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肌痛

肌痛

  • 患病部位:全身,肌肉
  • 所属科室:外科,普外科
  • 细分症状:原发性肌痛、继发性肌痛
  • 相关疾病:肌肉痉挛、小儿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血清病性荨麻疹、淋巴丝虫病
  • 相关检查:抗核抗体(ANA)检查、抗核苷酶试验、类风湿因子检查、体温测量
  • 相关药品:洛唐、卡马西平片、十八味杜鹃丸、甲钴胺注射液、苯丙氨酯片、代芳
  • 相关症状:红斑样皮疹、发烧、淋巴结肿大、臀部酸痛、肌肉痉挛性疼痛

1肌痛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肌痛是一种非关节性风湿病,临床表现为肌肉骨骼系统多处疼痛与发僵,并在特殊部位有压痛点。常为纤维肌痛综合症临床症状之一,纤维肌痛综合症是一种非关节性风湿病,多见于女性,最常见的发病年龄25―45岁。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表现为肌肉骨骼系统多处疼痛与发僵,并在特殊部位有压痛点。肌痛的某些表现确实与一般风湿病不一样。例如,风湿病一般不伴有精神障碍和睡眠障碍,而肌痛患者多伴有睡眠障碍者达90%;伴有焦虑、惊恐、抑郁、易激动、易兴奋、有挫伤感等精神障碍者达70%,而且睡眠时,脑电图还有特异性改变。

  纤维肌痛综合征可继发于外伤,各种风湿病,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及各种非风湿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这一类纤维肌痛综合征被称为继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secondary fibromyalgia syndromen),如不伴有其他疾患,则称为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症(primary fibromyagia syndrome)。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肌痛

2肌痛症状起因

  肌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文献报道与睡眠障碍、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及免疫紊乱有关。

  1.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累及60—90%的病人。表现为睡眠易醒、多梦、晨起精神不振、疲乏、有全身疼痛和晨僵感。夜间脑电图记录发现有α波介入到Ⅳ期δ睡眠波中。用铃声干扰**者非快动眼睡眠(non rapid eye movement)亦可诱导出上述脑电图图形及临床症状。其他影响睡眠的因素如精神紧张、环境噪音均可加重肌痛症状。因此推测,这种Ⅳ期睡眠异常在肌痛发病当中起重要作用。

  2.神经递质分泌异常

  文献报道血清素(serotonin,5-HT)和P物质(substance P)等神经递质在本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经研究发现:①肌痛病人血浆中游离色氨酸及其转运率(trannsport ratio)减低。减低的程度与肌肉骨骼疼痛呈相关,即血浆浓度及转动比率越低,疼痛越明显。②血小板膜上的高亲合力的5-HT受体,丙咪嗪 可与5-HT竞争性地结合到血小板受体上,用氚标记的丙咪嗪测定血小板膜上的的5-HT受体密度,发现肌痛患者比正常人受作用。③纤维患者人脑组织中5-HT比正常人明显减少。实验表明,5-HT可调节非快动眼睡眠、减低对疼痛的敏感性,改善抑郁状态,还可加强麻醉的镇痛作用。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和胺苯环庚烯(cyclobenzaprine)可5-HT向5-羟吲哚乙酶转化,增加5-HT浓度,故对纤维肌痛综合征有一定疗效。相反,给予色氨酸羟化酶遏制剂—对氯苯丙氨酸(parachlorophenylalamine)会出现纤维肌痛综合征样疼痛,停用这种药物后,疼痛消失。

  另一种与纤维肌痛综合征有关的神经递质是P物质。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后,背根神经节的初级感觉神经元将合成更多的P物质,以便维持一个恒定水平。合成的P物质同时向末梢和中枢双向传递,因此,中枢神经系统的P物质含量增高。由于它的缓慢但持久而强烈的兴奋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必会受到一定影响。此外还发现在正常或高水平的5-HT存在下,P物质对感觉神经冲动的发放有一个阻抑作用。缺乏5-HT,它将失去这种控制作用,导致痛觉过敏。

  3.免疫紊乱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纤维肌痛综合病人肌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提示有急性血管损伤;组织缺氧及通透性增强。病人常述的原因不明的体重增加,手弥漫性肿胀及夜尿增多可能与通透性增强有关。此外,初步研究发现,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水平在纤维肌痛综合征中升高。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肌痛

3肌痛症状诊断/鉴别

  肌痛的鉴别诊断依据:

  1、主要症状:全身广泛疼痛是所有肌痛病人都具有症状。虽然有的病人仅主诉一处或几处疼痛,但1/4的病人疼痛部位可达24处以上。

  2、特征性疾病:这一组症状包括睡眠障碍、疲劳及晨僵。约90%的病人有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易醒、多梦、精神不振。

  3、常见症状:这一组症状中最常见的是麻木和肿胀。病人常诉关节、关节周围肿胀,但无客观体征。其次为头痛、肠激惹综合征。头痛可分偏头痛或非偏头痛性头痛,后者是一种在枕区或整个头部的压迫性钝痛。心理异常包括抑郁和焦虑也比较常见。此外病人劳动能力下降,约1/3的病人需改换工作,少部分人不能坚持日常工作。

  4、混合症状:原发性肌痛很少见,大部分肌痛病人都同时患有某种风湿病。这时临床症状即为两者症状的交织与重叠。

  需要下列几种疾病相鉴别:

  1.精神性风湿痛:纤维肌痛综合片易与精神性风湿病相混淆,但两者有显著不同。精神性风湿有带感情色彩的症状。如把疼痛描述成刀割炎烧样剧痛,或描述为麻木、发紧、针扎样或压迫性疼痛。这些症状常定位模糊。变化多端,无解剖基础,且不受天气或活动的影响,患者常有精神或情感紊乱,如精神神经病、抑郁、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区别两者是重要的,因前者更难处理,常需精神病专家治疗。

  2.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包括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和特发性慢性疲劳综合征。表现为疲劳、乏力,但缺少基础病因。检查患者有无低热、咽炎、颈或腋下淋巴结肿大,测定抗EB病毒包膜抗原抗体IgM,有助于鉴别二者。

  3.风湿性多肌痛:风湿性多肌痛表现为广泛性颈、肩胛带、背及骨盆带疼痛。但根据血沉快、多见于60岁以上老人、滑膜活检示炎性改变、对激素敏感等特点,可与纤维肌痛综合征相鉴别。

  4.类风湿关节炎:RA和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均有全身广泛性疼痛、发僵及关节肿胀的感觉。但纤维肌前综合征的关节无肿胀的客观证据,它的晨僵时间比RA短,实验室检查包括类风湿因子、血沉、关节X线片等也都政治。纤维肌痛综合征疼痛分布范围较广泛,较少局限于关节,多位于下背、大腿、腹部、头部和髋部,而RA的疼痛多分布于腕、手指和足趾等部位。

  5.肌筋膜痛综合征:肌筋膜痛综合征亦称局限性纤维炎,也有学问压痛点,易与纤维肌前点征相混淆。但两者在诊断、治疗和预后上都有不同之处。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肌痛

4肌痛症状检查

  肌痛体格检查

  l、检查肌肉压痛和无力,记录其分布。查明是否有神经性和血管性的证据。肌痛很常见,应该对它的特殊压痛部位很了解。尽管有肌肉不适感,但不应有肌无力的表现。

  2、检查躯干肌和四肢肌的力量。在出现疼痛时,很难精确测定肌无力的程度。

  3、在单纯肌痛并不出现肌肉萎缩。如果萎缩很明显,且病史很短,应该考虑肿瘤。常出现在长期的肌痛患者中。

  4、检查是否有肢体肌张力的增加和强直,主要通过单关节的被动运动检查而证实,与椎体外病变相关。

  5、由于大的血管缺血所导致的肌肉疼痛/痉挛是很强烈的,但在体息时可能是无压痛的。表现为无脉和青紫,超声检查可以提供实质性的发现。

  6、因为其相关性,肌痛患者应该仔细检查一下体征:眼干/口干(干燥综合征)、皮肤变厚/压痛变色(硬皮病)、皮疹(SLE)、甲状腺压痛/肿太(内分泌性肌病)。

  肌痛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分析。筛选有无血尿或肌红蛋白尿。

  2、抗核抗体(ANA)。可以见于很多自身免疫性肌病和其他疾病,以及某些健康人群。因此,它不是特征性的。

  3、血清肌酶。大部分肌痛病人CK增高。CK、ALT、AST、IDH都是肌肉损伤的非特异性同工酶。肌酶在一些非炎症性原因导致的肌肉损伤也有可能增高,如体育锻炼。

  4、HIV血清学检查。肌痛可以是HIV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因而需要进行HIV血清学检查,在HIV阳性患者中结核、微孢子虫等感染可引起肌肉病变。

  5、电生理和影像学检查。2/3的肌痛患者出现肌电图异常。在疾病的急性期进行检测可以比慢性期获得更多的信息。在急性期、去神经支配和肌肉变性可以使74%的PM患者和33%的DM患者出现纤颤电位。其他特点包括低幅短程运动单位和多相电位。肌电图很难区分肌炎和类固醇诱导性肌病。

  6、肌肉活检。从受累肌肉取得足够大的组织标本,正确应用各种实验室技术,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肌病的病变可能不是均一分布的,活检的部位可能不一定是病变部位。

来源地址:http://www.chinadmd.com/file/ercwaieazroccaavxwverovu_4.html

5肌痛治疗/预防

  肌痛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①阿米替林。该药是一种抗抑郁药,睡前口服,对疼痛、失眠、晨僵有明显改善。有明显焦虑者可并用艾司唑仑(舒乐安定)口服。阿米替林的副作用可有口干、便秘、视力模糊、尿潴留、眼压升高、心动过速等。

  ②普瑞巴林。具有镇痛、抗惊厥作用,对于减轻疼痛、改善睡眠有很好的作用。

  ③度洛西丁。是一种5羟色胺、肾上腺素的再摄取遏制剂,除了缓解疼痛外,对于焦虑、抑郁比较明显的患者有比较好的疗效。

  ④环苯扎林(胺苯环庚烯)。此药对FS患者肌痛、失眠有一定疗效。

  ⑤氯丙嗪。睡前服,可改善睡眠,减轻肌痛及肌压痛。

  2、心理治疗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有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如头痛、失眠、心烦焦虑等,因此在发病及临床表现中都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医生应耐心解释、指导,注意心理治疗。

  3、其他治疗

  如局部交感神经阻断、痛点封闭、经皮神经刺激、干扰电刺激、针灸、推拿、磁疗、综合电磁热治疗、远红外旋磁仪治疗等均可试用。这些治疗的疗效和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肌痛的预防方法:

  1、消除和减少或避免发病因素,改善生活环境空间,改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感染,注意饮食卫生,合理膳食调配,避免寒冷潮湿。

  2、注意锻炼身体,增加机体抗病能力,不要过度疲劳、过度消耗,戒烟戒酒。保持平衡心理,克服焦虑紧张情绪。

  3、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坚持治疗。

来源地址:http://www.chinadmd.com/file/ercwaieazroccaavxwverovu_2.html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肌痛症状描述
2肌痛症状起因
3肌痛症状诊断/鉴别
4肌痛症状检查
5肌痛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