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出血是指血液没有流出体外,但已经从血管内流出。内出血的危害不次于外出血,因为容易被忽视,危险更大。挤压伤、高处坠落伤、踩踏伤、交通事故、运动伤害等都可能导致内出血。另外还有妇科急症如异位妊娠导致的内出血,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出血和颅内出血。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资料:《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1年 第1期
内出血的常见病因:
1、暴力作用:常见于外力导致组织、内脏等血管破裂而出现的出血。
2、高血压:常见于高血压、颅内压增高导致的颅脑血管破裂,常见于脑出血等。
3、器官的病变引起:常见于组织器官炎症感染、穿孔、破裂、肿瘤等引起的表现的,此项出血较为广泛。
4、高碳酸血症:缺氧及局部组织酸中毒,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使其渗透性增加或破裂出血。
5、其他:胚胎生发组织中纤维蛋白原含量低,纤溶活性高,抑制凝血,增加出血倾向。
来源地址:http://www.100md.com/html/Dir/2003/03/30/4330.htm
内出血需要做如下鉴别:
1、高血压性脑室内出血:高血压性脑室内出血病人,绝大多数有明显的高血压的病史,中年以上突然发病,意识障碍相对较重,偏瘫、失语较明显,脑血管造影无颅内动脉瘤及畸形血管。
2、颅内肿瘤性脑室内出血:多见于成人,凡是脑室内出血恢复过程不典型或脑室内出血急性期脑水肿消退,神志或定位体征不见好转,查体发现双侧视盘水肿等慢性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或发病前有颅内占位性病变表现或脑肿瘤术后放疗病人,应考虑到有脑肿瘤出血导致脑室内出血的可能。必要时可行CT强化扫描确诊。
来源地址:http://www.100md.com/html/Dir/2003/03/30/4330.htm
内出血需要进行综合检查,首先进行物理检查,然后配合机械检查,可进行血常规等各方面的常规检查,还需配合X光射线,CT((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波谱成像检查等。拿到检查结果后,结合各器官受损时的临床表现综合判断是哪个器官出现问题。
脊髓内出血需做的检查项目:
1、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也可呈血性。
2、其他选择性的检查项目:包括凝血功能如血小板、凝血酶原,血电解质,血糖,尿素氮。
3、MRI检查:早期Tl、T2均为低信号,72h后T1呈高信号,T2呈低信号。
脑室内出血需做的检查项目:
1、CT检查:CT能准确证实出血部位,范围,以及脑室大小,并可重复检查,便于对出血的动态观察及随诊,因此为首选检查手段。
2、腰穿及脑室造影:有一定的危险性,或加重病情,目前已不作常规检查,除非无CT条件或某些特殊需要时方可施行,检查应在严格掌握适应证条件下谨慎从事。
3、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能显示出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病因(如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烟雾病和颅内肿瘤等)表现及血肿破人脑室后的某些血管受压,移位的特征性表现。
来源地址:http://www.100md.com/html/Dir/2003/03/30/4330.htm
脊髓内出血的治疗:
1.急性期应立即卧床。
2.适当使用止血药物。
3.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有减轻水肿作用。
4.类固醇激素应视病因采用。
5.促代谢药如三磷腺苷(三磷酸腺苷)、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皆可使用。
6.急性期后,应防止并发症,对瘫痪肢体进行康复治疗。
脑室内出血的治疗:
本病往往并发严重脑挫裂伤和(或)其他部位的血肿,其危害性尤甚于脑室内出血,应该在及时处理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的同时,行脑室引流术,或在清除颅内血肿及挫碎脑组织之后,切开脑室排出引起脑室阻塞的血凝块。
通常,少量脑室出血多能自行吸收,即使有少量血凝块也能在10天左右液化,故采用腰椎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数次即可使脑脊液转清;若脑室出血量大,充盈全脑室系统时,则需行脑室切开或钻孔冲洗引流,前者多在剖开术中同时施行,后者则可行双侧额角脑室穿刺,用生理盐水等量交替冲洗,尽量排出积血,必要时亦可应用尿激酶溶解血凝块,以便减少脑室扩张、脑积水,同时,也减轻对丘脑下部和脑干上端的挤压,从而避免该区灰质核团发生缺血、缺氧性继发损害。当病人意识情况好转,脑脊液循环仍不通畅,脑室引流拔除困难时,及时进行分流手术。
内出血的预防措施:
1.尽早识别严重的内出血:受伤后,病人皮肤苍白、湿冷、表情淡漠、少言寡语、呼吸变浅、烦躁不安、口渴,但身体上无伤口。
2.胸部内出血,取半坐位,腹腔内出血,下肢抬高。
3.向120急救电话呼救。
4.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密切看护病人,注意保持呼吸道畅通。
5.注意身体的各器官不要受到剧烈的机械碰撞。
来源地址:http://www.100md.com/html/analecta/2000/10/01/37/496.htm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