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皮肤转移

皮肤转移

  • 患病部位:全身,皮肤
  • 所属科室:皮肤性病科、肿瘤科,皮肤科
  • 细分症状:肿瘤性皮肤转移、继发性皮肤转移、原发性皮肤转移
  • 相关疾病:口腔癌皮肤转移、泌尿道肿瘤皮肤转移、胃肠道癌皮肤转移
  • 相关检查:免疫病理检查、真菌组织病理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检查
  • 相关药品:氟尿嘧啶注射液、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秋水仙碱片
  • 相关症状:肺部转移、骨转移、心脏转移、胸膜转移、恶性胸水

1皮肤转移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皮肤是各种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转移性皮肤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但多数发生在40~70岁,胸壁、腋窝及腹部是皮肤转移癌的好发部位,临床上由于原发性肺癌起病隐匿,尤其周围型肺癌常缺乏典型的呼吸道症状,而常被延误诊断,有时皮下转移灶可能是肺癌的单独特征。 

其实,大家一定要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诊断一下,不要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累及性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远离一些诱发此病的食物建议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如果身体状态允许的话,建议适当做些运动

来源资料:《诊断病理学杂志》 1995年 第4期

2皮肤转移症状起因

  皮肤转移肿瘤占转移性肿瘤的2.7%~4.4%,女性患者多来自乳腺癌(约69%),其次为大肠癌(9%),来自肺癌、卵巢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的占4%~5%。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仅次于子宫癌,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大肠癌是指大肠粘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由粘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大肠癌,为胃肠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来源资料:《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年 第7期

3皮肤转移症状诊断/鉴别

  胸膜转移:主要来源于肺,其次是乳腺,其他常见原发部位有胃,卵巢,胰腺等。癌症造成胸膜层毛细血管内压,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胸腔内压力改变,产生胸腔积液——恶性胸水。恶性胸水又称癌性胸膜炎,系癌症胸膜转移和胸膜本身癌症所致的胸腔积液。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癌症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癌症病人一旦出现胸腔积液,即意味着病变已局部或周身播散。因此,临床上需要与皮肤转移相鉴别。

  心包转移:是指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心包膜的结果,心包转移瘤是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之一。 1.心包转移瘤主要引起急性渗出性心包炎,但通常是无症状的。大多数仅在尸检中偶然发现。然而,在发达国家中它鶒是急性心包炎的常见原因之一。在某些未被诊断出的恶性肿瘤、白血病等患者,心包填塞可能是最早的表现。2.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

  肺部转移:一般指恶性肿瘤发生恶化,转移到肺部。肺是全身血流的必经之地,其丰富的毛细血管床是一高效过滤器,成为各种恶性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死于恶性肿瘤者20~54%有肺转移,15%肺部是单独的转移部位。肺转移瘤的发生,一般认为是肿瘤细胞停留在肺的小动脉或毛细血管的分叉部位,黏附在毛细血管的内皮形成凝块,并穿过管壁进入血管外的结缔组织内,然后细胞增生,成为小的瘤体,形成转移性肿瘤。

  心脏转移:是指全身恶性肿瘤经各种途径转移至心脏。在此生长形成肿瘤,称为心脏转移瘤,1893年由Heketoen首次报道。与肝肺或脑相比,肿瘤转移到心脏的概率较少,临床表现也常不明显,但其意义尚关系到它们能酷似更常见的心脏疾病及有时因心脏转移的原因而致命。

  淋巴道转移:是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是指侵犯的瘤细胞穿过淋巴管壁,脱落后随淋巴液被带到汇流区淋巴结,并且以此为中心生长出同样肿瘤的现象。淋巴结转移,一般是首先到达距肿瘤最近的一组淋巴结,然后是依次到距离较远者,当肿瘤细胞在每一站浸润生长的同时也向组内邻近的淋巴结扩展。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部分患者,也可行短路绕过途径中的淋巴结直接向较远的淋巴结转移。临床上称这种转移的方式为跳跃性的转移。这些特点增加了肿瘤转移的复杂性,使临床上出现了一些难以寻觅到原发病灶的淋巴结转移癌。

  骨转移:是某些原发病经血行转移。乳癌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癌症。乳腺癌是女性乳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亦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癌症患者当出现骨痛症状时则可能发生了癌症的骨转移。

来源资料:《国内肺癌杂志》 2002年 第2期

4皮肤转移症状检查

  皮肤转移症状的检查以皮下结节就诊,经X线胸片及病理学检查而确诊。转移灶部位皮肤多呈淡红色,患者为无痛性类圆形结节或肿块,高出皮肤,质地较硬,表面尚光滑,无破溃,活动性差,直径多为1.5~7.0cm。

  临床上若遇不明原因的无痛性皮下结节,应及时行皮下结节病理切片,如为癌性病灶,应及时行胸部X线检查或CT检查,以确定原发灶是否为肺脏。

  免疫病理检查:是利用免疫学的原理进行的一种检查,如皮肤斑贴试验、癣菌素试验、过敏原筛选等。皮肤斑贴试验阳性反应表示患者对试验物过敏,在除去试验物后24~48小时,一般可出现增强反应。

来源资料:《实用肿瘤杂志》 1992年 第3期

5皮肤转移治疗/预防

  皮肤转移属于恶性肿瘤,其治疗应首先治疗原发疾病。根据原发肿瘤的 部位以及临床特点,选择是否需要手术以及手术方式,还是其他的非手术性的治疗,如化疗以及放疗等。在治疗原发肿瘤的同时再进行转移肿瘤的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一个对症支持处理。

  勿憋尿:研究发现,膀胱癌的发生与一个人的饮水、排尿习惯有关。据资料表明,每日排尿5次的人比排尿6次以上者容易患膀胱癌。这主要是因为饮水少、长时间憋尿,易使尿液浓缩,尿在膀胱内滞留的时间较长,尿中化学物质刺激粘膜上皮细胞,从而导致癌症的发生。多饮水,勤排尿可起到“冲洗”膀胱,排除有害的化学物质的作用。

  戒烟:当前,吸烟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公害,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有综合研究报告,美、英、加拿大吸烟者癌症发病情况:吸烟者肺癌死亡是非吸烟者的10.8倍,喉癌死亡是5.4倍。

  美国癌症优秀研究机构的报告指出,不良生活习惯占致癌因素的35%,吸烟占30%,两者加起来就占65%。烟对胎儿非常有害,孕妇抽烟,小孩以后罹患癌症的几率将多50%。有鉴于此,重视以上环节的防范,就能让绝大多数人远离癌症,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是非常重要的。不论对哪一个年龄层的人而言,抽烟是极度危险的,而且会导致癌症。

  多喝蔬菜汁:常喝甜菜汁(根部及顶部作成的)、胡萝卜汁(含β―胡萝卜素)、芦笋汁。将新鲜甘蓝及胡萝卜作成混合菜汁,效果较佳。葡萄汁、樱桃汁及所有深色的果汁,包括黑醋粟汁,都是非常好的营养果汁,新鲜的苹果汁也有益处。果汁在早晨饮用较好,蔬菜汁则在下午饮用较好。仅喝矿泉水或蒸馏水。

  多吃洋葱和大蒜:洋葱和蒜头是较佳的保健食品。每天吃十粒生的杏仁,它们含丰富的laetrile,还是一种抗瘤剂。可以多吃芽苗菜,比如萝卜苗,豆苗建议是生吃,或只需用开水稍微烫一下即可。

  多吃生萝卜:许多人都知道,目前在医院里经常使用一种叫“干扰素”的药物。它是人体自身白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在体内具有遏制癌细胞快速分裂的作用。但是,人体内产生的干扰素很少,所以科学家们研制出“干扰素诱生剂”一类药物,激发和诱导人体自身制造出更多的干扰素。

  在日常的膳食中,也有一些能够诱生干扰素的食物,其中效果较好的,要属白萝卜了。研究证明,从萝卜中可以分离出干扰素诱生剂的活性成分――双链核糖核酸,对食管癌、胃癌、鼻咽癌和宫颈癌的癌细胞,均有明显的遏制作用。但是,由于这种活性成分不耐热,如果经过烹凋,在加热过程中则会破坏,所以生吃萝卜对防癌有益。

  限制高脂肪饮食:研究显示,与低脂饮食相比较,富含脂肪的饮食,大幅地增加结肠癌及乳癌的发生几率。高脂肪饮食是癌细胞的助长剂。

  癌症预防的目标就是减低癌症的发生。包含减少接触致癌物的机会,改变饮食及生活习惯,或是医疗技术的进步(早期诊治,超音波,MRT或CT扫描等检验)。

  许多预防癌症的想法是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而来,分析病患的资料可发现生活方式或是接触一些环境危险因子的确与特定癌症的发生机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所提出的建议改善,确实可以让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

  对于癌症高风险群,例如有家族病史,或是环境污染 (例如辐射屋居民)的人进行基因检测,可做较深入仔细的检查分析,服用预防药物。确定有癌症相关基因突变的人,可借由预防性的手术,降低癌症机会。

  硒――缓癌优选:科学界研究发现,血硒水平的高低与癌的发生息息相关。大量的调查资料说明,一个地区食物和土壤中硒含量的高低与癌症的发病率有直接关系。目前癌症治疗中使用硒辅助治疗十分普遍。常用的补硒制剂有新稀宝、硒维康等。

来源资料:《上海医学》 1996年 第2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皮肤转移症状描述
2皮肤转移症状起因
3皮肤转移症状诊断/鉴别
4皮肤转移症状检查
5皮肤转移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