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梅毒疹多发生于感染后3-4年内,损害好发于头部、肩部、背部及四肢伸侧。为一群直径约为0.3-1.0cm大小的浸润性结节,呈铜红色,表面光滑或附有薄鳞屑,质硬,患者无自觉症状,结节的演变可能有两种结局,一是结节变平吸收,留下小的萎缩斑,长期留有深褐色色素沉着。另一结局是中心坏死,形成小脓肿,破溃后形成溃疡,形成结节性溃疡性梅毒疹,愈后留下浅瘢痕。瘢痕周围有色素沉着,萎缩处光滑而薄,在边缘可出现新损害。这是本症的特征。新旧皮疹此起彼伏,新的又发生,可迁延数年。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2年 第9期
结节性梅毒疹多数通过性交直接接触传染,梅素螺旋体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感染,少数通过接吻、哺乳、输血、毛巾等受染。患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病因包括先天性梅毒、后天性梅毒。主要通过性交直接传染,部分为间接接触传染,即共用衣服、毛巾、牙刷、剃刀、餐具等传播。输血及哺乳亦可传播。患梅毒的孕妇,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儿受到感染。梅毒的发病与梅毒螺旋体在体内大量繁殖及其引起宿主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梅毒螺旋体感染后可潜伏在体内,在免疫力下降的时候发病。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资料:《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0年 第2期
结节性梅毒疹为一群直径约为0.3-1.0cm大小的浸润性结节,呈铜红色,表面光滑或附有薄鳞屑,质硬,患者无自觉症状。结节的演变可能有两种结局,一是结节变平吸收,留下小的萎缩斑,长期留有深褐色色素沉着。另一结局是中心坏死,形成小脓肿,破溃后形成溃疡,形成结节性溃疡性梅毒疹,愈后留下浅瘢痕。瘢痕周围有色素沉着,萎缩处光滑而薄,在边缘可出现新损害。这是本症的特征。新旧皮疹此起彼伏,新的又发生,可迁延数年。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资料:《临床误诊误治》 2013年 第7期
以结节性梅毒疹为原发损害的疾病,其病变浸润多较深,多在真皮中下层,并波及皮下组织及脂肪层。且常形成肉芽肿性浸润。因侵犯脂肪层。且常形成肉芽肿性浸润。因侵犯脂肪故引起脂膜炎及血管炎。触诊损害较深而硬,常有发红触痛,多为半圆形较平的隆起,向上突较少,而向下浸润深。一般病程较长,起病较缓,且急性炎症性反应少,很少有全身高烧急性症状。这些特点可提供诊断思路。如寻常性狼疮,其初发损害为结核结节,由上皮样细胞浸润团块,其周淋巴细胞、Langhans 细胞及干酪坏死组成。因有坏死破溃故愈后结疤。
三期梅毒的皮肤树胶肿样结节,也表现为皮下肉芽肿性浸润,巨细胞、干酪坏死及淋巴细胞、浆细胞、上皮样细胞浸润,颇似结核结节。又结节性红斑,病理表现为间质性脂膜炎,及中小血管炎。结节性黄瘤为脂质代谢紊乱,组织细胞吞噬大量脂质颗粒,而形成泡沫细胞肉芽肿。并可见Touton巨细胞,及多核巨细胞,从结节性损害中我们常见到肉芽肿性浸润,且常伴多核性巨细胞。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菌、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晚期结节损害、异物性肉芽肿等。其次是常见血管炎引起的结节。其管壁及其周围也叶肉芽肿性浸润,再有就是结节性 脂膜炎和非炎症性寄生虫感染,代谢失常的结节损害。因此对结节性损在的疾病,组织病理的检查对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资料:《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7年 第5期
结节性梅毒疹的治愈不是轻而易举的,有的经治疗后复发,或潜伏,或转入晚期梅毒。此外,国外有用非青酶素治疗早期梅毒后,发生晚期梅毒的报告,因此要在治疗完成后认真、严格随访1-3年,并在医生指导下复查,何时终止随访由医师决定,有复发者应即复治,以免转入晚期梅毒,造成心损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抽烟。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平时多吃水果蔬菜等,提高自我免疫力。必须在重油烟处工作的人,尽量保护好自己,比如戴上口罩,定时出去呼吸一些新鲜空气,每年起码做一次检查等。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
大家都知道,想要尽快恢复健康,除了及时对症治疗并不够,在治疗的同时,建议患者一定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情绪波动也会影响到此病的治疗,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要重视饮食合理,一定要明白该病患者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食用。最后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
来源资料:《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0年 第2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