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有瘙痒抓痕是指无原发皮疹,但有瘙痒的一种皮肤病。皮肤瘙痒症属于神经精神性皮肤病,是一种皮肤神经官能症疾患。临床上将只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者称之为瘙痒症。属中医“痒风”的范畴。皮肤瘙痒分普通型和过敏型。可全身发生,尤以面、背和四肢为多。普通型皮肤瘙痒一般是皮肤太干燥造成的,可以口服鱼肝油丸、多种维生素片等,使用西药要必须经过专业医生的诊断、指导,不可盲目自行用药,尤其是含激素类的药物。
大家都知道,想要尽快恢复健康,除了及时对症治疗并不够,在治疗的同时,建议患者一定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情绪波动也会影响到此病的治疗,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要重视饮食合理,一定要明白该病患者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食用。最后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
来源资料:《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年 第22期
皮肤有瘙痒抓痕的病因尚不明了,多认为与某些疾病有关,如糖尿病、肝病、肾病等;同时还与一些外界因素刺激有关,如寒冷、温热、化纤织物等。当皮肤瘙痒并伴有其他症状时,决不能等闲视之,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建议到医院查明原因,对症下药。下面一些疾病往往也可引起皮肤瘙痒抓痕。
胆酸浓度过高
胆酸在血中的浓度增高时,会沉积于皮肤,导致严重的皮肤瘙痒。因此,当皮肤发痒又发黄时,应到医院检查一下肝和胆,看是否患有胆结石。血中钙、磷过高 血中的钙、磷浓度过高也会出现皮肤发痒。如果此时皮肤较干燥,并同时伴尿频、尿急、腰痛,甚至小便如水样,或尿少等情况,就要想到肾脏病的可能。慢性肾炎患者进入尿毒症期,因血液中尿毒素及蛋白衍生物增高,常引起全身性皮肤瘙痒。
内分泌紊乱
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人,由于皮肤的血液循环加快,皮肤温度增高,导致皮肤发痒,尤以睡觉后瘙痒更剧;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增高,身体防御病菌的能力降低,易受细菌和真菌感染,也会导致皮肤瘙痒抓痕。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衰弱、大脑动脉硬化的病人,常发生阵发性瘙痒;脑瘤患者当病变浸润到脑室底部时,也常引起剧烈而持久的瘙痒,且这种瘙痒仅限于鼻孔部位。
某些淋巴系统肿瘤 如荤样肉芽肿、何杰金氏病等或骨髓增生疾患者,常伴有全身性瘙痒。
来源资料:《国内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2年 第1期
引起皮肤有瘙痒抓痕的原因多方面,需要诊断鉴别,反复搔抓可有继发性皮损,如抓痕、血痂、色素沈着、苔藓样变和湿疹化。局限性瘙痒症的肛门、阴囊,女性可发生局部皮肤肥厚、皲裂、浸渍、糜烂或湿疹样变。部分患者可合并神经衰弱及毛囊炎,脓疮、疖病、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损,瘙痒有一定的规律性,轻重不一,受多种因素影响。
大家都知道,想要尽快恢复健康,除了及时对症治疗并不够,在治疗的同时,建议患者一定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情绪波动也会影响到此病的治疗,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要重视饮食合理,一定要明白该病患者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食用。最后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
来源资料:《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年 第9期
皮肤有瘙痒抓痕常为皮肤疾病的主要症状,有时可并有出疹、抓痕、血痂、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根据病史、病情等进行诊断思考,如皮肤瘙痒为突出表现,全身可无明显不适者,多为皮肤科疾病。因食物、药物、虫毒或其他物质过敏、侵袭或中毒所致出疹,如漆疮、药毒、粉花疮、食鱼蟹中毒、野屎风、水毒、沙虱病、恶虫叮咬等,一般可通过病史询问而明确诊断,且多伴有瘙痒、风团、水肿等症。年老体弱、气血亏虚者,其皮肤瘙痒,多为血虚风燥。由情绪波动而引发皮肤瘙痒,多为肝郁血虚。
皮肤专科检查,免疫生化实验检查,如过敏实验、致敏实验等,可以有助于明确诊断。血常规、尿常规可作必备检查。
温馨提示:通过对皮肤瘙痒症的诊断检查的了解,我们更能对这种病有了更深的印象,这样就可以加深我们的防范意识。
来源资料:《东方食疗与保健》 2014年 第9期
皮肤有瘙痒抓痕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病,在治疗上首先应去除可能的病因(如内脏疾病),另外,去除可能加重的因素如搔抓、烫洗、大量的皮肤清洁剂、限制饮用酒类、浓茶、咖啡及辛辣食物,保持外阴局部清洁干燥,再配合适当的治疗,外用药物,疾病可逐渐好转。寻找病因,加以避免是防治的关键。避免用搔抓、摩擦及热水烫洗等方法止痒。
1.外用治疗
(1)低pH的清洁剂和润滑剂。
(2)冷却剂和局部麻醉药包括薄荷脑、樟脑、石炭酸,局麻药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的混合物恩纳(EMLA)。
(3)外用抗组胺剂和外用糖皮质激素。
(4)免疫遏制剂。
(5)锶盐。
2.系统治疗
(1)抗组胺药、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及镇静催眠等药物,可根据病情选择使用。
(2)全身性瘙痒症可用盐酸普鲁卡因静脉封闭。
(3)沙利度胺(反应停)治疗炎症性皮肤病。
(4)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治疗胆汁性瘙痒和尿毒症性瘙痒有效。
(5)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
3.物理治疗光疗
对炎症性皮肤病及尿毒症、原发性胆汁淤积和真行红细胞增多症等系统疾病引起的瘙痒有效。
预防措施:
1. 生活规律,早睡早起,适当锻炼。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冷热刺激。
2. 全身性瘙痒患者应注意减少洗澡次数,洗澡时不要过度搓洗皮肤,不用碱性肥皂。
3. 内衣以棉织品为宜,应宽松舒适,避免摩擦。
4. 精神放松,避免恼怒忧虑,树立信心。积极寻找病因,去除诱发因素。
5. 戒烟酒、浓茶、咖啡及一切辛辣刺激食物,饮食中适度补充脂肪。
来源资料:《医药食疗保健》 2014年 第11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