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的人,脉搏是不同的,年龄越小,脉搏越快,若速率超过正常范围,就称为脉搏加速。脉搏即动脉搏动,随着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相应的出现扩张和回缩,在表浅动脉上可触到搏动。脉搏即动脉搏动,脉搏频率即脉率。正常人的脉搏和心跳是一致的。正常成人为60到100次/分,常为每分钟70-80次,平均约72次/分。老年人较慢,为55到60次/分。正常人脉率规则,不会出现脉搏间隔时间长短不一的现象。正常人脉搏强弱均等,不会出现强弱交替的现象。脉搏的频率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婴儿每分钟120-140次,幼儿每分钟90-100次,学龄期儿童每分钟80-90次。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资料:《国内临床医生》2009年第8期
脉搏加速的病因多为功能性的,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外因素。其产生主要与交感神经兴奋和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有关。
(1)生理性脉搏加速:生理性脉搏加速是很常见的,许多因素都影响脉搏,如体位改变、体力活动、食物消化、情绪焦虑、妊娠、兴奋、恐惧、激动、饮酒、吸烟、饮茶等,都可使脉搏加速。此外,年龄也是一个因素,儿童心率往往较快。
(2)药物性脉搏加速:如拟交感神经药物如麻黄素、肾上腺素。副交感神经阻断药物如阿托品、咖啡因、甲状腺素、苯丙胺等可引起脉搏加速。
(3)病理性脉搏加速:如全身性疾病:高热、贫血、缺氧、感染、甲状腺机能亢进、疼痛、急性风湿热、脚气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可引起脉搏加速。
来源资料:《实用医药杂志》2014年第2期
人体的正常脉搏数是每分钟60-100下,当脉搏速率大于这个范围时,则可诊断为脉搏加速。不同年龄的人,脉搏是不同的,年龄越小,脉搏越快,若速率超过正常范围,就称为脉搏加速。
脉搏加速应与以下症状相鉴别:
1、贫血: 贫血会导致乏力、低热、身体虚弱、脉搏加速、头晕、指甲、嘴唇及眼皮苍白、烦躁或忧郁、昏昏欲睡、嘴痛、妇女停经。慢慢形成的贫血症其最初症状包括没有食欲、头痛、便秘、烦躁及很难集中注意力。它一般起因于急慢性失血或红细胞生成不足,如缺铁、维生素B12、叶酸及蛋白质等,使用药物、荷尔蒙病变、外科手术、病菌、胃溃疡、痔疮、憩室病、经血过多、多次怀孕、肝受损、甲状腺毛病、风湿性关节炎、骨髓疾病、放射照射及饮食缺乏症等都是造成贫血的可能原因;而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也是造成贫血的原因之一。
2、感染:病史和症状能给不明原因发热提供重要线索,旅游,接触过某种物品或动物等信息也很重要。例如美国某些地区是球孢子菌病和组织浆胞菌病地方性流行区域,伤寒可能有饮用不洁水的病史,布氏菌病有在肉类加工厂工作史等。
在不明原因发热,热型一般无诊断价值,但也有例外。隔天发热或每3天一次发热提示疟疾,但确诊还需从血涂片中找到疟原虫。在周期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每21天外周中性白细胞数下降到很低水平,常引起感染和发热。对周期性发热病人,应怀疑霍奇金病。全面重复的体检,特别是皮肤,眼,甲床,淋巴结,心,腹等很重要。
3、甲亢:临床上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甲状腺功能增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或因甲状腺激素(T3、T4)在血液中水平增高所导致的机体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系统的一系列高代谢症候群以及高兴奋症状和眼部症状。
心慌、心动过速、怕热、多汗、食欲亢进、消瘦、体重下降、疲乏无力及情绪易激动、性情急躁、失眠、思想不集中、眼球突出、手舌颤抖、甲状腺肿或肿大、女性可有月经失调甚至闭经,男性可有阳痿或乳房发育等。甲状腺肿大呈对称性,也有的患者是非对称性肿大,甲状腺肿或肿大会随着吞咽上下移动,也有一部分甲亢患者有甲状腺结节。
来源资料:《国内气功》2002年第8期
心动周期中,由于心室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进行脉管发生周期性扩张和回位的搏动。病情危重,特别是临终前脉搏的次数和脉率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脉搏的变化也是医生对病人诊断的其中一项依据。人体的正常脉搏数是每分钟60-100下,当脉搏速率大于这个范围时,则可诊断为脉搏加速。脉搏加速时可做以下检查:
1.脉搏检查:脉搏检查是用于检查脉搏是否正常的一项辅助检查方法。脉搏(pulse)指动脉的搏动。心脏搏动所引起的压力变化使主动脉管壁发生振动,沿着动脉管壁向外周传递,即成脉搏。通常所称的脉搏系指在手腕桡侧扪到的脉搏。脉搏亦可用脉搏仪描记。脉搏反映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脉搏检查的内容 包括检查脉搏的速率、节律、 紧张 度、强弱、波形和动脉壁的情况。通过此项检查可以判断病变部位及相对应的病征。
2.脉搏波速度检查:脉搏波速度是一项用于检查动脉血管是否正常的一项辅助检查。动脉僵硬度已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独立预测 高血压 、 冠心病 、 糖尿 病、终末血管性肾病、自然人群的心血管病及全因病死率和死亡率,且与左室肥厚、脑卒中、老年 痴呆 等相关,因此检测 动脉硬化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无创性动脉硬化检测对评价早期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颈股脉搏波速度是检测动脉硬化的“金标准”。真实可靠的测量保证了科研结果的准确性及可信性。通过此项检查可以判断相应的病征。
来源资料:《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年第4期
脉搏加速的预防应遵医嘱给药,做好心理护理,消除顾虑;协助做各项检查,如心电图等。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使脉搏增快,而休息,睡眠则使脉搏减慢;成人脉率每分钟超过100次,称为心动过速;每分钟低于60次,称为心动过缓。临床上有许多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可使脉搏发生变化。因此,测量脉搏对病人来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检查项目。中医更将切脉作为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
脉搏加速的治疗应持续、稳定控制血压;保护心脏结构及功能;治疗心功能不全。早期、持续、系统的抗脉搏加速的药物治疗是防止本病的最根本性方法。应首先用“A”项降压效果稳定、持续和具有显著心脏保护作用的药物,如β-阻滞剂、转换酶遏制剂或钙拮抗剂类。心功能衰竭期的治疗强调降低后负荷,即扩血管药物尤其是动脉扩张剂的使用。适当配合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及利尿剂。
来源资料:《中华高血压杂志》2006年第8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