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止性震颤是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节律性震颤,常见手指搓丸样动作,频率4~6次/S,静止时出现,紧张时加重,随意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也可见于下颌、唇和四肢等,是帕金森病的特征性体征。静止性震颤是一种复合震颤,常伴随着交替的旋前一旋后和屈曲一伸展运动,而且不会单纯以一种形式出现,通常是可变的。发病早期,静止性震颤具有波动性,在随意运动时减轻或暂时消失,但数秒后又出现;至后期震颤在随意运动时仍持续存在,情绪激动、焦虑或疲劳时震颤加重,但在睡眠或麻醉时消失。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第6期
静止性震颤最常见于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综合征(因毒素、脑血管病、脑炎、外伤等所致)。发病年龄小、角膜K-F环为肝豆状核变性;少数为癔病性震颤。而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晚期出现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困难、静止性震颤、眼球震颤、痛性痉挛、感觉异常、感觉缺失。当谵妄恶化时,可出现双手静止性震颤并扩展到全身,大多数患者均有严重的共济失调。
据在北京、上海、西安三地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脑力劳动者静止性震颤的患病率高于非脑力劳动者。因此,推测静止性震颤的发病与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少和高脂饮食可能有关。
来源资料:《生理学》
静止性震颤临床上最容易与ET(原发性震颤)相混淆的疾病是PD或帕金森综合征,有学者研究发现PD患者的家族中有高比例的ET患病率;同时ET中有高比例的ET-PD,且往往ET的发病先于PD(帕金森病),于是有学者认为ET是一种PD的顿挫型。但不少学者研究认为ET与PD是两种不同疾病。临床鉴别主要依靠震颤形式及神经系统体征。PD可有动作性震颤,不过静止性震颤更典型。静止性震颤可见于身体各个不同部位,常不对称,其中最典型的表现为搓丸样动作。是由肘部屈伸运动,前臂的前旋后旋运动和拇指运动所致,其频率为4―6Hz,典型静止性震颤随运动开始而消失,病程后期亦可转为姿势性。多巴胺能药物治疗通常可改善震颤。除震颤形式不同外,PD还有肌僵直、运动减少等神经系统体征。
生理性震颤正常情况下仅在维持某种姿势时出现,在某些情况以及使用特殊药物时可加重并成为一种症状,如焦虑、紧张、恐惧、锻炼、低血糖、甲状腺毒症、酒精戒断及某些药物,频率手部为6~12Hz,一般有相应的心理或病史特点,去除触发因素症状即可消失。另外,静止性震颤患者可通过血铜、尿液肝功能检查、颅脑CT、脑电图检查来确诊。颅脑CT检查双侧豆状核区可见异常低密度影,尾状核头部、小脑齿状核部位及脑干内也可有密度减低区,大脑皮层和小脑可示萎缩性改变。
来源资料:《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静止性震颤是帕金森病常见的**症状,所以可根据其症状来检查。震颤是由于肢体的协同肌与拈抗肌连续发生连续的节律性的收缩与松弛所致。帕金森病典型的震颤为静止性震颤,表现为病人在安静状态或全身肌肉放松时出现,甚至表现更明显。震颤频率为4~6Hz,震颤常最先出现于一侧上肢远端,典型的表现是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九样”震颤,随着病情的发展,震颤渐波及整个肢体,甚至影响到躯干,并从一侧上肢扩展至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下颌、口唇,舌头及头部一般最后受累。上、下肢均受累时;上肢震颤幅度大于下肢。只有极少数病人震颤仅出现于下肢。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常见病自测》
静止性震颤是我们比较常见的帕金森病的症状之一,大部分的帕金森患者都有可能会出现静止性震颤。出现静止性震颤可采取反射治疗、针灸及按摩疗法。反射治疗静止性震颤的目的就是减轻患者的震颤症状,患者可以用拇指按摩膈膜和太阳经相应区域,按摩脑和脊髓区有助稳定神经系统。针灸治疗静止性震颤,运用在帕金森患者的身上是因为帕金森可能会伴有经络絮乱,肌肉僵硬、疼痛以及不平衡,通过一系列中医治疗可能得到减轻。按摩疗法可以伸展僵硬肌肉之间粘连组织,解除肌肉痉挛,使活动更加自如。
静止性震颤患者要避免食用含铜量高的食物如甲壳类、坚果类、豆类、巧克力、猕猴桃、库尔勒香梨、动物肝脏、血液等。禁用龟板、鳖甲、珍珠、牡蛎、僵蚕、地龙等高铜。要使用药剂驱铜。还要做好保肝措施,多食维生素,能量合剂等。
来源资料:《国内康复医学杂志》2008年第1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