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肥胖是指肥胖者同时还患有另一种疾病,被称为原发性疾病,而且肥胖就是由这原发性疾病所引起的。继续性肥胖属于病理性肥胖。是因内分泌代谢异常而引起的,肥胖者大都呈特殊体态,症状较单纯性肥胖明显。引起成年人继发性肥胖的内分泌疾病主要是皮质醇增多症和甲状腺功能低减。而在儿童,继发性肥胖则主要是下丘脑疾病造成的,如下丘脑部位长了瘤子等。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资料:《国内保健食品》 2013年 第6期
继发性肥胖分为神经内分泌性继发性肥胖、遗传性继发性肥胖、医源性继发性肥胖三种,以下是这三种的症状原因:
神经内分泌性肥胖是有由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引起的肥胖,实际上是内分泌疾病的结果。引起成年人继发性肥胖的内分泌疾病主要是皮质醇增多症和甲状腺功能低减。而在儿童,继发性肥胖则主要是下丘脑疾病造成的,如下丘脑部位长了瘤子等等。有一种叫做胰岛素瘤的病,患者胰脏中长了瘤子,不停地分泌胰岛素,使这类患者经常处于低血糖的状态之下,不得不经常、大量地吃东西,也可引起肥胖。一些早期糖尿病患者的情况与此相同,他们体内有高胰岛素血症,老是感到饥饿难忍,不得不多食而造成肥胖。这些都属于神经内分泌性肥胖。
有些临床表现常常伴随着同时出现,病因不明,通常把这种情况说成是某某综合征。有些综合征常有肥胖,比如肌张力智力低下-性功能减退-肥胖综合征(Prader- Willi综合征)和色素视网膜炎-性功能减退-多指畸形综合征(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患者就常伴有肥胖。这些遗传综合征除了肥胖以外,还会伴有其他异常,譬如发育迟缓、性功能不全、肢体畸形、智力低下等等表现。
有些患者既没有引起肥胖的原发疾病,也不是单纯性肥胖,他们的肥胖是服用了某些药物所引起的,一般管这种肥胖叫做医源性肥胖。能够引起医源性肥胖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强的松或地塞米松等)、酚噻嗪、三环类的抗抑郁药物、胰岛素等。另外,颅脑手术如果影响到下丘脑,也可以引起肥胖。由于医源性肥胖的原因很明确,所以有人把医源性肥胖也归入继发性肥胖之内。
来源资料:《国内运动医学杂志》 2003年 第6期
肥胖是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无明显神经、内分泌系统形态和功能改变,但伴有脂肪、糖代谢调节过程障碍。此类肥胖最为常见。
1、体质性肥胖:是由于脂肪细胞增生所致,与25岁以前营养过度有关。多半有家族性遗传历史。超重的儿童通常成为超重的成人。据报告,0~13岁时超重者中,到31岁时有42%的女性及18%的男性成为肥胖症患者。在胎儿期第30周至出生后1岁半,脂肪细胞有一极为活跃的增殖期,称“敏感期”。在此期如营养过度,就可导致脂肪细胞增多。故儿童期特别是10岁以内,保持正常体重甚为重要。
2、营养性肥胖:亦称获得性(外源性)肥胖,多由于20~25岁以后营养过度,摄取热量超过机体各种新陈代谢活动过程所需要,或由于体力活动过少或因某种原因需较长期卧床休息,热量消耗少而引起肥胖。本类型肥胖主要是脂肪细胞肥大和脂肪细胞增生所致。体质性肥胖,也可再发生获得性肥胖,而成为混合型。
以上两种肥胖,统称为单纯性肥胖,特别是城市里20~30岁妇女多见,中年以后男、女也有自发性肥胖倾向,绝经期妇女更易发生。
3、水、钠潴留性肥胖亦称特发性浮肿。此型肥胖多见于生殖及更年期女性。其发生可能与雌激素增加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醛固酮分泌增加及静脉回流减慢等因素有关。脂肪分布不均匀,以小腿、股、臀、腹部及乳房为主。体重增加迅速,与体位有密切关系,劳累和立位体重增加,休息及平卧后减轻。早晚体重变化正常人为0.4千克,本病患者早晚体重变化在1千克以上。该病浮肿变化往往呈周期性,晨起面、眼睑浮肿,起床后活动,下肢、躯干逐渐浮肿,到晚餐前体重较早饭前增加1.2~4.5千克,平均2.4±0.7千克。立卧位水试验表明患者有水、钠潴留。
来源资料:《临床内科杂志》 2002年 第3期
肥胖只是这类患者的重要症状之一,同时还会有其他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多表现在: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胰岛β细胞瘤、性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颅骨内板增生症等多种病变中。其中身体质量指数、体脂肪率是很重要的数据:
身体质量指数:BMI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主要用于统计用途,当我们需要比较及分析一个人的体重对于不同高度的人所带来的健康影响时,BMI值是一个中立而可靠的指标。
体脂肪率:体脂肪率是指人体脂肪与体重之百分比,以前判断个人胖瘦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身高及体重之比率来判定,不过此种方法容易忽略了人体脂肪之多寡。因此,要判断一个人真正的肥胖程度,除了用BMI做参考指标外,另外还必须要检测体脂肪率,这样所得出来的结果才会比较客观。
来源资料:《武警医学》 2004年 第1期
治疗继发性肥胖有很多方面如中医治疗方法、西医方法等:
1、常用减肥中成药
(1)防风通圣丸:由防风、荆芥、麻黄、薄荷、生姜、连翘、桔梗、川芎、当归、白术、黑山栀、酒大黄、芒硝、石膏、黄苓、滑石、甘草、白芍等药物组成。用于腹部皮下脂肪丰满,即以脐部为中心的膨满型肥胖。通过发汗、利尿、泻下作用进行排泄、发散,同时又具有解毒、消炎作用。该方有遏制代谢的作用,尤适用于便秘且有高血压倾向的肥胖者。
(2)精制大黄片:清热利湿,泻火通便,降脂减肥。用于肥胖而便秘者。
(3)七消丸:由地黄、乌梅、木瓜、白芍、北沙参等药组成。用法为2丸/d,晨、晚各服1丸,空腹时以温开水送下。治疗后乏力、心悸、易饥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消失。主治单纯性肥胖伴有水肿者。
(4)消胖美:由柴胡等中西药组成。有遏制食欲,增强体质,疏肝解郁,健脾益气,去除浊积,利水渗湿,增强新陈代谢,轻度减少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等功能。用于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具有显著疗效。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达85.57%。
(5)减肥灵:由黄芪、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等18味中药组成,有健脾益气,化痰利湿,改善神疲、乏力,降低血压及消脂肪作用。用于治疗单纯性肥胖虚证型,对身体沉重,疲乏无力,全腹胀满,下肢凹陷性水肿有显著疗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80%以上。
2、针灸减肥 :有关研究证实:针灸可以使基础胃活动水平降低及餐后胃排空延迟。针刺能降低外周5-羟色胺水平,还可增强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功能,促进机体脂肪代谢,产热增加,消耗积存的脂肪。常用针灸处方:
(1)取梁丘、公孙穴:每次针1穴,交替使用,泻法,产生强烈的针感后,再接电针仪20min。起针后在当时所针穴上用麦粒型皮内针,沿皮下刺入1cm左右,留针3天,10次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2)辨证施针:肥胖属脾虚湿阻者,取内关、水分、天枢、关元、丰隆平补平泻,三阴交、列缺用补法;肥胖属胃强脾弱、湿热内蕴者,取曲池、支沟、四满、三阴交平补平泻,内庭、腹结用泻法;肥胖属冲任失调、带脉不和者,取支沟、中渚平补平泻,关元、带脉、血海、太溪用补法。隔天施针1次,留针30min,15次为1个疗程。
(3)体针结合耳针:体穴选用天枢、气海、足三里、减肥穴,1次/d,每次30min,起针后适度按摩减肥穴10min,12次为1个疗程。耳穴选用神门、饥点、脾,每次双耳取穴,嘱咐患者每天自行按压4~5次,每次10min,12天为1个疗程。
3、耳针减肥:(1)耳压磁珠:耳穴主穴取:内分泌、皮质下、脾,配穴取口、肾上腺、腹、肺。取2000高斯,直径2mm的磁珠置于4mm×4mm大小的胶布上,然后固定于所取耳穴上,每次取穴4~5个,每天按压3~4次,每次10min,10次为1个疗程。
(2)芒针结合耳针:耳穴取饥点、神门、胃、内分泌为主穴。嗜睡者去神门加兴奋;食欲亢进,口渴欲饮者加渴点;顽固便秘者加大肠;伴高血压者加降压沟。芒针取穴梁门透归来、梁丘透髀关,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4、循经点穴推拿减肥 让患者仰卧位,术者循肺、胃、脾、肾经走行经络进行推拿,点中府、云门、提胃、升胃、腹结、府舍、中脘、气海、关元等穴,然后换俯卧位,推拿膀胱经,点脾俞、胃俞、肾俞等穴,有并发症加相应经络穴位。隔天推拿治疗1次,每天30min,每周3次,4周为1个疗程。
继发性肥胖西医治疗方法
治疗的两个主要环节是减少热量摄取及增加热量消耗。强调以行为、饮食、运动为主的综合治疗,必要时辅以药物或手术治疗。继发性肥胖症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各种并发症及伴随病应给予相应的处理。
1、行为治疗:通过宣传教育使病人及其家属对肥胖症及其危害性有正确的认识,从而配合治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自觉地长期坚持是肥胖症治疗**及最重要的措施。
2、控制饮食及增加体力活动
轻度肥胖者,控制进食总量,采用低热卡、低脂肪饮食,避免摄入高糖类食物,使每日总热量低于消耗量,多作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如能使体重每月减轻500~1000g而渐渐达到正常标准体重,不必用药物治疗。
中度以上肥胖更须严格控制总热量,女性患者要求限制进食量在5~6.3MJ(1200~1500kcal)/d,如超过6.3MJ/d者,则无效。男性应控制在6.3~7.6MJ(1500~1800kcal)/d,以此标准每周可望减重1~2磅。食物中宜保证适量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性蛋白(占总蛋白量的三分之一较为合适),蛋白质摄入量每日每公斤体重不少于1g。脂肪摄入量应严格限制,同时应限制钠的摄入,以免体重减轻时发生水钠潴留,并对降低血压及减少食欲也有好处。此外限制甜食、啤酒等如前述。如经以上饮食控制数周体重仍不能降低者,可将每日总热量减至3.4~5MJ(800~1200kcal)/d,但热量过少,病人易感疲乏软弱、畏寒乏力、精神萎顿等,必须严密观察。据研究,饮食治疗早期蛋白质消耗较多,以致体重下降较快而呈负氮平衡,当持续低热卡饮食时,发生保护性氮质贮留反应,逐渐重建氮平衡,于是脂肪消耗渐增多,但脂肪产热量约10倍于蛋白质,故脂肪组织消失量明显少于蛋白质组织量,而蛋白质相反合成较多时,反可使体重回升,这是人体对限制热卡后的调节过程,因此饮食治疗往往效果不显著,在此情况下,宜鼓励运动疗法以增加热量消耗。
3、药物治疗:对严重肥胖患者可应用药物减轻体重,然后继续维持。但临床上如何更好地应用这类药物仍有待探讨,用药可能产生药物副作用及耐药性,因而选择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必须十分慎重,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衡量可能得到的益处和潜在的危险(利弊得失),以作出决定。
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2000年关于亚太地区肥胖防治指导意见:药物治疗只能作为饮食控制与运动治疗肥胖的辅助手段。有以下情况时可考虑药物治疗:
①明显的饥饿感或食欲亢进导致体重增加。
②存在相关疾病或危险因素,如IGT、血脂异常、高血压等。
③存在肥胖相关性疾病,如严重的骨关节炎、睡眠阻塞性通气障碍、反流性食管炎等。
以下情况不宜使用减肥药物:①儿童;②原先有过该类药物不良反应者;③孕妇及乳母;④正在服用其他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遏制剂的病人。目前获准临床应用的减肥药物只有奥利司他和西布曲明,但仍需长期追踪及临床评估。
4、外科治疗 空回肠短路手术、胆管胰腺短路手术、胃短路手术、胃成形术、迷走神经切断术及胃气囊术等,可供选择。手术有效(指体重降低>20%)率可达95%,死亡率<1%,不少患者可获得长期疗效,术前并发症可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或治愈。但手术可能并发吸收不良、贫血、管道狭窄等,有一定的危险性,仅用于重度肥胖、减肥失败又有严重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有可能通过体重减轻而改善者。术前要对患者的全身情况作出充分估计,特别是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肺功能等,给予相应的监测和处理。
预防继发性肥胖由于继发性肥胖症通过饮食调节和运动减肥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应该先治疗引起肥胖的病根,然后再通过饮食、运动、药物来进行减肥,恢复身材。规律的饮食生活,能减少体脂肪。避免拉长两餐间的时间以及在深夜进食。充分咀嚼后再吃:细细品尝,每一口咀嚼30次以上。咀嚼得愈久,饭后的能量消耗就愈高。用餐完毕后,要立刻收拾餐具。别让食物一直摆在眼前,这点很重要。
来源资料:《中医研究》 2010年 第11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