资料:《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第11卷第1期

2湿热症状起因

  湿热产生原因,强调内湿、外湿互引。外湿的形成,与季节、气候条件、居住环境等密切相关,并指出“长夏湿热交迫”、“长夏湿热令行”、“长夏阴雨潮湿”等,说明长夏季节雨多湿重的气交变化,易生湿热病邪;又云“吾吴湿邪害人最广”、“粤地潮湿,长夏涉水,外受之湿下起”等,指出江南及沿海地区,地势低下,气候潮湿,更或兼起居不慎、淋雨涉水等因素,湿热之邪每易为患。内湿是湿温病形成的内在因素,其病因强调“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酒客湿胜”、“酒客中虚”、“酒肉之湿助热,内蒸酿痰”等,可见脾不健运,或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则易形成内湿。湿热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医学文献中更强调内湿、外湿互引,指出“外邪入里,里湿为合”、“长夏外受暑湿,与水谷之气相并”。

  湿热之邪蕴结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院腹痞闷,呕恶纳呆;脾主肌肉,湿性重着,牌为湿困,故肢体困重;湿热下注则大便搪泄,小便短赤;湿热内蕴脾胃,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故面目发黄,色鲜明如橘,皮肤瘙痒;湿遏热伏,热处湿中,湿热郁蒸,故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香红苔黄腻,脉儒数为湿热内盛之征。

来源资料:《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第11卷第1期

3湿热症状诊断/鉴别

  诊断湿热之时,既要分清三焦的不同部位所在,又强调不可勉强分割三焦,须知湿热易弥漫上、中、下三焦,常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呕恶腹胀、两便不利等三焦症状并见,为湿热温病的开上、运中、渗下治疗的综合运用提供了立法依据。

  1、上焦湿热证。包括肺、心包、咽喉及头面诸窍等部位。“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湿热壅塞头面清窍可见耳聋、鼻塞、咽喉肿痛等症;又湿阻上焦,肺不肃降,可见“舌白、头胀、身痛、肢疼、胸闷不食、溺阻”、“湿温阻于肺卫,咽痛,足跗痹痛”、“再有一种白,小粒如水晶色者,此湿热伤肺”等湿热郁阻肺卫证;湿热外蒙清窍或蒙蔽心包,又可见神识昏蒙、神呆、耳聋等症。

  2、中焦湿热证。脾胃是湿热为患的病变重心,湿热郁阻中焦,其临床表现叶氏指出:“湿邪中伤之后,脾胃不醒,不饥不渴”、“舌黄脘闷,秽湿内著”、“脉缓,脐上痛,腹微膨,便稀尿短不爽,此乃湿郁脾胃之阳”、“舌上白苔粘腻,吐出浊厚涎沫,口必甜味也,为脾瘅病。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搏”、“舌苔不燥,自觉闷极者,属脾湿盛也”等,由此可见,中焦湿热证的诊断常以脘闷、腹胀、不饥、便溏、苔腻、脉缓等为依据。

  3、下焦湿热证。包括大、小肠及膀胱等部位的病证在内,“湿热下注,溺痛淋浊”、“湿热壅痹,致小肠火腑失其变化传导之司,二便闭阻”等,意则:湿热郁阻大肠,则大肠传导失司而见便秘;湿热下注小肠,则小肠泌别失职;下注膀胱,则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畅甚或不通。

来源资料:《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第11卷第1期

4湿热症状检查

  湿热可见于黄疸、痢疾、泄泻、鼓胀、暑温、湿温等多种疾病,起病有急缓,病势缠绵,病多难治。由于湿热证病机复杂,临床多有误治而使病情加重者。湿热证虽有外邪致病的病因,然其本在于土德不足,脾虚生湿,湿阻气机而化热,终成湿热互结之证。其病机由于脾主运化水湿,脾气亏虚,失其健运则生湿;湿为有形之邪,属阴、属寒;湿阻气机,气有余则化热;热为有形之邪,属阳、属热。脾属本虚,湿热为标实,如此虚、实、阴、阳、寒、热,实质不同的病机矛盾交织蕴结在一起,又可在不同的病位出现不同的疾病,故成为棘手难治之证,稍有不慎,极易出现失治、误治。

  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皆是湿邪为患,常因体质强弱、阳气盛衰而有寒湿、湿热的不同。若素体阳盛,感受湿邪易从热化而为湿热;若素体阳虚,感受湿邪则易从寒化而成寒湿证。“阳盛则火化,化为湿热;阴盛则水胜,化为寒湿”(《医贯》)。“若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此外感湿邪,心易于化热;若内生湿邪,多因膏粱酒醴,心患湿热、湿火之症。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阴,若外感湿邪,不易化热;若内生之湿,多因茶汤生冷太过,必患寒湿之症。”

来源资料:《中国中医药报》第3805期

5湿热治疗/预防

  辛开苦降法是治疗湿热病的常用方法,自清代以来,后世医学家在临床中多有发挥,将该法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拓展,在临证时随证加减,用之于临床屡见应验,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三仁汤组成为: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方中 以三仁为君,开上、畅中、渗下,通利三焦气机。其中半夏、厚朴辅助白寇仁辛开苦降,燥湿行气以畅中。

  中焦篇运用辛开苦降法较多:《温病条辨中焦篇 第三十八条》云: 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 “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方剂组成:黄连二钱,栝蒌三钱,枳实二钱,半夏五钱。得水则呕。方中以黄连、栝蒌,清在里之热痰;半夏除水痰而强胃;加枳实者,取其苦辛通降,开幽门而引水下行也。

  由于风湿热的发病与链球菌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预防链球菌感染是预防风湿热的重要环节。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加强儿童、青少年的保健和卫生宣教工作,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意居住卫生,因地制宜地做好防寒、防潮工作,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2)对猩红热、急性扁桃体炎、咽炎、中耳炎和淋巴结炎等急性链球菌感染,应予积极彻底地治疗,以免引起风湿热的发作。抗生素中以青霉素为首选。

  (3)清除慢性病灶,对反复感染的扁桃体,应在风湿活动停止后2~4个月,予以手术摘除。手术前后用青霉素预防感染的发作。对鼻窦炎、严重龋齿等链球菌感染的病灶,也应同样予以彻底清除。

  (4)曾患过风湿热的患者,应积极预防链球菌的感染。一旦再有感染,宜早期应用足量抗生素,治疗时间宜适当延长。一般可用青霉素40万单位~8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2次,疗程7 ~10天。继以长效青霉素120万单位,每月肌肉注射1次以防止再感染。或用红霉素250mg ,每日2次。或用磺胺嘧啶,体重在30kg以下者每日0.5g,30kg以上者每日1.0g。其他抗生素如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也可应用。中药制剂如金莲花片、复方穿心莲片、双黄连注射液等,对防治链球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也有较好疗效。

来源资料:《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年第8期

6湿热预防

  1.日常保健

  湿热证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饮食上少吃甜食、甘甜饮料、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少喝酒(湿热之性最大)。少吃肥甘厚味。饮食清淡祛湿。特别要戒除烟酒。多食祛湿的食物。多食祛湿的食物如绿豆、冬瓜、丝瓜、赤小豆、西瓜、绿茶、花茶等。

  2.食疗

  (1)材料乳鸽、山药、茯苓、枸杞、桂圆、莲子、红枣、薏苡仁。做法:老火炖3个小时。功效:养心、健脾、补肾、益气、祛湿。

  (2)材料板蓝根、猪腱、姜1片、蜜枣半粒。做法:清洗猪腱(即猪前小腿的肉),切成大片。用水冲洗一下板蓝根片,然后把所有材料放入炖盅内,猛火炖3小时,保温至饮用时再加入食盐调味。

  (3)材料土茯苓、水蛇仔、红枣两粒、姜1片。做法:水蛇当刂好切段,洗干净,飞水(用热水稍微煮一下)待用。然后把土茯苓刮皮、切片。再把红枣、姜片、水蛇段和土茯苓片全部放入炖盅,猛火炖3小时,饮用时再加入食盐调味。

  (4)材料鲜桑叶、猪腱肉、蜜枣半粒、姜2片。做法:清洗猪腱肉,切成大片。用水冲洗一下鲜桑叶,然后把所有材料放入炖盅内,猛火炖3小时,饮用时再加入食盐调味。

  (5)配料鲤鱼1条,鲜竹笋,西瓜皮,眉豆,生姜、红枣各适量。特色:祛湿降浊,健脾利水。适用于身重困倦、小便短少;及高血压有湿热脾虚证候者。竹笋是一种低脂、低糖、多纤维素的食品,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助消化、防治便秘之功效,也有防癌的作用。操作:竹笋削去硬壳,再削老皮,横切片,水浸1天;鲤鱼去鳃、内脏、不去鳞,洗净略煎黄;眉豆、西瓜皮、生姜、红枣(去核)洗净。把全部材料放入开水锅内,武火煮沸后,文火堡2小时,加精盐调味供用。

  (6)配料中大泥鳅,鸡胸脯肉,猪小排骨,玉米须,葱1根,生姜数片。盐少许,麻油数滴。泥鳅味甘性平,可补中益肾,可祛湿消渴;玉米须味甘性平,可平肝清热,可利尿祛湿。与猪小排骨、鸡胸脯合炖,对糖尿病、泌尿系统感染、疔疮热毒、高血压、黄疸肝炎等有一定疗效。操作:将泥鳅剪开腹部,洗净,用沸水氽过,捞起,沥干。猪小排骨斩块,装入砂锅,上置泥鳅。放入姜、葱,加入适量沸水;玉米须用纱布扎紧,也置入砂锅内。用文火煲至五六成熟时,放入鸡胸脯肉丝,继续煲至熟烂为度。食用时除去姜、葱、玉米须,加入盐、麻油调味。

  (7)配料黄豆(大豆),肉排骨。此汤有除湿热、祛湿气、肠胃燥结、解毒、治疗脚气、湿痹等功效。黄豆含丰富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等,少食长食有益,多食则令人肥胖。操作:黄豆先浸15分钟,肉排骨洗净后用少许盐腌搽半小时,然后斩开放入煲中,加入黄豆、水4至5碗,文火煲至2小时,豆稔即汤成。

  (8)配料白茅根、玉米须、红枣、猪小肚。此汤可祛湿消肿。操作:将猪小肚洗净切块,用盐、生粉拌擦,再冲洗干净。先放入开水锅煮15分钟,取出在清水中冲洗。红枣去核后,与白茅根、玉米须一起洗净,用清水稍浸泡片刻,再与猪小肚一起放入瓦罐内,加入清水8碗左右。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煲2个小时,可加入适量食盐和少量生油。

  (9)材料淡菜(洗净),淮山药,肇芡实,山斑鱼约(用隔渣袋包好)。制法:清水适量,煲约3小时,调味食用。功效:清肺热,除痰火,利尿去湿。适应证:肺脏燥热,口淡舌白,喉痒,小便色黄,大便不畅等。

  (10)材料大豆芽菜,节瓜1个,沙丁鱼(或大眼鸡鱼),生姜。制法:清水适量,煲约1小时,调味饮用。功效:清热解湿,预防喉炎。适应证:身体烦热,咽喉痛,小便赤热等。

  (11)材料老黄瓜约(去核囊)陈皮,粳米,鲜鸭肾2个(先出水)。制法:清水适量,煲约3小时,调味饮用。

  (12)材料节瓜约,生薏米,淡菜(洗净),陈皮。即节瓜薏米淡菜汤,功效清暑利湿,健脾开胃。适应症:精神困倦,小便不畅等。制法:适量清水,煲约1小时半,调味饮用。

  (13)平安茶可温和去湿、解热、消滞、滑大便。方药:绵茵陈,川忍冬,川加皮,夏枯草,藿香,甘草,谷芽。做法:3碗半水煎至1大碗服用,具有去湿消滞、清热、平肝等作用。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湿热症状描述
2湿热症状起因
3湿热症状诊断/鉴别
4湿热症状检查
5湿热治疗/预防
6湿热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