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

  • 别名:血疸、肝前性黄疸
  • 患病部位:全身,消化系统
  • 所属科室:内科、儿科,消化内科、小儿内科
  • 细分症状:阳黄型溶血性黄疸、阴黄型溶血性黄疸、急黄型溶血性黄疸
  • 相关疾病:Rh血型不合、母乳性黄疸、维生素A中毒症、维生素E缺乏病
  • 相关检查: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肝胆B超、肝胆脾CT、胆囊造影
  • 相关药品:苯巴比妥、当飞利肝宁胶囊、乙肝清热解毒颗粒、九味獐牙菜丸
  • 相关症状:贫血、肝脾肿大、高热、寒战、腹痛、呕吐

1溶血性黄疸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溶血性黄疸主要是红细胞本身的内在缺陷或红细胞受外源性因素损伤,使红细胞遭到大量破坏,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致使血浆中非脂型胆红素含量增多,超过肝细胞的处理能力则出现黄疸。另外,脾脏机能亢进时,使红细胞破坏,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性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黄疸。

  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这种情况被称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溶血性黄疸

2溶血性黄疸症状起因

症状起因

  引起溶血性黄疸的原因有:

  ①因红细胞脆性增加,如形态异常(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红细胞酶的异常(红细胞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谷胱甘肽合成酶),均可影响红细胞膜的稳定性而致溶血;血红蛋白结构异常(如镰状细胞贫血)等。

  ②血浆中存在溶血因素,如生物因素(如疟原虫和蛇毒)、化学因素(如苯肼、萘和砷化氢等)、免疫因素(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和自身免疫性溶血)、物理因素(如体外循环、人工瓣膜、微循环血管病)等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解的疾病,均能产生溶血性黄疸。

来源地址:http://www.med126.com/tcm/2009/20090113022529_76769.shtml

3溶血性黄疸症状诊断/鉴别

症状诊断/鉴别

  要明确黄疸是由于溶血,还是由于单纯的胆红素代谢紊乱(不常见),肝细胞疾病(常见)或胆道阻塞(发生率居中)所致。如果确诊有肝胆疾病,则要弄清是慢性还是急性?是原发于肝脏还是全身系统疾病累及肝脏?是病毒感染,酒精中毒还是药物引起的损伤?是肝内胆汁淤积还是肝外胆汁淤积?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有无并发症出现?这些问题均可通过临床检查,功能测试及组织形态学检查来解决。

  溶血性黄疸的诊断要点:

  为新生儿胎黄,或有异型输血、疟疾、毒蛇咬伤、服用某些药物以致溶血等病史。

  皮肤粘膜见轻度发黄,呈浅柠檬色,但皮肤无瘙痒,脾脏肿大,无腹痛,大便色正常。

  病情危重者,可有寒战,发热,身痛,面色苍白,尿呈酱油色等症。

来源地址:http://www.med126.com/edu/200904/111010.shtml

4溶血性黄疸症状检查

  溶血性黄疸的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清总胆红素增高,除溶血危象外,血清总胆红素常<85.5μmol/L(5mg/dl),其中非结合胆红素占80%以上;尿中尿胆原和尿胆素增多,而无胆红素;在急性血管内溶血,血中游离血红蛋白超过1.3g/L(130mg/dl)时,尿呈酱油色,称为血红蛋白尿;24h粪中尿胆原排出量增多,常超过507μmol(300mg);血清铁和尿中含铁血黄素含量增加;除贫血外,周围血中网织红细胞增加(常呈5%—20%,偶达90%以上),有多染性红细胞出现,骨髓检查可显示有核红细胞增生等代偿性改变;红细胞脆性在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者增高,而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者降低;自身免疫性溶血时,抗人体球蛋白(Coombs)试验阳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酸溶血(Ham)试验阳性,急性大量溶血时,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室检查异常。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来源地址:http://www.med126.com/tcm/2009/20090113022529_76769.shtml

5溶血性黄疸治疗/预防

  溶血性黄疸的治疗应以清利湿热为主,根据辨病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在治疗上对于热重于湿的胆热瘀结,因其病位在胆,属腑,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通腑泻热,疏肝利胆。组成以茵陈、柴胡、白芍、枳实、黄芩、栀子、金钱草、川楝、元胡、大黄、芒硝、法夏等,其中大黄、芒硝的使用甚为关键,务使达到腑气下通,瘀热清解的目的。对于湿重于热,除清热外,更需强调去湿利小便,以使湿热分清,湿有出路,组成以银花、连翘、柴胡、白芍、茵陈、栀子、茯苓、白术、猪苓、车前子、薏仁、山楂、神曲、郁金、板蓝根等。

  溶血性黄疸的预防注意事项:

  (1)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2)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3)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4)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5)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6)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7)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来源资料:《贫血防治333问》朱建平编著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溶血性黄疸症状描述
2溶血性黄疸症状起因
3溶血性黄疸症状诊断/鉴别
4溶血性黄疸症状检查
5溶血性黄疸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