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脉是指患者脉律正常,而脉搏强弱交替出现的一种病理现象。交替脉以患者坐位时明显,与心室的收缩力强弱交替有关,往往提示左心功能不全。其特点为节律正常而脉搏的强弱出现交替改变。轻者仅可用脉波计描出,重者则可触知。此乃因心室收缩强弱交替引起,是心功能损害的重要体征。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地址:http://www.100md.com/Html/Dir0/23/52/82.htm
交替脉产生的原因和左室收缩力强弱交替有关,是隐性心力衰竭的有力证据,提示患者的心肌出现损伤与衰竭。其产生机理有两种看法,有人提出弱搏系因参加心室收缩的心肌纤维减少所致,此时部分心脏处于相对不应期,在下次心搏时,全部心肌纤维发生收缩,故产生强脉。
临床上交替脉的病因根据不同的类型可分为三种:
1、引起左心衰竭的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重度高血压,严重的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等。
2、洋地黄中毒,阵发性心动过速以及心房颤动。
3、早搏后也可以引起短暂的交替脉。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交替脉
交替脉的诊断一般通过询问患者病史,之前有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及扩张性心肌病的患者,再配合心脏检查,发现心脏增大,左心增大为主人心率增快,闻及舒张期奔马律人亢进,两肺底湿罗音,提示左心衰竭。患者有颈静脉搏动,听诊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提示心律失常,一般即可诊断为交替脉。
交替脉需要与以下症状鉴别:
1、数脉:脉来急速,一息五至以上。《脉经》:“数脉来去促急。”数脉主热证。因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内盛;若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行加速,脉数而无力,为虚热证。
2、虚脉:寸关尺三部举、按均感觉无力的脉象。为无力脉的总称。虚脉主虚证,多为气血不足或脏腑虚证。气血不足,气不足以推行血脉,则脉来无力;血不足以充于脉,故脉按之空虚。脏腑功能低下,精血津液亏损,即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常可见虚脉。高热伤阴,失水,出血,或吐泻后津液不足,血脉难以充盈,其虚脉无力之象更为显著。
3、弦脉:指有弓弦感觉的脉搏,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弦脉是肝胆病的主脉,肝为刚脏,病则经脉筋经紧急,所以脉端直而弦。痛证脉也多现弦象,因胃腹痛多是肝气横逆克伐脾土所致。此外,痛证多由寒邪引起,寒主收引,使经脉绷急,故脉弦。痰饮停留在肝经所过的两肋,称为悬饮,也现弦脉。现代称的动脉硬化的病人,更是典型的弦脉。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交替脉
交替脉患者除了中医的“脉诊”外,一般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具体检查项目有X线检查,如出现心脏外形增大,以左心为主,并有肺淤血者提示左心衰竭。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放射性核素与磁共振显像检查,还有创伤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交替脉的常见检查项目有以下几种:
1、心电图检查: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向量(PtfV1)阳性是诊断左。已功能不全的常见重要指标。另外心电图对洋地黄中毒,阵发性心动过速以及心房补动的诊断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2、创伤性血流动力学检查:漂浮导管可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O),是诊断左心功能不全的重要指标。
3、放射性核素与磁共振显像检查:可以测定左室收缩末期、舒张末期容积和射血撤。
4、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已扩大,以左室扩大为主,每搏量(SV)和心输出量(CO)降低,射血分数(EF)降低<0.50,顾左心功能不全。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交替脉
交替脉的治疗:
交替脉的治疗要从原发病着手,找到引起交替脉的真正病灶所在给予对症治疗方能收到疗效。比如一些常引起交替脉的疾病有:左心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洋地黄中毒、心房扑动等。
如果排除器质性疾病的话,也可以考虑进行中药调理,找一个有资历的中医经辨证后开出对症中药。并且坚持治疗、定期检查还是有必要的。
交替脉的预防:
冬季不能只要风度,不要温度,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出现发烧、贫血、甲亢等疾病,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要呆在家里讳疾忌医。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交替脉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