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囊肿是长在肌腱部位囊状的良性包块,其内容物的性质是液态的。囊肿一般发展缓慢,除局部肿块外,很少有症状,偶尔局部酸痛。可以是受伤、过份劳损(尤其见于手及手指)、骨关节炎、一些免疫疾病,甚至是感染也有可能引起。当局部劳作过度,积劳伤筋,或受寒凉,气血凝滞,气血不能濡养经筋而发病。腕背侧、掌侧或足背等处出现半球形、表面光滑、张力较大的囊性肿块。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临床骨科杂志》 2004年 第3期
中医学中,肌腱囊肿称为聚筋或筋瘤,认为系外伤筋膜,邪气所居,郁滞运化不畅,水液积聚于骨节经络而成。多因患部关节过度活动、反复持重、经久站立等,劳伤经筋,以致气津运行不畅,凝滞筋脉而成。由于腱鞘炎、肌腱囊肿和腱鞘囊肿是临床上运动系统的常见病、多见病,而且这些疾病与某些职业和操作技术有关。目前主要认为与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粘液性变性或局部慢性劳损有关。
其实,大家一定要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诊断一下,不要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累及性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远离一些诱发此病的食物,最好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如果身体状态允许的话,建议适当做些运动
来源资料:《中华骨科杂志》 2003年 第5期
肌腱囊肿除局部肿块外,很少有症状,偶尔局部酸痛。肌腱囊肿须与腱鞘囊肿、肌腱炎的鉴别诊断。 腱鞘囊肿临床比较常见,好发于足部,多见于青壮年。个别囊肿发生于腕管或踝管内,可压迫神经引起相应症状。少数囊肿能自行消失,亦不再复发。多数囊肿可持续增大或存在,应予治疗。早期可予保守疗法,常用局部挤压破裂或用针头将囊液抽出后注射类固醇类药物。保守治疗无效者可予手术切除。
肌腱炎是肌腱组织内发生退行性改变,单纯肌腱炎是跟腱和肱二头肌腱等发生自发性断裂的主要原因。其典型的病理改变包括肌腱细胞内细胞器减少,粘多糖和水分减少,胶原纤维直径增粗和明暗带增加。一般认为上述病理改变与肌腱内血供减少有关,上述病理改变结果导致胶原纤维的力学性能下降,最终导致肌腱发生自发性断裂。临床上常见的跟腱和肱二头肌腱断裂多发生于运动员和中年以上病人。对于急性完全性肌腱断裂者,应予手术修补。而对慢性部分损伤者可予保守治疗。
来源资料:《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年 第12期
肌腱囊肿的检查手段包括四肢的骨和关节平片试验、钼靶X线检查、芬科斯试验,肌腱囊肿除局部肿块外,很少有症状,偶尔局部酸痛。腕背侧、掌侧或足背等处出现半球形、表面光滑、张力较大的囊性肿块。肿块生长缓慢,压之有酸胀或痛感,基底固定,X线摄片示骨关节无改变。病理组织检查可以确定病灶性质,是确诊本病的金标准。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来源资料:《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5年 第3期
肌腱囊肿腱鞘囊肿主要是由于手和足部的关节或者腱鞘内的滑液增多,形成的囊性包块,好发于手腕内侧和背侧及足背,囊肿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基地固定,不活动。治疗上,很少一部分是可以自行消失的,初发者可以用挤压法,主要是将囊肿挤破,破后应坚持按摩一段时间,以防复发,也可以囊内注射药物,首先用针头吸完囊内液体,然后向囊内注射强的松,加压包扎,但是容易复发,如果效果不好,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可以连包膜一块切除。
肌腱囊肿的预防首先要求连续工作时间不宜过长,工作结束后,要揉搓手指和手腕,再用热水泡泡手,这是不错的肌腱囊肿的预防方法。冬天洗衣服时,最好用温水,下雪后扫雪,也要戴上棉手套,防止手部受寒。这对肌腱囊肿的预防很有帮助。感觉身体关节疲劳时可以泡个热水澡,舒解一下紧绷的肌肉,或是在酸痛的部位进行热敷,做好预防肌腱囊肿的工作。
对于长期伏案办公人员来说,肌腱囊肿的预防应采用正确的工作姿势,尽量让双手平衡,手腕能触及实物,不要悬空。肌腱囊肿的预防需注意正确工作时姿势,避免关节的过度劳损,定时休息。
在洗衣、做饭、编织毛衣、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时,肌腱囊肿的预防要注意手指、手腕的正确姿势,肌腱囊肿患者不要过度弯曲或后伸,提拿物品不要过重。
来源资料:《中国骨伤》 2006年 第1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