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不自主运动

不自主运动

  • 别名:异常运动
  • 患病部位:全身,四肢
  • 所属科室:内科,神经内科
  • 细分症状:震颤性不自主运动、痉挛性不自主运动
  • 相关疾病: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特发性癫痫综合征、神经系统遗传病
  • 相关检查:脑神经检查、颅脑CT检查、颅脑超声检查、脑电图检查
  • 相关药品:诺氟沙星胶囊、氯霉素胶囊、氯霉素片、苯妥英钠片
  • 相关症状:震颤、肌阵挛、舞蹈样手足徐动、双手震颤、步态不稳

1不自主运动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不自主运动或称异常运动,为随意肌的某一部分、一块肌肉或某些肌群出现不自主收缩。是指患者意识清楚而不能自行控制的骨骼肌动作。临床上常见的有肌束颤动、肌纤维颤搐、痉挛、抽搐、肌阵挛、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和扭转痉挛等。

大家都知道,想要尽快恢复健康,除了及时对症治疗并不够,在治疗的同时,建议患者一定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情绪波动也会影响到此病的治疗,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要重视饮食合理,一定要明白该病患者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食用。最后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

来源资料:《国内康复医学杂志》 2004年 第2期

2不自主运动症状起因

症状起因

  锥体外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进行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以协助随意动作的完成。此外,锥体外系也执行一些粗大的随意运动。它是一个复杂的、涉及脑内许多结构的机能系统,其中包括大脑皮质(主要是额叶)、丘脑、苍白球、纹状体、黑质、红核、丘脑底核、中脑顶盖、被盖核、脑桥核、前庭核、下橄榄核、小脑、脑干的某些网状核以及它们的联络纤维等。锥体外系统包括纹状系统和前庭小脑系统的各结构及其联络纤维。

  (一)纹状体系统

  包括纹状体、红核、黑质、丘脑底核、总称为基底节。其有关的主要皮质部分是运动前区。纹状体又分为新纹状体(壳核、尾状核)和旧纹状体苍白球、黑质)两部分(壳核、苍白球合称豆状核) 。正常情况下,纹状体受制于皮质运动区,其功能为维持及调节身体的姿势,并担负那些半自动的刻板的及反射性的运动:如走路时两臂摇摆等联合运动,表情运动,防御反应饮食动作等。纹状体的损害主要症状是肌张力的改变和运动状态的异常。苍白球和黑质的病变多发生肌张力增高和运动减少,并可出现静止性震颤如震颤麻痹。尾状核和壳核病变则产生肌张力过低和运动过多,如舞蹈症、手足徐动症。丘脑底核的病变可发生半身舞蹈症。出现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是因为苍白球受损后,脊髓前角细胞在其遏制下释放的结果。而肌张力降低和运动过多是因纹状体受损后,解除了对苍白球的遏制,致使苍白球对脊髓前角的遏制功能增强之故。

  (二)前庭小脑系统

  小脑及其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是平衡、共济运动和肌张力的反射器官。小脑通过来自肌腱、关节位置和运动觉冲动以及来自前庭器官的平衡觉冲动对大脑皮质发出的冲动进行调节,以便协调随意运动,使其精细准确,同时也对身体的体位姿势和平衡状态作反射性调节。其传入纤维有颞桥束、枕颞桥束,主要止于小脑皮质后叶新区,还接受由脊髓小脑前后束传入的深部感觉冲动,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以及下橄榄核的纤维。其传出纤维主要为齿状核红核束,从齿状核还发出纤维至对侧丘脑以及额叶、颜叶皮质。由于齿状核发出的纤维经结合臂交叉至对侧红核,而红核脊髓束亦交叉下行至脊髓前角细胞,两次交叉所以小脑是同侧支配。小脑蚓部与脊髓及前庭器官发生联系,其症状主要表现在躯干。

  (三)锥体外系统的纤维联系

  锥体外系统是由多极神经元组成,其相互之间的联系非常复杂。其中,纹状体没有纤维直接到脊髓,它是通过网状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影响脊髓前角细胞的运动功能。丘脑底核、黑质也有纤维至红核,再作用于脊髓。此外,锥体外系统尚有神经纤维环路:①大脑皮质→尾状→核或壳核→丘脑→皮质环路;③大脑皮质→尾状核或壳核→苍白球→丘脑→皮质环路;③大脑皮质→黑质→苍白球→丘脑→皮质环路形成逐级循环遏制通路对锥体系统的运动进行调节。

来源资料:国内针灸》 2011年 第6期

3不自主运动症状诊断/鉴别

症状诊断/鉴别

  发作性共济失调III型(EA3)又称发作性共济失调伴阵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通常2~15岁发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不自主运动。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不自主运动,姿势性肌张力障碍,平衡失调,构音障碍。情绪紧张和饮酒可加重发作。发作间期体格检查正常。

  舞蹈样不自主运动:是不自主运动的一种临床表现。不自主运动或称异常运动,为随意肌的某一部分、一块肌肉或某些肌群出现不自主收缩。是指患者意识清楚而不能自行控制的骨骼肌动作。临床上常见的有肌束颤动、肌纤维颤搐、痉挛、抽搐、肌阵挛、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和扭转痉挛等。

  节律性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迟发性运动障碍(TD)又称迟发性多动症、持续性运动障碍,由抗精神病药物诱发,为一种持久的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

来源资料:《中医药信息》 2005年 第4期

4不自主运动症状检查

  不自主运动辅助检查由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及其下行纤维,基底节、脑干、小脑、脊髓、周围神经以及各部的病变都可引起不自主运动。其表现多种多样产生不自主运动主要和锥体外系的功能失调有关。临床上辅助检查应围绕着上述解剖位置进行检查。所以除了血、尿、便常规、风湿、类风湿、血沉、等外还应根据情况选择脑或脊髓CT、MRI、肌电图、和(或)肌肉、神经活检等。

  不自主运动的体格检查极为重要,多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来诊断不自主运动以及是那种类型的不自主运动。查体时注意。

  1、震颤:是身体的一部位还是全部,是循一定方向、不自主的、节律性还是无节律性的颤动,是静止性震颤还是动作性震颤。

  2、舞蹈样运动:注意检查头面部和肢体及躯干,上肢重还是下肢重,注意耸肩、转颈、伸臂、摆手、伸屈手指。注意肌张力,是否妊娠等。

  3、手足徐动症:注意手足扭转运动、肌张力,肌痉挛时的肌张力,肌松弛时的肌张力,随意运动时和安静状态时的肌张力。

  4、肌张力改变:注意肌强直是齿轮样或铅管样强直还是折刀样,是变换不定的肌张力,还是游走性肌张力增高或降低发作,与情绪激动,安静休息时或睡眠时情况。

  5、肌阵挛:是节律性肌阵挛或非节律性阵挛。

  6、肌束震颤:注意部位如手、臂、股、舌。躯干与小腿肌或四肢、颜面等部位,震颤的性质,范围,幅度、频度及时间等。

  7、M痉挛:阵挛性肌痉挛还是强直性肌痉挛等。

来源资料:《国内超声医学杂志》 2000年 第8期

5不自主运动治疗/预防

  不自主运动的治疗应该根据病因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果是病理性病变引起的病理性不自主运动,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果是心理作用、没有任何病理性改变引起的不自主运动则要采取相应的心理暗示、合适的运动等来治疗。当然,合理的营养饮食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能够保证体内正常的能量和电解质水平。

  不自主运动的治疗及预防:

  1、避免过度疲劳,多休息,勿劳累。

  2、避免过食辛(腥)辣、油腻及豆制品,对脾阳虚、肾阳虚、寒湿者诸多水果则不宜。

  3、饮食宜清淡,如:米粥、红枣糯米粥、面条、面包等。

  4、其他:蔬菜、蘑菇、莲子、木耳、山药等,水果如哈密瓜、西瓜、梨、苹果、椰子、菠萝等可适量食用,唯橘类尚可食用,配合姜枣之剂饮更佳。

来源资料:中华儿科杂志》 2007年 第12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不自主运动症状描述
2不自主运动症状起因
3不自主运动症状诊断/鉴别
4不自主运动症状检查
5不自主运动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